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语”指的是婴儿的语言,即婴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向外界传递的信息。在网上热传的一份“婴语单词表”,里面列举了新生宝宝最常见的流口水、咳嗽等17种现象,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成了不少年轻父母的“学习宝典”。怎么学习?一起看。
目录
1孩子为什么越来越爱哭闹
在那个育儿的“黄金期”,大人决定一切(通常,父亲的地位最高),并会用打屁股、训斥、羞辱和惩罚来管教孩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被这种方式养育成人的,我们不想让我们的孩子也经历同样严厉的家长制权威。因为在这种模式下,孩子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只是因为害怕父母。
随着一个更为宽容、自由的社会出现,许多父母开始采取与专制式的管教方法完全相反的方式来养育孩子,可是他们难免矫枉过正,越来越娇惯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认为自己不应该忍受打骂。我们甚至还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孩子因为挨打而跟父母对簿公堂,要跟父母断绝关系。
与此同时,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也影响到亲子关系,尤其是由于传媒业的发达,各种各样的广告随处可见。孩子成为制造商和广告商的“靶子”,然后“被拉到某些商品面前”,这些都成为“哭闹游戏”的导火索。
·上了学的女孩觉得她们必须拥有某种发型、衣服和身材,不然不会被同伴所接受。
·孩子指定要吃某个品牌的麦片粥,只因为某个卡通人物也“吃”这一种。
· 大多数孩子都想要最新系列的书籍、CD、背包,并热衷于收集 游戏、电影的周边产品,比如游戏、电影里人物的玩偶、卡片 等。这些合法的产品组成了哭闹的“枪林弹雨”,一直与孩子 “共同进退”。
·大一点的男孩通常想连续打好几个小时的游戏。
2全面解析婴语四六级考题
婴语四六级考题 婴语四六级考题答案
“婴语”指的是婴儿的语言,即婴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和行为,向外界传递的信息。在网上热传的一份“婴语单词表”,里面列举了新生宝宝最常见的流口水、咳嗽等17种现象,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成了不少年轻父母的“学习宝典”。与“婴语”单词表相对应,一份关于对宝宝了解有多少的“婴语四六级测试题”在网上出现,引得不少“80后”年轻父母前去“赶考”。
“‘婴语单词表’学得怎样,过‘婴语四六级测试’了吗?”成为年轻父母最时髦的问候语。相关话题在各大网络论坛成为热点。
了解宝宝心里话“照表”操作
你会解读“婴语”了解宝宝的需要吗你能够通过宝宝的“表情+哭声”,准确把握他们的心情吗网友“拉丁di舞”发帖说:“面对这样的问题,刚开始确实是难住我了。后来,我在网上看见了这份‘婴语单词表’,上面有湿疹、溢奶、辅食添加、咳嗽、睡眠不好、缺钙、肠绞痛、大便、发热、中耳炎、流口水、怕水、安抚、吃药、喝水、认生、依恋等17个单词。单词表上对每一个单词都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注明了特点、成因、注意事项、具体解决办法等。这些释义对家长照顾宝宝具有一些指导意义。”“拉丁di舞”称,看了单词表后感觉它特别贴心和及时,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妈妈。
网友“浮夸”刚刚生了个宝宝,由于自己和老公都是独生子女,面对宝宝的种种表现时经常显得措手不及。网友“浮夸”说:“虽然在孩子出生前,我们就一起参加了育儿课程,但是真正实践起来才发现原来会有如此多的状况发生。有时候,也有长辈教我们一些方法,但我总感觉他们的方法一点都不科学。”
后来,朋友们给“浮夸”送来一张几乎涵盖了婴儿期宝宝吃、穿、住、行各方面可能发生动作的“婴语单词表”。“浮夸”说:“我特意复印了几份贴在家里的各个角落里,没事的时候就认真看它。现在宝宝有什么反常举动,我就去对照一下表,这样就了解到了孩子的‘心里话’,也不像以前那么手忙脚乱了。”
网友“我想你啦”是位80后妈妈,在女儿出生前,她就掌握了“婴语单词表”。“在萱萱出生后头几个月,时常会出现一喝母乳就呛着的情况,婆婆说这是萱萱不喜欢母乳的味道,挑嘴的反应。”她说,她却从“婴语单词表”中查到,这一反应其实叫做“溢奶”,主要是因为宝宝掌管食道与胃部的连接关卡——贲门的肌肉尚未发育完全,无法紧密地阻挡奶水逆流回食道等原因造成。为此,她特地去买了一个吸奶器,通过吸出部分奶减慢奶流速度后再喂宝宝,女儿此后再没有出现类似的情况。
3十秒钟让婴儿从哭到笑
乘车时
(1)如果婴儿又吵又闹,不妨站到靠近车窗的地方,让婴儿看窗外的风景。不断移动的景物会让婴儿感到很新鲜。
(2)在婴儿耳边轻轻说话,偶尔吹一口气。耳语是最有效的哄婴儿的方法。
