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传染科 >肝病

小儿生理性黄疸怎么回事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指因其胆红素代谢尚不完善而引起的暂时性黄疸,并不是由于某些病理因素所致.据有关统计资料报道,约80%的新生儿出生后2-3天会出现黄疸,但大部分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生后10-14天会自行消退. 小儿生理性黄疸怎么回事?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目录 新生儿黄疸有什么危害 小儿生理性黄疸怎么回事 生理性黄疸的检查 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黄疸的饮食

1新生儿黄疸有什么危害

  生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的肝脏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随着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加强,黄疸会自然消退,所以生理性的黄疸,爸妈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护理。在孩子黄疸期间可以适量多喂温开水或葡萄糖水利尿,黄疸很快就能退去,不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可并发脑核性黄疸,通常称“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儿童智力低下等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爸妈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黄疸变化,当出现特殊情况时,应及时送往医院,请求医生的帮助。

2小儿生理性黄疸怎么回事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

  1、胆红素产生相对较多 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70-90天),循环中的红细胞数量多,因而红细胞破坏多,胆红素产生就多。

  2、肝细胞受体蛋白缺乏 肝细胞胞浆内Y、Z蛋白含量低,故对胆红素的摄取能力不足。

  3、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 由于肝细胞内形成结合胆红素的酶系统不成熟,主要是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含量及活性均低,使未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的过程受限。

  4、胆红素排泄障碍 肝细胞对结合胆红素的排泄有暂时性缺陷,胆红素产生过多时可致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5、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加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道无菌,无尿胆原形成,小肠腔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使结合胆红素脱去葡萄糖醛酸重新形成未结合胆红素,重新由肠道吸收。由于以上五个原因,致使新生儿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大大增加而出现生理性黄疸。

3生理性黄疸的检查

  相关检查

  总胆红素(TBIL,STB) 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 红细胞血清总胆红素

  血清胆红素测定在生后1周内,均超过34.2μmol/L(2mg/d1)。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值不超过205.23μmol/L(12mg/d1),早产儿较足月儿为重,峰值可达17l~205μmol/l(10~12mg/d1),但不超过256.5μmol/L(15mg/d1)。

  鉴别诊断

  与病理性黄疸相鉴别,注意观察黄疸出现时间和演变情况,如黄疸出现早,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消退晚,持续不退,或按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现,或黄疸持续加重等等,均为病理性黄疸表现。临床伴有异常症状和体征的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因可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查明原因、积极退黄治疗。

4黄疸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1.症状与体征

  (1)发热:黄疸伴发热多见于急性胆管炎,同时还伴有畏寒。肝脓肿、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均有中等度发热,甚至高热;急性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时常先有发热,而后才出现黄疸。

  (2)腹痛:黄疸伴上腹部剧烈绞痛或疼痛者,多见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或肝脓肿、原发性肝癌等。病毒性肝炎者多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与钝痛;肝脓肿或肝癌也可表现为上腹部或右上腹的隐痛或胀痛。

  (3)皮肤瘙痒:黄疸伴皮肤瘙痒者多见于肝内、外胆管梗阻(胆汁郁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癌肿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复发性黄疸等。部分肝细胞性黄疸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而溶血性黄疸常无皮肤瘙痒。

  (4)尿、粪便的颜色:梗阻性黄疸时尿色深如浓茶,而粪便颜色可变淡,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似陶土色。溶血性黄疸者尿如酱油色,粪便颜色也加深;而肝细胞性黄疸时,尿色轻度加深,粪便色泽呈浅黄色。

  (5)食欲减退、上腹饱胀、恶心与呕吐:病毒性肝炎者在黄疸出现前常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多数患者同时厌油腻食物。长期厌油腻食物或者进食油腻食物后诱发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发作者,多为慢性胆囊病变;老年黄疸患者伴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时应考虑系癌肿所致,且常伴有体重呈进行性减轻,甚至发生高度营养不良的表现。

  (6)消化道出血:黄疸伴有消化道出血时,多见于肝硬化、肝癌、胆总管癌、壶腹癌或重症肝炎等。

  (7)巩膜及皮肤黄疸的色泽:根据黄疸的色泽可初步判断黄疸的病因或种类。巩膜皮肤黄疸呈柠檬色多提示为溶血性黄疸;呈浅黄色或金黄色时多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呈暗黄色或黄绿色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梗阻时间愈长,黄疸呈黄绿色愈明显)。

  (8)皮肤其他异常:如面部及暴露部位皮肤有色素沉着,同时有肝掌、蜘蛛痣或颈胸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腹壁静脉显露曲张等表现时,多提示为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如皮肤有瘙痒抓痕、色素沉着及眼睑黄瘤等表现时,多提示为梗阻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患者一般皮肤色泽较苍白。

