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 > 正文

新研究确定了维持人类端粒适当长度的关键机制

发布时间:2025-01-11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重要结构,由重复的DNA序列组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保护染色体完整性的作用。端粒长度的维持对于细胞功能和寿命至关重要,过短的端粒与衰老相关疾病密切相关,而过长的端粒则可能增加癌症风险。

近期,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维持人类端粒适当长度的关键机制,这一发现为理解端粒生物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端粒酶是一种能够延长端粒的酶,通过添加重复序列来抵消因细胞分裂导致的端粒缩短。然而,端粒酶并非唯一影响端粒长度的因素。CST-Polα/primase复合体也是端粒维持的关键酶之一,其作用机制直到最近才被揭示。研究发现,CST被招募到端粒末端,并通过对POT1蛋白的化学修饰进行调控。POT1是参与端粒维护并与癌症风险相关的蛋白质,其磷酸化状态决定了CST-Polα/primase复合体的活性。磷酸化的POT1确保CST-Polα/primase在端粒酶完成工作前保持非活性,而去磷酸化的POT1则激活该复合体,完成端粒的最后修饰。

这项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令人兴奋,结合了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力量,最终证实了CST被POT1蛋白招募到端粒上的过程。此外,研究还揭示了CST及其相关酶如何到达端粒并促进富含C链的维持。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我们对端粒分子功能的理解,也为端粒紊乱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端粒长度调节的新见解,强调了端粒酶和CST-Polα/primase复合体在维持端粒适当长度中的关键作用。未来,针对这些机制的研究有望带来新的疾病治疗方法,特别是在预防癌症和延缓衰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