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胆汁返流性胃炎

胃食管返流并发症是什么

几乎每个疾病都会有并发症发生,但是可轻可重,一些疾病的并发症是不足畏惧的,但是一些疾病的并发症就严重了,特别是一些会引起癌变的疾病,这样的疾病发生后身体陷入危险之中,生命也会有危险,就比如说胃食管返流疾病,这样的疾病也是有很多并发症的,但是具体有哪些很少人知道,那么这个胃食管返流疾病的并发症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目录 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是什么 胃食管返流并发症是什么 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两类因素 胃食管反流病预防 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

1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是什么

  一般而言,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而引起的食管粘膜发生的消化性炎症。本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道一胃接连区高压带的抗反流功能失调,或由于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不能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以致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物质损伤了食道粘膜,引起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

  通常的,胃食管反流病的出现,提示下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影响胃食管交接处功能的因素包括:括约肌内压,贲门食管交接处的角度,膈肌的作用及重力作用(当患者直立时)。胃食管反流病可引起食管炎,引起食管炎的因素包括,反流物的腐蚀性,不能将反流物从食管内清除,胃内容物的量及局部粘膜的防御功能。

  生活中,其症状表现为烧心伴或不伴有胃内容物,反流至口腔是最突出的症状。胃食管反流病的并发症包括食管炎,消化性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及Barrett化生。食管炎常可引起吞咽痛及大量出血。消化性狭窄可出现对固体食物的进行性吞咽困难。食管消化性溃疡可发生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同样的疼痛,但其部位常局限于剑突区或高位胸骨后区,这些溃疡愈合慢,易复发,在愈合后常遗留狭窄。

2胃食管返流并发症是什么

  并发症

  胃部排空功能障碍、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下降。由于胃食管返流,胃酸等腐蚀食管黏膜,还可造成食管炎,甚至引起食管黏膜血管破损、出血。此外,胃食管返流时,若胃内容物误入气管则可引起肺部反复感染

  药物治疗

  (一)H2受体拮抗剂(H2RA)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RA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50%-70%,但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因此适用于轻、中度症患者,可按治疗消化性溃疡常规用量,但宜分次服用,增加剂量可提高疗效,但增加不良反应,疗程8-12周。

  (二)促胃肠动力药 这类药物的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尽管这类药物种类很多,但根据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推荐作为本病治疗的药物目前主要是西沙必利。西沙必利的疗效与H2RA相仿,同样适用于轻、中症状患者。常用量为每次5-15mg,每天3-4次,疗程8-12周。

  (三)质子泵抑制剂(PPI) 包括奥美拉唑、潘妥拉唑等。这类药物抑酸作用强,因此对本病的疗效优于H2RA或西沙必利,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一般按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规用量,疗程8-12周。对个别疗效不佳者可倍量或与西沙必利同用。

  (四)抗酸药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用临时缓解症状用。

3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两类因素

  一、原发性胃食管反流

  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是原发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通过对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检查,均证明有胃食管反流。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称原发性食管下括约肌关闭不全。此种情况多见于老年,可能与老年结缔组织松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弹簧夹”作用减弱、食管下扩约肌(LES)的内在功能衰退有关。

  二、继发性胃食管反流

  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分述如下:

  (一)食管裂孔疝

  由于裂孔疝破坏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关系,造成LES的关闭不全,则产生胃食管反流。滑动性食管裂孔疝,食管与胃的连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结构,因此His角消失,食管与胃的连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内压的对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长,变得软弱无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支撑作用;裂孔被撑大,则隔脚的“弹簧夹”作用丧失。以上这些食管下括约肌的辅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时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约肌不足以对抗腹内压力,就必然会发生胃食管反流。据统计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85%有裂孔疝,在裂孔痫病例中有半数以上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所以裂孔癫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二)先天性畸形

  1、先天性食管下段锦膜柱状上皮化生食管就膜上皮是由鳞状上皮所组成,在其间出现非鳞状上皮区称柱状上皮化,这种先天性食管激膜的柱状上度化仅发生于食管下段激膜,不伴有相关联的或并发其他解剖异常。表现有胃食管反流症状,常合并反流性食管炎。

