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骨科

支具

支具又称矫形器,是一种以减轻四肢,脊柱、骨骼肌系统的功能障碍为目地的体外支撑装置。支具是一种置于身体外部,旨在限制身体的某项运动,从而辅助手术治疗的效果,或直接用于非手术治疗的外固定。同时在外固定的基础上加上压点,就可以成为矫形支具,用于身体畸形的矫正治疗。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关于支具的相关问题吧。

目录 支具的功能 关于支具的历史和现状 支具的研究报告 支具的合理设计 骨科软固定支具

1支具的功能

  ①稳定关节

  例如脊髓灰质炎后遗连枷膝、由于控制膝关节伸屈的肌肉皆麻痹,膝关节松软不稳定,过度伸展,妨碍站立。用支具可以将膝关节控制于正常伸直位置,以利负重。又如下肢截瘫的病人,练站立时膝关节不能稳定在伸直的位置,易向前屈曲跪倒,用支具可以防止膝关节屈曲。又如踝部肌肉完全麻痹时,踝部松软成连枷足,亦可带用连接于鞋上的支具,以稳定足踝,便于站立及行走。

  ②保护植骨或骨折处以代替负重

  例如股骨干或胫骨干有大段骨缺损进行游离植骨后,为了保证植骨的完全成活并防止在具有负重力之前,发生植骨骨折,可用下肢支具保护,此种支具着地负重,重力通过支具传导到坐骨结节,从而减少股骨或胫骨负重。又如踝部损伤,在骨折未完全愈合前,可以支具保护。

  ③矫正畸形或防止畸形加重

  如40°以下的轻度脊柱侧凸患者,可以带用支具背心,以矫正侧凸并防止其加重。对轻度髋脱位或半脱位,可用髋外展支架以使脱位复位。对于足下垂,可利用连接于鞋上的支架,以防止足下垂等。为缓解踱头痛及平足症加鞋垫也是支具之一种。

  ④代替功能

  例如手部肌肉瘫痪无力,不能捏握物品时,可用支具托住腕关节于功能位(背屈位),而于支具的前臂部位安装电刺激,以刺激屈指肌肉收缩,使恢复捏握功能。有些支具构造简单,如手指缺损时,可利用固定于前臂支具上的钩或夹,以握持匙或刀。

  ⑤协助手部功能练习

  此类支具常用。例如为练习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的屈曲,而托住腕关节于背伸位的支具,为练习手指伸直而保持手指屈曲的弹性支具等。

  ⑥补足长度

  例如,一侧下肢短缩的病人站立行走时,骨盆必然倾斜,而骨盆倾斜使腰椎发生代偿性弯曲,久之可发生腰痛,为了补足短肢的长度,可以加高鞋底,此即补高鞋。

  ⑦临时外固定

  例如颈椎融合手术后戴用颈围,腰椎融合术后戴用腰围或背心。

  随着康复医学的普及,低温、高温热塑性板材和树脂材料的不断问世,应用生物力学设计理论的各类支具不断被开发,凭借 其操作简便、可塑性强等优点,可以代替石膏广泛应用于临床。支具按照不同使用部位,可以分为脊柱、肩、肘、腕 、髋、膝 、踝八大类,其中以膝、肩、肘、踝支具应用最为广泛。现代康复支具完全可以满足术后制动、康复,功能恢复, 控制关节渗出、本体感觉恢复等不同要求。常用肩关节支具包括:万向轴肩外展支具和肩关节护具;肘关节支具分为动态肘关节支具、静态肘关节支具和肘关节护具,踝关节支具根据其作用分为固定、康复行走位和踝关节护具,从术后早期制动,关节功能恢复,到运动中控制踝关节内、外翻,均可起到良好的治疗、康复作用。

2关于支具的历史和现状

  支具治疗脊柱侧凸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6世纪。从1915年开展手术治疗脊柱侧凸后,支具治疗应用越来越少。直到20世纪中叶,因为脊柱手术后并发症较多,支具治疗才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1945年,Blount等改进了Milwaukee支具,用于治疗脊柱侧凸。支具治疗脊柱侧凸初期的研究很少,70年代以后,经过对足够数量患者的长期随访,陆续发表了一批报告。1970年Moe和Kettleson首先对Milwaukee支具治疗脊柱侧凸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提示许多患者经支具治疗后可以避免手术。随后的一些研究表明,支具治疗期间患者的侧凸曲度会明显改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善将逐渐减少,最终当停止支具治疗若干年后,患者侧凸曲度又回复到治疗前的水平。

