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神经内科 >脑梗塞

中风究竟怎样治疗呢?

中风,是一种大脑的异常放电的现象,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受损以及体内的阴阳的失调也有关系。中风的人生活是非常的痛苦的。患者自己本身和患者的家属都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而且中风发作起来是很危险的。中风的患者该如何来治疗呢?请看下面详细的介绍。

目录 如何预防中风 中风究竟怎样治疗呢 为什么中风会反复发作 中风并发症 中风诊断鉴别

1如何预防中风

  西医认为,中风主要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某些成分改变和高凝状态,常导致脑梗塞,引起中风。故用阿司匹林改变血液流变学,进行防治。

  中医认为,中风变生顷刻,猝见昏仆肢瘫,至急至危,虽有多种诱因(大醉、大劳、大怒、大饱等)促发,但其根本起因,是积劳积损颓败之所致,与五脏相关,病位在脑,此风火与心肝二经相关,痰浊与脾相关,积损房劳伤肾,久病及肾,水不制火,阴不制阳,阴阳之乖舛,气火风邪冲逆,皆与肾亏失于摄纳,水火阴阳失于偏颇所生。况七情之变,干系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七情过度,伤及五脏,亦中风宿音之大端,故预防中风,当从五脏入手,才能从根本原因上进行防控。

  中风好发于中老年,随着年龄增长,多脏器组织老化衰退,故古人云:“年过四十,阴气自半。”衰老的进程,有快有慢,有些因素是不可逆的,有些因素是可控的,在人力可及范围,随着技术进步,可能会有更多的有效的干预手段,就中医药学的:“不治己病治未病”的思路,对于预防中风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预防中风的健康教育,最好从青少年抓起。平衡饮食,减少营养过剩,可使肥胖减少,糖尿病减少,高脂血症减少;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志意和调,志闭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起居有节,规避虚邪贼风,则气血调和,脏腑安和;不妄劳作则无乖舛之气,颓伤之体;养生有道,养生则护持天真,颐养真元,使邪崇不生。

  2.公共卫生监督,提醒警示人群。群防群治,将预防中风的监测提示设为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使人类的第一杀手--中风得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发生人群。

  3.医学干预,中医药预防中风有可行之术,中医药的诸凡延寿之术都有益于预防中风。如气功之形神双修,性命双修,食养延寿术,体育强身术,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

  随着家庭医生的逐步普及,有条件者建立个人健康保健档案,预防中风个案实施干预,如在冬春二季,因人而异制定食疗方案,制定个性化的中医保健调摄方案,使预防中风防患于未然的古圣先贤之理想。在社会进步的今天真正落实在中华民族的群防群治之中,未病先防之风气遍开神州大地。

  神农本草经,上品一百二十味,为养生延寿之品,如首乌、地黄、灵芝。中医药学的延寿保健有丰富的有待于挖掘的宝藏。古为今用,为预防中风提供资讯。

2中风究竟怎样治疗呢

  一、天麻炖猪脑

  制作食材:新鲜猪脑1副,天麻适量

  制作方法:天麻和猪脑一起放入炖罐中隔水炖熟。

  功效:民间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中风属于脑部疾病,吃猪脑能帮助补脑,而天麻则有祛风止痛额作用,用于治疗风痰引起的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二、乌鸡酒

  制作食材:乌鸡、白酒约2.5L

  制作方法:将处理干净的乌鸡和一半白酒放入锅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煮到鸡肉断血后停火,然后将鸡肉晾凉后和剩余的白酒一起放入酒坛子里,之后每天可睡前喝此酒1小盅。

  功效:此酒能治疗因中风而导致的不能说话等症状。

  三、冰糖炖乌龟血

  制作食材:乌龟血(从活龟中取)、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乌龟血中加水喝冰糖放入炖盅隔水炖熟即可。

3为什么中风会反复发作

  中风是在积虚积劳积损基础上,通过诱因引发的高危性脑病。风、火、气、痰、瘀等裹撅冲逆之气血,肆虐脑络或破、或伤、脑气损伤,生机逆乱,经过救治,如风熄、火平、气降、痰化、瘀消则病情得以控制,或收康复之效,机能复常。虽收效如此,但如根本之气积虚积劳积损,并未得到痊复,若又遇暴怒、过劳、大醉、受寒惊吓、火动风生、痰涌气逆,瘀阻诸象常有复见,又一次中风,可反复发作,一次重过一次,一般几次中风之后,恢复可能性就小了。

  因此中风之后,预防复发,是一重大的攸关生命之大课题。防治中风再度发生的原则是:固本与治标相结合,治症与治体相结合,药物治疗与其他综合治疗相结合,医生与病员互动,易患密切配合,预防复发措施与控制复发动因相结合,多方以术,方臻佳境。可收到较为理想的防控效果。