  2、食管腹段过短腹腔食管段在抗胃食管反流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长度约3-4cm若此段过短则易造成反流。

4胃食管反流病预防

  改变生活方式其目的在于减少酸的反流和减少反流物与食管黏膜的接触时间。

  1.过度肥胖者会增大腹压而促成反流,所以应避免摄入促进反流的高脂肪食物,减轻体重。

  2.少吃多餐,睡前4 h内不宜进食,以使夜间胃内容物和胃压减到最低程度,必要时将床头抬高10cm,这对夜间平卧时的反流甚为重要,利用重力来清除食管内的有害物。

  3.避免在生活中长久增。

5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

  1.食管黏膜活检

  食管黏膜活检和细胞学检查对评价GERD病人的价值有限,除非对Barrett食管和疑有癌变时,镜下表现疑为Barrett食管,则应系统地进行检查以除外分化不良和癌,病人还应采用内镜随诊,每1,2年1次,这是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常规处理方法。

  2.病理学检查

  Ismail-Beigi等(1970)用吸取活检的方法研究了4组人群,他们建立了GERD的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①鳞状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厚度增加,正常占上皮厚度的10%(从5%~14%),如超过15%,表明存在反流性炎症;②固有膜乳头延伸,正常情况下乳头不到上皮厚度的66%,超过此限为异常,后来Kobayashi(1974)也订了一条相似的食管炎诊断标准,即基底细胞层厚度应超过上皮的50%,固有膜乳头延伸长度超过上皮厚度的50%,此种病理学改变的解释是:食管上皮的表面细胞受到反流物的损伤而脱落,为了修复这些上皮便需基底细胞增生;固有膜乳头延伸是为了增加局部的血液供给。

  GERD的食管固有膜内出现嗜中性和嗜酸性2种细胞,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具有重要意义,但嗜酸性细胞并非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固有特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和嗜酸性细胞胃肠炎病人亦可发现明显的嗜酸性细胞浸润,只有除外此2种情况之后,才可视为反流性食管炎的一项组织学诊断标准,在食管上皮或固有膜内发现嗜中性细胞通常表明炎症比较严重,不少作者认为反流性食管炎轻微期嗜中性细胞并不经常出现,故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并不可靠,另外,固有膜乳头浅表毛细血管扩张,并向上皮内生长,以及红细胞渗入上皮内亦是早期食管炎的一个诊断标志。

  在炎症进展和糜烂形成期,内镜下可见沿食管长轴有条状糜烂,也可成片状融合,组织学检查可见病变区域上皮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性上皮缺损,其上由炎性纤维素膜覆盖,其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炎症改变主要限于黏膜肌层以上,还可见到浅表部位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增生,形成慢性炎症或愈复性肉芽组织。

  食管出现溃疡时,或孤立,或融合,扩展至黏膜下层,较少侵及肌层,溃疡表面为渗出性纤维素生物,溃疡底部为坏死组织,其下面为新生毛细血管,增生之纤维母细胞,慢性炎细胞或混有数量不等的嗜中性细胞构成的肉芽组织,久之,溃疡底部则为肉芽组织形成的瘢痕组织所修复。

  3.胆红素监测

  近年研究发现GERD病人的症状和并发症与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有关,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esophageal reflux,DGR)的反流物含有胰蛋白酶,溶血卵磷脂和胆酸,这些物质若与胃内容(蛋白酶,盐酸)混合,被认为能加重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对动物和人类的研究均表明,存在于食管的结合胆酸在酸性环境能引起食管炎,而胆盐或胰蛋白酶在碱性环境能否损害黏膜尚无定论。

  研究DGR的最大困难是缺少能正确识别此种反流的工具,过去,应用内镜检查,核素扫描和食管pH监测等方法进行过研究,结果都不准确,曾把pH>7作为“碱性反流”的标志,但有许多因素可致pH>7,其中唾液分泌过多是pH>7的一个主要原因,如pH电极的刺激,酸反流,牙齿感染等均使唾液分泌增多和其pH升高。

