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传染科 >肝病

核黄疸有什么后遗症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本病预防是关键。发现新生儿黄疸,应及早到医院诊治可预防本病发生。

目录 核黄疸有什么后遗症 核黄疸的简介 核黄疸的诊断鉴别 怎样判断宝宝是核黄疸 什么是核黄疸

1核黄疸有什么后遗症

  一般的 如果孩子黄疸在24小时之内出现,黄疸持续不退,持续时间超过2周,或者黄疸退而复现进行性加重才容易出现后遗症的情况,您孩子的情况考虑不会遗留后遗症,不要担心。

  没有出现抽搐症状,一般是不会出现核黄疸的,建议检查一下颅脑核磁看看。

2核黄疸的简介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血中胆红素增高,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后者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在大脑基底节、视丘下核、苍白球等部位引起病变,血清胆红素〉342umol/L(20mg/dl)就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重度黄疸肌张力过低或过高,嗜睡、拒奶、强直、角弓反张、惊厥等。本病多由于新生儿溶血病所致(母婴血型不合最多,G-6PD缺陷次之),黄疸、贫血程度严重者易并发胆红素脑病,如已出现胆红素脑病,则治疗效果欠佳,后果严重,容易遗留智力低下、手足徐动、听觉障碍、抽搐等后遗症。因此本病预防是关键。发现新生儿黄疸,应及早到医院诊治可预防本病发生。

3核黄疸的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核黄疸前期:黄疸渐加深,反应差、嗜睡、吸奶无力或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56.5umol/L(15mg/dl)。

  2.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严重得多,未结合胆红素〉427.5umol/L(〉25mg/dl)。

  3.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呼吸不规则、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甚至DIC。

  4.后遗症期:经抢救成功者大部分病人遗留后遗症。

4怎样判断宝宝是核黄疸

  核黄疸前期:

  黄疸会渐渐加深,反应会变差、而且嗜睡、吸奶无力或者拒奶,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大于256.5umol/L(15mg/dl)

  核黄疸第一期(警告期):

  与核黄疸前期症状相同,但会严重很多,未结合胆红素大于427.5umol/L(大于25mg/dl)

  主要表现是嗜睡、拒哺乳、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者消失等抑制的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大约会经过半天到1天就进入痉挛期。

  核黄疸第二期(痉挛期):

  主要的表现是痉挛、肌张力增高、呻吟、尖叫、凝视、眼球震颤、角弓反张、抽搐、发热、呼吸困难不规则、双吸气、抽泣样呼吸、甚至DIC、惊厥或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早产儿的痉挛症状可以不明显,经治疗幸存患儿1~2天后会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主要表现先是吸吮和反应逐渐的恢复,继而呼吸好转,抽搐也跟着缓解,痉挛减轻和消失,此期大约会持续2周左右。

  后遗症期:

  经过抢救成功的大部分病人都会遗留后遗症,一般会在生后2个月~6个月出现,表现为四肢不自主活动,头躯干扭转,眼球上转困难或斜视,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哭闹不安,智力落后,最终发展为手足徐动型脑瘫。

  END

  注意事项

  母乳性黄疸,可能伴随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等症状,应去儿科或消化内科就诊。

  黄疸,可能伴随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病理性黄疸、胆红素升高等症状,应去肝病或消化内科就诊。

5什么是核黄疸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一般生理性黄疸比较普遍,也比较轻,无需治疗自然会消退,而病理性黄疸则比较严重,严重时可能引发核黄疸,核黄疸会有严重后果,影响新生儿的智力。   黄疸是指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所致的皮肤、粘膜黄染。据统计,生后第一周足月新生儿黄疸发生率约为60 %,未成熟儿的发生率约为90 %。故新生儿期黄疸颇为常见,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由疾病引起。黄疸越重,对患儿的危害越大。核黄疸,又称胆红素脑病,系由间接胆红素在脑细胞中大量沉着所致。  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当血中游离胆红素浓度过高时,可通过血脑屏障,与脑细胞结合,造成脑细胞损害,引起胆红素脑病,即核黄疸。  核黄疸的临床表现是在重度黄疸的基础上,出现神经症状,早期可有凝视,瞬目,嗜睡,呼吸节律不整,吸吮反射消失,肌张力低,惊厥。重者也可出现角弓反张,发热,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留有后遗症,脑性瘫痪即为其后遗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