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治中耳炎的药有哪些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目录 治中耳炎的药有哪些 中耳炎的病因 中耳炎的表现 中耳炎一般是怎么引起的 中耳炎的并发症

1治中耳炎的药有哪些

  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内发生了细菌感染,故医学上全称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孩子患了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鸣、耳痛、听力下降和耳道流脓等。郑州博爱眼耳鼻喉医院是由博爱眼科医疗集团在郑州市独资设立的专科医院。以下是由郑州博爱眼耳鼻喉医院专家介绍: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 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 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变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 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 “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上以婴幼儿多见,主要是因为小儿从耳通到咽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儿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后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细菌进入中耳而发病。另外小儿饮食时,发生呛咳、呕吐时,食物应 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产生炎症。耳疼、头痛、头晕、发热、轻者低热,重者发热、体温可高达40℃,可伴有呕吐 、腹泄、不食等全身症状。不会说话的婴儿哭闹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内 鼓膜穿孔,脓液流出后,耳痛等症状减轻,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很容易转成慢 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俗称“臭耳底子”,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未能及时治愈,拖延六周以上者即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脓、耳鸣、耳痛、头痛、头晕等。可分为 三种类型:

  ①单纯型:炎症未破坏骨质,耳内流脓为粘脓性或粘淮性,无臭味。

  ② 坏死形:炎症已侵润到骨质,耳内流出物如干酪样(豆渣样),量少,有血丝。

  ③胆 脂瘤型:由于炎症的长期刺激,上皮增生活跃,耳内流出物夹杂有上皮脱屑,及黄 白色有恶臭的油片状物。后两种类型如不及时治愈,会造成不良后果。

  自疗注意事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份。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休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

  瓜、苦瓜等。

  (1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自治疗法

  1.成药自疗法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中耳炎的病因

  1.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由咽鼓管途径感染。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主要是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2.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细菌,如果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到达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3.游泳时应避免将水咽入口中,以免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禁止滴任何水样液体,以免影响创口的愈合。可用消毒棉球堵塞外耳道,以免感染诱发中耳炎。

  4.如果婴幼儿仰卧位吃奶,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奶汁可经咽鼓管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

  5.吸烟包括吸二手烟,也会引起中耳炎。吸烟可引起全身性的动脉硬化,尤其是香烟中的尼古丁进入血液,使小血管痉挛,血液黏度增加,给内耳供应血液的微动脉发生硬化,造成内耳供血不足,严重影响听力。

  6.长时间用耳机听摇滚类的大分贝的音乐,如果时间较长的话,也容易引起慢性中耳炎。

3中耳炎的表现

  1.化脓性中耳炎

  (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由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炎症,其症状主要是耳痛、流脓。小儿的全身症状比成人明显,可有发热、呕吐等。严重的并发症有颅内并发症,如脑膜炎、脑脓肿等。其他并发症有迷路炎、面神经麻痹等。

  (2)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是指中耳黏膜、骨膜或深达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以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时可引起颅内、颅外的并发症。①全身症状 轻重不一。可有怕冷、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②耳痛 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躁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③耳流脓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黏液、黏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④听力减退及耳鸣 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⑤耳聋 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一般为传导性聋。

  2.非化脓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

  (1)听力下降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大多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出现听力下降,可有“自声增强”现象。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聋的严重程度常有波动。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中耳积液黏稠时,听力不会因为头位的变动而改变。儿童多无听力下降的主诉,表现为对父母的呼唤不理睬,注意力不集中,或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

  (2)耳痛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时可有轻微耳痛,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多在继发感染时可出现耳痛。

  (3)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

  (4)耳鸣 一般不重,可为间歇性,当头部运动、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少数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还可出现耳内流水,但是持续时间甚短,仅为数小时或1天左右。

  (5)耳镜检查 急性期鼓膜周边有放射状血管纹。鼓膜紧张部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变形或消失;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时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慢性者鼓膜乳白色或灰蓝色,不透明。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鼓膜活动度受限。

4中耳炎一般是怎么引起的

  中耳炎有两种,一种是化脓性中耳炎,俗称害耳底。这是一种中耳腔的化脓性感染,多由感冒引起。小儿多见,初耳痛明显,呈胀痛,可有发热。待到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减轻。另一种称为非化脓性中耳炎。这种中耳炎不流脓,只是耳朵发闷,听力下降,或者有耳鸣。这是由于耳咽管的炎症引起中耳腔的压力变化而引起的。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有条件的进行脓液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或口服或注射。耳朵局部:如果脓液量大且稠厚的话,用双氧水进行清洗,然后用敏感的抗菌素滴耳液滴耳。职果是非化脓性中耳炎,那主要是要减轻耳咽管的水肿,滴鼻液、消肿药等应用,并适当地使用抗菌素。

5中耳炎的并发症

  很多病发生之后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中耳炎也不例外,那么中耳炎会引发什么并发症呢,中耳炎有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并发症有不同。

  一、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彻底,则大多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中耳炎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

  二、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时间、病情轻重不同分为三种:单纯性,脓疡性和胆脂瘤性。它们共同的表现是均有耳流脓,反复不止,有时脓液中还混有血性分泌物,另外,有耳鸣及听力下降,如果出现并发症,会有眩晕和头痛。

  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可分为颅外并发症和颅内并发症。

  四、颅外并发症有:

  1、各种脓肿,如耳后骨膜下脓肿、颞肌下脓肿、外耳道后壁脓肿等,出现脓肿后,在局部可摸到很软的包块,红肿、疼痛剧烈,并有高烧。如果处理不及时,脓肿向颈部扩散,引起颈部转动时疼痛,严重时会有破坏颈部大血管,导致死亡。

  2、面瘫,面神经距中耳腔很近,若损伤它,就会引起口眼歪斜。

  3、迷路炎,如果炎症向内侵犯,进入内耳会引起迷路炎,导致眩晕和恶心、呕吐等。

  五、颅内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膜外脓肿及脑脓肿。不论出现哪一种情况,都会有生命危险。

疾病百科 | 中耳炎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

温馨提示:
游泳后要让耳内的水流出,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性病变,好发于儿童。可分为非化脓性及化脓性两大类。非化脓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气压损伤性中耳炎等,化脓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异性炎症太少见,如结核性中耳炎等。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听力减退、耳鸣、耳鸣[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