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免疫科 >类风湿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有哪些

在很多病人眼中风湿性心脏病是由风湿引起的,其实疾病与一般的风湿没有关联,疾病的发生是慢性瓣膜病,是心脏的瓣膜受处于风湿的症状产生的疾病,病人要掌握疾病的前期症状,从而做出疾病的正确的诊断。那么风湿性心脏病的前期症状有哪些?疾病的前期症状包括了很多方面,请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目录 风湿性心脏病食疗方 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有哪些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会死吗 风湿性心脏病会遗传吗

1风湿性心脏病食疗方

  冰糖冬瓜蜜

  原料:未脱花蒂的小冬瓜1个,冰糖适量。

  制法:将冬瓜洗净,切下瓜的上端当盖,挖去瓜瓤,填人冰糖,盖上瓜盖,隔水炖熟。

  功效:温阳利水。

  用法:每次酌量服,1日2次,可常服。

  应用:适用于心肾阳虚型风湿性心脏病。人参当归煮猪心

  原料:红直参1Og(或党参30g)、当归、五味子各15g,猪心1个。

  制法:剖开猪心,纳入红直参、当归、五味子、

  缝好,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煮熟烂,去药渣食猪心。

  功效:补气养心。

  用法:每天1次,每周2—3次。

  应用: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气血两虚者。

  鸭梨万年青汤

  原料:鸭梨50g,万年青根6g,茶树根20g。

  制法:将梨切块,与万年青根、茶树根加水同煎,去渣取汁。

  功效:养心强心利尿。

  用法:每次分2次服,连服5-7天。

  应用: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悸、气短、浮肿明显者。

  龙眼橘饼汤

  原料:龙眼肉、橘饼、茯神各109,红枣10枚,冰糖适量。

  制法:红枣去核,与龙眼肉、橘饼、茯神、冰糖同煎汤,去药渣。

  功效:益气养血安神。

  用法:每次分2次服,连服5~7天。

  应用:适用于气血亏虚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鳝鱼补气汤

  原料:鳝鱼l条,瘦猪肉100g,黄芪15g。

  制法:将鳝鱼剖开,去内脏,洗净,与瘦猪肉、黄芪共煮熟,去药渣,调味后食用。

  功效:补气健脾,养血活血,滋阴润燥,祛风除湿。

  用法:食肉、饮汤,可常服。

  应用:用于气血两虚所致的心悸、气短、头晕、乏力。

  乌豆桂圈大枣汤

  原料:乌豆、红枣各509,桂圆肉15g。

  制法:乌豆、大枣洗净,与桂圆肉同放人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

  功效:养心利尿。

  用法:每日2次服食,可常服。

  应用: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脾虚水肿者。

  蜜桃汁

  原料:水蜜桃250g,白糖50g。

  制法:将水蜜桃洗净,去皮、核,切成薄片,用纱布挤汁,加白糖和适量凉开水,拌匀。

  功效:补气生津,活血消积。

  用法:可常服。

  应用:适用风湿性心脏病津气不足者。

  黑豆红花煎

  原料:红花6g,黑豆、红糖各30g。

  制法:先将黑豆、红花加水煎煮,至豆熟后去渣取汁,冲人红糖。

  功效:活血通经,利水消肿。

  用法:每日1次,连服5—7天。

  应用:适用于风湿性心脏病瘀血阻络者。

2慢性风湿性心脏病的症状有哪些

  头部:

  呼吸:作了一些轻微活动时,或者处于安静状态时,出现呼吸短促现象,但不伴咳嗽,咳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左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脸色:如果脸色灰白而发紫、表情淡漠,这是风湿性心脏病晚期的病危面容。如果脸色呈暗红色,这是风湿性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的特征。如果呈苍白色,则有可能是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征象。

  鼻子:如果鼻子硬梆梆的,这表明心脏脂肪累积太多。如果鼻子尖发肿,表明心脏脂肪可能也在肿大或风湿性心脏病变正在扩大。此外,红鼻子也常预示心脏有病。

  耳朵:风湿性心脏病人在早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表现,这是因为内耳的微细血管动力异常,病症尚未引起全身反应时,内耳就得到了先兆信号。如果你的耳垂出现一条连贯的皱褶,极有可能是冠状动脉硬化所致。

  头颈:如果由锁骨上延伸到耳垂方向凸起一条表筋,如小指粗,很可能是右心功能不全。

  皮肤与四肢:

  皮肤:慢性心力衰竭、晚期肺源性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皮肤可呈深褐色或暗紫色,这与机体组织长期缺氧,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有关。皮肤粘膜和肢端呈青紫色,说明心脏缺氧,血液中的还原血蛋白增多。

  肩膀:天气明明很好,左肩、左手臂内侧却有阵阵酸痛,这有可能是冠心病。

  手脚:手指末端或趾端明显粗大,并且甲面凸起如鼓槌状,常见于慢性肺原性风湿性心脏病或先天性青紫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下肢:中老年人下肢水肿,往往是心脏功能不全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的表现。此外,如果时常心悸、气喘,只有蹲位才得以缓解,这是紫钳性风湿性心脏病的特有表现。