  最敏感的发现DGR方法是胆红素监测,近年有甲溴苯宁(Bilitec)2000(Medttonic-Synectics)问世,能有效地测量十二指肠反流,定量地发现十二指肠反流物中的胆红素,这是用纤维光导技术制造的监测设备,在生理条件下对十二指肠胃反流进行24小时便携式监测,还可与pH电极结合使用,同时测定来自十二指肠的胆红素和胃内的pH变化。

  影像学检查

  1.X线钡餐造影

  食管钡餐造影一般地说不易显示食管黏膜的异常,或仅能显示较重的炎性改变,如黏膜皱襞增厚,糜烂,食管溃疡等,轻度食管炎症则不敏感

  食管钡餐造影对合并的食管裂孔疝和食管狭窄有诊断意义,食管狭窄的影像特征:A.狭窄的食管管腔;B.狭窄部缺乏扩张能力,用平滑肌松弛药物亦不能使之扩张;狭窄部呈对称的管腔变细,其上管腔中等度扩大,狭窄以下可见滑动型食管裂孔疝,狭窄如不对称和狭窄内黏膜明显不规则,表明有癌的可能。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观察食管内膜损伤,确立糜烂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诊断最好的方法,对可疑GERD的病人内镜检查成为首选方法,病人有烧心,反酸症状者,内镜可以在45%~60%的病人中显示出糜烂性食管炎;另一部分病人则可能有非糜烂性食管炎,如食管黏膜水肿,充血或正常表现。

  (1)内镜下Savary与Miller分期法。

  Ⅰ期:单一或孤立的糜烂,有红斑和(或)渗出。

  Ⅱ期:糜烂或溃疡融合,但未累及食管全周。

  Ⅲ期:病变累及食管全周,无食管狭窄。

  Ⅳ期:慢性病变或溃疡,有食管壁纤维化和狭窄,短食管,和(或)Barrett食管。

  (2)洛杉矶分级法:

  A级:一处或更多处黏膜破坏,每处均不超过5mm。

  B级:在黏膜皱襞上至少有一处超过5mm长的黏膜破坏,但在黏膜皱襞之间无融合。

  C级:两处或更多处的黏膜皱襞之间有融合性破坏,尚未形成全周破坏。

  D级:全周黏膜破坏。

  症状不典型和有食管外症状的病人,糜烂性食管炎较少见,有不能解释的胸痛和冠状血管正常的病人,虽然50%有GERD,但糜烂性食管炎仅占10%或更少。

  在同时有哮喘的GERD病人中,内镜下食管炎报告为30%~40%,Larrain(1991)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食管炎见于哮喘病人的33%,主要是非糜烂性食管炎。

  内镜检查能提示GERD病人的预后和内科药物治疗结果,对制定长期治疗计划有帮助。

  目前对可疑与GERD有关的胸痛,哮喘,咳嗽或声音嘶哑的病人,另有人主张并不一定常规进行内镜检查,而是用pH监测作为最初的诊断方法,如证实有食管外反流症状,病人需要长期药物治疗或抗反流手术时,再进行内镜检查以除外Barrett食管。