  (9)肝脏肿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时,肝脏呈轻度或中等肿大,质地软,表面光滑,常有压痛;肝脏轻度肿大、质地较硬、边缘不整齐或表面有小结节感多见于早期肝硬化(晚期肝硬化者其肝脏多呈变硬缩小表现);肝脏明显肿大或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感时,多提示为原发性肝癌。

  (10)脾脏肿大:黄疸伴脾脏肿大时,多见于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肝癌、溶血性贫血以及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等疾病。

  (11)胆囊肿大:黄疸伴胆囊肿大时,多提示胆总管下端有梗阻存在,多见于胆总管癌、胰头癌、壶腹部癌,或肝门部有肿大的淋巴结或肿块压迫胆总管。所触及的胆囊其特点是表面较平滑,无明显压痛,可移动,这种胆囊肿大常称为Courvoisier征。而在胆囊癌或者胆囊内巨大结石时,肿大的胆囊常表现为坚硬而不规则,且多有压痛。

  (12)腹水:黄疸伴有腹水时,多考虑为重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晚期或系肝癌,或者胰头癌、壶腹癌等发生腹膜转移等。

  2.溶血性黄疸的特征

  (1)黏膜、皮肤轻度黄染,呈浅柠檬色,无皮肤瘙痒。

  (2)在急性溶血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腹痛及腰部酸痛等症状。

  (3)急性发作时尿呈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4)脾脏肿大。

  (5)末梢血网织红细胞增多(骨髓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

  (6)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一般不超过80μmol/L),以非结合胆红素增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轻度增加。

  (7)由于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致使肝细胞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速度加快,故结合胆红素的形成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的结合胆红素亦增加,肠道中尿胆原增加,最终导致尿中排出的尿胆原增加(“肠肝循环”中回到肝脏的尿胆原增加的结果,图2)。

  (8)粪便中排出的粪胆原增加。

  (9)尿中胆红素阴性(非结合胆红素不溶于水,不能从肾脏排出)。

  (10)在地中海贫血时红细胞脆性降低,而在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

  3.肝细胞性黄疸的特征

  (1)黏膜和皮肤呈浅黄或深金黄色,少数患者有皮肤瘙痒。

  (2)血液中总胆红素浓度增高,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都增高。

  (3)尿中胆红素呈阳性反应(结合胆红素溶于水,可从肾脏排出)。

  (4)尿中尿胆原与粪中粪胆原的多少,取决于肝细胞损害与毛细胆管阻塞的程度,如果毛细胆管阻塞时(即肝内郁胆),则尿中尿胆原及粪中粪胆原含量减少;无毛细胆管阻塞时,则尿中尿胆原含量常增加,而粪中粪胆原含量正常。尿中尿胆原增加的原因是肠肝循环中吸收入门静脉的尿胆原,因肝细胞受损后,将其处理为结合胆红素的能力降低,故较多的尿胆原便进入体循环而导致尿中尿胆原增加。

  (5)肝功能受损的血清学表现,如转氨酶明显升高、白蛋白降低等。

  (6)如系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损害,则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常呈阳性。

  (7)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可发现肝细胞的基本病变。

  4.阻塞性黄疸的特征

  (1)皮肤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伴皮肤瘙痒者多见,少数患者伴心动过缓。

  (2)尿色深,似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肝外胆道完全阻塞时粪便呈白陶土色。

  (3)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

  (4)尿中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5)尿中胆红素阳性。

  (6)血清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及总胆固醇增高,脂蛋白-X阳性。

查看详情>>

5黄疸的饮食

  黄疸食疗方(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咨询医生)

  (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60克,红枣8枚,水煎代茶饮。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60克,猪肝50克,水煎服。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30克,灵芝15克,田鸡(青蛙)250克。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黄疸吃什么对身体好?

  应吃营养价值高的牛奶、蛋、果汁、冰淇淋等食品,每次的次数要多。

  黄疸最好别吃什么食物?

  1、 忌食辣叔、榨菜、大蒜、肉桂、丁香、茴香、葱、韭、生姜等辛辣之品。

  2、 忌食糯米、大枣、荔枝等黏糯滋腻之物;

  3、忌食马铃薯、豆瓣等易致胀气的食物;

  4、 忌食动物油、肥肉、狗肉、海鱼、虾子、以及黄芪、紫河车、黄精等补益之品。

  5、 阴黄之人还应忌食螃蟹、螺蛳、蚌肉、柿于、香蕉、莼菜、生地瓜、生菜瓜、苦瓜等生冷性凉食物。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