  治本就是损者亦之,虚者补之,劳者温之;治标就是火者折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结者散之,积者削之,瘀者化之,以平为期。

  治症者改善病情,减轻痛苦,如寐劣者安其神,便秘者通其腑,纳呆者运其滞等。

  治体者阴阳偏颇,须调之使平使和:气血偏盛偏虚者运其实、补其虚;痰湿素盛肥胖之人,当减其摄入,促其泄化为法,健其脾以助湿运,和其胃以使滞消。调脏腑,调气血,俾之火不生,风不起,气得顺降,血得畅和。

  医治为主导,中药方法层出不穷,辅助针、按、敷、贴、掐、揉、熨、熏、针灸、各施所宜。

  医者与患者互动,内经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两个积极性一起互动,本固、标控,何患之有哉!

4中风并发症

  1、脑疝

  脑血管病患者多数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大量出血,脑中线结构移位或被破坏,全脑水肿,形成脑疝,使脑干被挤压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枢所致。

  国内报道,脑出血合并脑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时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形成,是治疗成败的关键措施,而当患者出现下列情况:

  ①头痛剧烈或极度烦躁不安;

  ②频繁呕吐或抽搐;

  ③呼吸及心率变慢,血压升高;

  ④意识障碍逐渐加重;

  ⑤双侧瞳孔不等大,则提示颅内压明显增高,可能有脑疝形成,应积极脱水或手术治疗。

  2、脑心综合征

  当脑出血病变波及植物神经的高级中枢丘脑下部,导致神经体液障碍时,也常引起心脑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称为脑心综合征。

  脑心综合征常以两种形式出现:其一是脑——心卒中,即首先以脑出血起病,而后发生心血管病,其二是脑——心同时卒中,即脑出血和心血管病同时或接近同时发生,但由于症状相互掩盖,常易造成误诊而影响治疗,故在抢救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应认真询问病史及仔细观察病人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若出现胸闷,气短,紫绀等,肺底部有湿罗音,心音低钝及心动过速等异常现象时,应及时作心电图检查,一旦出现心律紊乱和心电图改变,在治疗脑出血的同时,应按器质性心脏病处理。

  3、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轻型脑出血病人常因不习惯卧位排便,而出现一时性“体位性尿潴留”及大便干结,严重病人,当病变波及半球运动中枢时,常出现尿频及膀胱内压增高,如第三脑室受到刺激,往往会出现直肠活动性增强,导致高度排便亢进,患者便意频繁,但每次排便量较少,如灰结节受损,可出现不自主排便,若全脑受损,深度昏迷的病人,常出现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4、肾功能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脑出血病人因昏迷或失语,不能反应主观感觉,加之症状复杂,治疗矛盾较多;也常因频繁呕吐,发烧,出汗,脱水剂的应用和补液不足而造成失水,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有时因缺氧,饥饿,呼吸异常等导致酸中毒,或偶然发生碱中毒,但上述病症在昏迷或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常易被掩盖而被忽视,使病情日趋加重,故应注意观察,当发现呼吸加深加快,心动过速,意识障碍加重,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或无尿,肢体及面部水肿或脱水等现象时,要仔细寻找病因,及时作二氧化碳结合力,非蛋白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定量测定等检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处理。

  5、中枢性体温调节障碍

  当脑出血波及到丘脑下部及前部时,散热机制被破坏,可引起持续性高热,体温常达40℃以上,并可伴有无汗,肢冷,心动过速,呼吸增快等症状,但白细胞一般多不增高,复方氨基比林,阿斯匹林也不能使之下降,有时用巴比妥加冰枕降温有效,如不及时处理,数小时可死亡。

  6、褥疮

  脑血管病人常因偏瘫,长期卧床不起,加之有些病人较胖,不易翻身护理,骶尾部,内外踝,足跟,髋部等骨突出部位,常因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局部营养不良,发生褥疮。

5中风诊断鉴别

  疾病诊断:

  脑脊液、眼底检查及头颅CT、核磁共振等有助中风的准确诊断。早期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中风属于出血性或者缺血性,还可以区分不同部位的出血,是中风必须的首要检查。具体标准:

  1、缺血性中风: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无明显头痛、呕吐等先兆症状;有颈动脉系统或(和)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闭塞或扭曲。造影摄片时应将颈部包含在内;急性脑缺血性中风发作24-48小时后,头部CT可显示缺血病灶。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动脉系统的狭窄和闭塞;局部脑血流测定,可提示局部脑缺血病变。

  2、出血性中风:既往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突然出现意识障碍和偏瘫;CT表现为高密度影区,出血可破入脑室。临床上根据患者意识清醒与否、是否昏迷、偏瘫程度等将出血性中风分为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