(3)婴儿对晃动的吊环很感兴趣,如果妈妈让婴儿抓住车中的吊环,婴儿一定会很开心。
(4)抱紧婴儿,让他听到你的心跳声。这会让他感到很安全,自然就快乐起来了。
(5)指着车厢内的东西问婴儿知道答案的问题,转移他的注意力。
(6)把婴儿的鞋子脱了,将他放到自己的膝盖上,然后一次次地举起来,这种举高游戏会让婴儿变得很开心。
(7)用手帕或者毛巾举到小婴儿触手可及的地方来回摇晃,吸引婴儿来抓,就要抓到时妈妈赶快抽离。
(8)出门前在包里准备好一些小玩具、小画册,婴儿一哭闹,就能派上用场了。
(9)给婴儿一包小饼干,但是不要开封,让他自己研究一下该怎么才能吃到里面的东西。
购物时
(1)如果是婴儿坐腻了婴儿车,妈妈可以把婴儿从车里抱出来,玩举高游戏,或者抱着买一会儿东西。
(2)在婴儿车上挂一些轻软的玩具,让婴儿将精力放在这些小东西上。
(3)把你的手机给婴儿当作听音乐的最佳播放器吧,小心别弄丢了哦。
(4)一味地买大人们的东西当然会让婴儿厌烦,不妨带他到玩具专柜或者婴儿用品天地转换一下心情。
(5)婴儿哭闹时,可以带他去坐商场里的电梯,婴儿对会移动的景物总是很感兴趣的。
(6)如果是因为商场里的空气闷热让婴儿心烦的话,不如暂时脱下他的纸尿裤,让小pp透透气,婴儿心情自然舒畅了。
(7)拿一些有色彩鲜艳、捏起来还会发出声音的包装袋的物品塞给婴儿,让他好好琢磨一阵子。
4 孩子犯错千万别对TA做10事
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 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应该知道,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 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每当这类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 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
不要过度保护和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自主能力的培养。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绝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同时,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 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不要过分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5亲子之间相处关系的原则
从小开始培养
现代父母工作繁忙,这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以“工作忙”为借口而忽视孩子。从孩子出生开始,甚至从孕期开始,父母亲都要抽出时间来陪他说话,心无旁鹜地陪他玩游戏。比如做饭时让孩子在厨房的一角玩儿,或洗完澡后好好抱抱他——这很难吗?一点也不!
了解孩子的成长
等到孩子1岁多时,他会感觉打人很好玩;等到他2岁左右时,会出现“第一反抗期”;如果他和小朋友在一起,会感觉争夺玩具很有趣——这些,您都了解吗?不要在出现“问题”时就粗暴地去理解去解决,只有了解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才能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就不会产生激烈的亲子冲突。为了在育儿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有心的父母要好好学习育儿这门功课,其实,得高分并不难!
父母之间沟通的技巧
“别听你爸的,把这个泥巴团扔掉!”“你妈就爱瞎叨叨!”类似的话您经常听到或经常说吗?Stop!当夫妻双方对孩子的管教方法出现分歧时,应私底下讨论,不要在孩子面前争执甚至贬低对方,要知道,维护了对方形象的同时也维护了自己的形象哦!当然,如果对方对待孩子的方式太过分,比如太暴力或太粗俗,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还是要立即指出的,然后,请和另一半认真探讨彼此都认可的教养方式。
订立规矩
“管”孩子是不可避免的,否则会沦陷到溺爱的深渊里,所以很多事情很难做到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满意。有效的管教方式在于明确原则和限制,父母能勇敢地说“不可以”,不因孩子的哭闹而心软,否则,规则就失去了意义。制订规则是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也可防范问题发生,如见了邻居要有礼貌、不能拿刀叉玩等。要让孩子知道这些规矩都是为了爱他,为了让他学会独立自主、负责任、有教养,绝对不会因这些规矩而破坏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