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动态 > 正文

组织嗜碱性粒细胞形态特点

发布时间:2025-02-14

组织嗜碱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在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形态上看,组织嗜碱性粒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约 10 - 12μm。胞核通常为分叶状,一般有 2 - 3 叶,核染色质较疏松。胞质内含有丰富的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是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

嗜碱性颗粒大小较为均匀,直径约 0.5 - 1μm,呈蓝紫色或深紫色,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易于观察。这些颗粒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组胺是组织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重要物质之一,它具有扩张血管、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刺激平滑肌收缩等作用,在过敏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肝素则具有抗凝血的功能,能够防止血液凝固,有助于维持血液循环的通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够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到炎症部位,参与炎症反应的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组织嗜碱性粒细胞在血液中的数量相对较少,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0 - 1%。但在某些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情况下,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会明显增加。例如,在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中,组织嗜碱性粒细胞会大量聚集在呼吸道黏膜等部位,释放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和症状。

在病理切片中,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也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例如,在某些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中,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形态或分布可能会发生异常改变,通过对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

总之,组织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机制,还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