  重视胸闷与心慌:

  不少老年人对自己的一些症状缺乏认识,而一些年轻人对出现胸闷、心慌等症状也不是很重视,往往认为没什么关系,忍一忍就过去了。正是这些想法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有一位40岁左右的高校领导,平时自觉心脏不适,却不加重视,结果猝死了,英年早逝,非常可惜。如果他及时就诊、及时治疗,结果就会大不相同。所以说,只要积极治疗,心脏病的治愈和缓解还是很乐观的。

  风湿性心脏病的前期症状多,有疾病常识的患者可发现异常,此时去医院检查就能准确的判断疾病。发现了疾病后我们要进行正规的疾病医治,治疗有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严重的患者则要手术医治,手术有多种方式,治疗时得谨慎的检查及选择医治方案,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意外,就会危害患者的生命。

3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热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心脏病变,表现为瓣膜口狭窄或膜瓣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超过1500万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同时每年新增50万人患急性风湿热,病因主要是由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属于自身免疫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青壮年。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病变累及心脏各瓣膜的发生率不同,据研究结果表明:二尖瓣为100%,其中单纯二尖瓣病变46.7%,为比例最高,然后依次为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单纯主动脉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病变主要是瓣膜的边缘和基底部发生水肿、渗出,并逐渐扩大到瓣膜全部,甚至累及腱索和乳头肌,使瓣膜交界区的瓣叶融合、腱索融合与缩短以及瓣叶的纤维化、僵硬、卷曲与钙化,从而导致瓣膜开口狭窄或关闭不全等。

  原因复杂的风湿性心脏病会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患者应当及时的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4风湿性心脏病会死吗

  风湿性心脏病会死吗,答案是可能的,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据风湿性心脏病专家说,风湿性心脏病的原因很多,主要为受冷、潮湿、劳累、饥饿等,常继发于乙型链球菌感染人体引起的咽喉炎、扁桃体炎、中耳炎、猩红热、上呼吸道感染等。而且这种疾病极有可能出现死亡的情况。

  风湿热主要侵犯全身大关节,尤其双膝关节和腕关节、肘关节多见,以及心脏,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皮疹(出现在四肢的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有的患者还出现手足不自主动作,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一般认为是一种由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人体后引起机体过敏反应产生抗乙型链球菌抗体。

  由于人体组织、心肌细胞、心脏瓣膜等表面存在的糖蛋白成分与乙型链球菌菌体细胞壁上的非特异性M蛋白有相同的抗原性,抗乙型链球菌抗体与乙型链球菌菌体结合的同时可与心肌细胞、心脏瓣膜结合,产生抗原抗体复合物,使机体继发性免疫反应,引起心肌受损、心瓣膜受损,长期反复的链球菌感染反复加重这种病理反应即出现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故预防风湿性心脏病的关键在于预防控制风湿热的产生。

  风湿性心脏病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已明显下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风湿热已少见,但慢性风湿热,尤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仍很多,全国约有200万人,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发病率高于华南地区。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20-40岁的青年,女性多于男性。

  风湿性心脏病会死吗?由于风湿性心脏病往往是多个瓣膜或者钙化变硬,或者纤维化变性变形,这样会造成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或二者兼有,从而出现心脏泵血功能障碍。也就是说,血液该进的进不去、该出的出不来,长此以往会造成心、肺功能的衰竭,患者在跑步、淋浴、感冒或肺炎加重时都有可能发生猝死。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早期的表现主要是发烧、心慌、憋气、大关节红肿热痛等风湿热的症状,心脏往往仅表现为有杂音。此时并不需要手术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相应症状进行抗风湿、强心、利尿等内科保守治疗。其主要作用就像赶马车,可以起到加鞭以增强心脏功能或减轻心脏负担的功效。但是,一旦出现心脏扩大、房颤、明显心功能不全等符合手术治疗的症状时,患者就应该及时手术。否则病情到了失代偿的临界点就不能做手术了。

5风湿性心脏病会遗传吗

  风湿性心脏病的遗传,专家主要认为风湿性心脏病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病,是风湿病变侵犯心脏的后果,表现为瓣膜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患者中女多于男。受损的瓣膜以二尖瓣为最常见,其次为主动脉瓣,也可以几个瓣膜同时受累,称为联合瓣膜病变。由于瓣膜炎症反复发作,瓣膜增厚并缩短、粘连和纤维化造成瓣膜关闭不全和狭窄。可伴有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心脏病早期可无症状,随时间的推移产生心脏增大、心律失常,一般经过10~15年逐步出现心力衰竭。 临床上风湿类疾病和心脏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但是遗传的几率在25%左右。

  风湿性心脏病的遗传主要是上述专家的介绍,相信您有了相应的了解也不会过于担心,对于25%的遗传概率还是不用过于担心的,做好平时生活上的自我保护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