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血液内科 >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之所以一些专家会建议人们平时在做饭的时候应该使用铁锅,原因就是用铁锅做饭会让一些铁元素进入到菜肴当中,当吃下这些食物之后,可以为身体补充一些铁,防止身体因为缺铁而引起贫血的症状。但生活中缺铁性贫血的患者非常多,而且女性数量远远超过了男性,那么,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是什么?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吧。

目录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远离缺铁性贫血的妙方 缺铁性贫血如何预防 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

1缺铁性贫血的症状有哪些

  1、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2、体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还可有舌炎、口角破裂。

  3、常见并发症

  严重持久的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衰。

  4、辅助检查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血清铁<10.7μmol/l,孕妇〈6.5μmol∕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14μg/l。

2缺铁性贫血的病因是什么

  1、铁吸收障碍

  饮食中铁的生物利用度变化颇大。除血红素铁外,其他铁形式均需转变为亚铁形式才能被吸收。铁的转变和吸收受诸多因素如肠道环境、饮食内容和还原物质的影响。

  专家表示,胃酸有助于二价铁和食物铁的吸收。胃酸缺乏、胃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他胃肠道疾病可造成铁吸收障碍,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

  2、铁丢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的病因。失血1ml丢失铁0.5mg。慢性失血的原因众多,包括消化道出血、反复鼻出血、月经过多、频繁献血、出血性疾病等。消化道是慢性失血的好发部位如消化性溃疡、胃肠道恶性肿瘤、胃肠道憩室、痔疮、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及钩虫病等。

  消化道慢性失血有时表现隐匿或部位难以确定,应尽力查找。慢性或反复的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人造心脏瓣膜和疟疾时,铁随血红蛋白尿排出,从而造成缺铁。

  3、铁摄入不足

  饮食中的含铁量大致与其所含的热量相关。以混合饮食为例,维持铁平衡,成年男性应含5~10mg铁,女性应含7~20mg铁。如无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饮食因素并非是缺铁的主要原因。

  育龄妇女因月经丢失、妊娠及哺乳铁需求量增加,每次月经约丢失20~40mg的铁,胎儿体重每增加1000g需母体供给80mg的铁,哺乳期每日约丢失0.5~1.0mg的铁,如饮食供给不足,则易造成缺铁性贫血。婴幼儿生长迅速而铁储备量较少,作为主食的各种乳汁均又含铁甚少,如喂养不合理也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远离缺铁性贫血的妙方

  常用中成药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虚劳、萎黄等范畴,可分以下3型辨证治疗。

  1.脾气虚弱

  症见食少纳呆,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四肢倦怠,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脉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可服:香砂六君子丸、四君子丸、人参健脾九等。

  2.气血两虚型

  症见面色苍白或萎黄,被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失虑,头昏眼花,女子月经不调,舌淡少苔或薄白,脉细弱。治宜:气血双补。可服:人参归脾丸、八珍丸、十全大补丸、九转黄精丹、十全大补晶等。

  3.肝血不足型

  症见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指甲变形,毛发枯黄,皮肤干燥,女子月经量少色淡,舌嫩色淡,少苔或薄黄,脉细弱或细数。治宜:滋肝养血。可服:四物丸、阿胶补浆、首乌片等。

  常用西药

  1.硫酸亚铁

  每次0.3-0.6克,每日3次。副作用能引起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故宜饭后服用。忌与茶同服。溃疡病、肠炎及铁过敏患者慎用。不可过大剂量服用。

  2.10%枸橼酸铁铵溶液

  每次10-20毫升,每日3次。注意事项与硫酸亚铁同,而不良反应较之少见。但本品易于氧化,并可将舌、牙染黑。对胃酸缺乏者,为促进铁的吸收,可同时服用维生素c,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对胃肠道病变铁吸收不良、口服铁剂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及需要迅速纠正缺铁的患者,可选用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剂等肌注,但要严格掌握指征和剂量,并有医生指导。

4缺铁性贫血如何预防

  缺铁性贫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5缺铁性贫血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 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 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µ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 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 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µmol/L(360µ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 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 1µ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 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µ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 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µg/ml细胞为缺铁)。

  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