  3.长时间食管pH监测

  长时间食管pH监测是观察胃食管反流最敏感的方法,所谓长时间食管pH监测一般是指24小时食管pH监测,短于24小时的做法被认为不够理想和准确。

  首先用食管测压的方法来测定LES的位置,将电极放置于LES以上5cm处,电极与一体外记录仪相联接,监测完毕,经由电脑分析,显示,储存和打印。

  监测导管上一般有一个电极,但也可在导管上装有多个电极,胃,食管远端,食管近端可同时监测,除了可以发现食管下端的酸反流以外,还可测得食管上括约肌(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UES)下方的酸暴露,对有慢性咳嗽,哮喘或声音嘶哑的病人,能发现反流造成的误吸,胃内电极能观察抗反流治疗的胃酸分泌情况,为了发现酸反流到UES上方的下咽部和引起误吸,更可把电极放在UES上方,但目前所用的双电极导管电极的距离固定为15cm,如把上方的电极放在UES上方,则下方的电极不再在LES以上5cm处,这可能影响对资料的分析,咽部的电极常使病人感到不适,目前尚缺乏此部位的正常值,现在只有LES上方5cm和20cm的正常值,各实验室之间的正常值略有差异,一般正常值定为:食管pH<4在食管远端立位是≤6%,卧位是≤1.2%;在食管近端立位是≤1.1%,卧位是0%。

  可以让病人按动佩带的微电脑记录仪键钮,记录自己的症状,这样可找出反流与症状的关系,如有症状出现,症状与反流相关达50%以上,即可认为是一阳性相关(Weinei,1988)。

  GERD病人有哮喘,慢性咳嗽或其他上呼吸道症状,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理想的检查方法,如双电极导管的远端电极测到酸反流,可以确立GERD的诊断,更重要的是近端电极测到异常酸反流,这提示有发生误吸的可能,而食管外症状很可能是由于GERD所致,如发现症状与反流相关,即可确立诊断,观察近端反流情况可以预告GERD引起肺疾患病人的内科治疗反应,很重要的一点是有一小部分病人远端电极测量结果正常,但近端电极却测得反流频率加大,或反流至下咽部,在一项研究中,10例反流性喉炎病人有3例显示有下咽部反流,而远端电极未测到反流(Katz,1987),在一个大组回顾性调查中,12%的病人仅有异常的近端反流,而无远端反流,这种病人若用单电极测量食管远端,肯定结果不准确(Schnatz,1996),有的经验认为,如果反流之后症状在5分钟之内出现,可以认为两者有很强的相关(Katz,1987)。

  4.食管测压

  食管压力测定可以在抗反流手术前获知有关食管体部和LES运动异常的信息,LES压力低下固然是GERD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不少GERD病人的LES压力不一定很低,Barrett的实验室仅有4%的GERD病人LES压力低下,而食管体部运动异常更常见一些,所谓食管体部运动异常是指食管在吞咽后收缩振幅小于30mmHg而言,此种异常也称无效的食管运动(ineffective esophageal motility,IEM),见于30%的GERD病人,在Katz的实验室中,IEM在GERD病人中最为常见,约占35%,在反流与哮喘,咳嗽有关的病人中频率相似,在有哮喘和其他呼吸道异常的病人中,如有IEM,其对抗反流手术的反应较无食管运动障碍的病人为差,此外,外科医生还可以根据测压结果来选择手术方法,在食管运动功能正常的病人中可做Nlissen手术,对IEM病人,宜采用Toupet手术或Belsey 4号手术。

  5.核素扫描

  令病人平卧位饮下用核素标定的实验餐,在闪烁照相机下进行扫描,以定量地发现胃食管反流,此项技术即为核素扫描,核素是用99mTc,扫描时采用一些促使反流的方法,如Valsalva试验和腹部缚腹带以加压,根据胃和食管内的核素含量来确定有无反流,由电脑进行分析。

  此项检查的优点是非侵害性,病人放射性接触很微量,不需长时间监测,很快便可得到检查结果,因为是观察食管,胃的机械功能和测量反流物的容积,又因为餐后胃酸被食物中和,而核素扫描能发现餐后的反流,所以此项技术是一项与酸无关的试验,Shay(1991)报告核素扫描能发现61%的餐后反流,而pH监测只能发现15%的餐后反流。

  核素扫描的不足之处是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仍不够高,报告其在成年人的敏感性从14%~90%,平均65%,特异性稍高,从60%~90%,从另一方面说,监测时间短也是一个缺点,因为反流常是间歇性发作,且多在饭后,监测时间短不易捕捉到反流,用腹带加压不是生理状态,虽然提高了敏感性(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假阳性),却降低了特异性,目前此检查多被pH监测所取代,但在疑为非酸性反流的情况下,尚有一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