  因此,对于支具疗法是否有效,脊柱侧凸研究领域在80年代中期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为给支具治疗研究提供标准的对照,有人围绕脊柱侧凸的自然病程进行了深入研究。1982年Nachemson等观察分析了未予任何治疗的女性胸椎侧凸患者,提示胸椎弯曲度进展的危险性随着发现该病时曲度的增加而升高,同样曲度的患者随发现该病时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其中侧凸曲度为20°~29°,年龄为10~20岁者,进展危险性为60%;而同一年龄组曲度超过30°,进展危险性可达90%~100%。以后Lonstein和Carlson所做的大规模研究也得到相似的结论。其中胸椎侧凸曲度在20°~29° 之间者,如Risser征为0或1,其进展可能性为68%,属于该病的高危人群组。而胸椎侧凸曲度在19°以下,Risser征为2、3或4者,其进展可能性仅为1.6%。因此,分析支具治疗是否有效应对高危人群组进行研究,并与自然病程作对照。

3支具的研究报告

  Lonstein和Winter首先报告了1020例接受Milwaukee支具治疗的脊柱侧凸患者的随访结果,以该作者对同一医院的729例该病患者的自然病程研究作对照,结果显示支具治疗可明显阻止脊柱侧凸的进展。在该病的高危人群中,支具治疗失败率为43%,而按其自然病程68%患者应归于此类。Nachemson于1993年报告了一份长期随访的前瞻性对照研究。脊柱侧凸患者被分成3组,一组是自然病程即非治疗组,另一组每天支具治疗至少20h,第三组接受电刺激治疗。研究结果表明接受电刺激治疗组与自然病程组比较无明显差别,而支具治疗组明显优于自然病程组。1995年Fernandez-Filiberti等观察了54名顺应性良好的支具治疗患者和47名未予任何治疗的患者,两组在年龄、性别及脊柱侧凸程度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后者在手术治疗率和侧凸曲度加重方面均3倍于支具治疗组。

  由此看来,支具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从60年代广泛应用到80年代几乎否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90年代初完成的几项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重新确立了支具疗法的正确地位。

4支具的合理设计

  支具必须根据特定侧凸曲线恰当设计。胸椎侧凸顶椎在T7或以上时,没有Milwaukee支具或带上部结构的Boston支具就不能有效治疗,单纯的腰椎或胸腰段侧凸则不必用Milwaukee支具,经过合理设计的TLSO疗效更好。

  Katz等在一项评价Boston支具和Charleston支具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研究中报告,Boston支具在阻止侧凸发展及减少手术率方面均明显优于Charleston支具,尤其是侧凸曲度在36°-45°时,Boston支具疗效更优。Charleston支具只适于治疗曲度较小的单纯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

  佩戴支具后医生要不断评价疗效,必要时及时除去除特殊部位的压迫,调节支具长度及托垫位置。只有这样,支具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5骨科软固定支具

 

  骨科软固定功能支具的应用,使骨与关节损伤后的康复成为可能。支具又称矫形器,是一种以减轻四肢,脊柱、骨骼肌系统的功能障碍为目地的体外支撑装置。支具的功能为:1. 稳定与支撑 2. 固定功能3. 保护功能4. 助动(行)功能5. 预防矫正畸形6. 承重功能。骨科软固定功能支具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治疗和辅助治疗的方法,是世界先进医疗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治疗方式相比较,骨科软固定支具使用方便,治疗效果更佳,帮助病人恢复锻炼,提早回到工作岗位,具有石膏固定的符贴性 稳定性 也可避免石膏(包括其他高分子材料)引起的肌肉萎缩、皮肤骚痒等副作用。符合“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治疗原则,为骨科大夫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不仅使医疗水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亦保证手术质量和效果,避免医疗纠纷。国内目前应用的DROP-LOCK调节式膝支具,ACL/PCL专用支具,可调式颈椎固定牵引支具,可调性肘支具,足踝固定支具等,有力地促进骨与关节疾病、损伤的非手术治疗的开展和关节手术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已在治疗中显示出其优越。但这些产品大部分为进口产品,价格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目前国内生产厂家只有佛山乙太等两三个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