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压力都很大,工作的竞争这么激烈,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上,每个人都是顶着压力在工作,家庭的压力很大,房价等物价水平这么高,对我们来说长期经受着这些巨大的压力,会让我们失眠,睡不好觉,偶尔失眠还好,如果长期失眠那该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长期失眠对身体的危害有哪些?
目录
1从中医的角度解释失眠的原因
1、中医的角度解析失眠之心肾不交
如果人的心火上炎,肾水下行,就形成了一个心肾分离的象,心肾分离就会造成人到晚上想睡睡不着,白天又特别疲倦,两腿发沉。心肾不交造成的失眠较难治疗。过去,几剂酸枣仁汤,再或温胆汤就能治好,但现在还用这些药已经没有明显效果。因为现在人的生活比古代复杂得多,很多人的失眠都与长期熬夜有关。
每天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胆经该睡的时候,而人老不在此时间睡觉,就会慢慢地出现心肾不交的状况,导致失眠。
2、中医的角度解析失眠之血不足
血不足也会造成失眠。中医里有一种说法,叫做中焦受气,中焦就是我们的脾胃。人的血从何而来?实际上血是从胃来的,人体是通过胃消化食物,把食物的精华转变成血。血是一种能量,代表着一种动能,输布四方,供人体所需。
我们常提到补血的问题,懂得中医医理的话,就知道了血是从胃而来,所以乱吃很多所谓补血的补品未必有多大的用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吃饭。胃主血,所以胃虚就会造成血不足,要想补血就要养护好我们的胃经。
2长期失眠会导致什么呢?
失眠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从短期效应来看,睡眠不足直接影响的是第二天的工作与学习,精神萎靡,疲惫无力,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危害更是巨大和深远的:大多数患者长期失眠,越想睡越睡不着,越急越睡不下,易引发焦虑症;
同时失眠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诱发某种潜在疾病的可能,如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易患神经功能亢进等,出现手脚心多汗,心悸,心跳快,呼吸急阻,肌肉收缩,颤抖,尿急尿频,胸部有压迫感,腹胀而泻,咽部阻碍感,多汗、四肢没力麻木等症状;
失眠的危害会影响到人的社会性,由于长期陷入对于睡眠的担心与恐慌中,人会变得多疑、敏感、易怒,以及相当的缺乏自信,这些势必影响其在家庭和工作中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挫败感。
睡眠不足是对人体健康的一种潜在威胁。失眠的人,由于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严重引起感知方面变化,如视野变化、幻视、免疫功能降低、消化功能和性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脾气变得暴躁、性格改变、也会诱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糖尿病,妇女导致皮肤干燥、月经失调等疾病。
3失眠多梦该怎么办
1、从头到脚放松法:平躺在床上,先放松头部,然后做深呼吸,然后放松肩膀,要有意识的放松,然后一直往下放松,等到每一根手指头和脚趾头都放松了,你就进入到睡眠状态了,要让心静下来,你才能睡下。
2、虎抱头法:要学习婴儿的睡觉方法,婴儿睡觉喜欢虎抱头,就是两只手放在上面,就好像老虎抱着头一样,四仰八叉的睡眠姿势是最放松的,枕头可以不用太高,保证呼吸顺畅,失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3、心肾相交法:心肾相交法可以治疗你失眠的问题,可以晚上在玩电脑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就可以用左手的手心去搓右脚的脚心,用右手的手心去搓左脚的脚心,对促进睡眠很有帮助,有失眠的人可以尝试下。
4失眠的四种常见症状
失眠症的常见症状1、患者在进入夜晚之后还是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并且在睡觉之后也出现了无法进入深睡眠的状态,很容易惊醒。并且,睡眠中多被各种梦境困扰,无法达到休息的效果,很早就醒来,醒来后无法继续入睡,这是失眠症的典型症状,而又此类症状的患者超过62%-71%之间,只是部分患者是长时间维持系类状态,部分患者只是偶然发生。
失眠症的常见症状2、上述所陈述到的失眠症的症状中,如果患者出现了一周7天内,超过3次发生上述症状中的2个以上,并且其时间持续发展到了20-30天之间,可以确诊为失眠症,此类患者人数占据60%左右。
失眠症的常见症状3、患者在白天出现四肢无力,精神无法集中的情况,甚至严重的患者会伴随头昏和眼花的症状,口干舌燥、心慌气短,无法正常参与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丧失和缺乏正常的社会功能,这类患者属于失眠症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人数占比21.8%-31%。
失眠症的常见症状4、由于自身疾病导致的失眠症也是十分常见的,诸如患者常年患有风湿等疼痛类疾病,慢性的胃部疾病都会导致患者的睡眠出现障碍。而且这类患者所占据的比例高达13%,患者需要对健康采取积极的关照态度。
5女性更易遗传失眠
研究团队从“弗吉尼亚精神和物质使用障碍双胞胎研究”中选取了7500名参与者的数据资料,并通过自评问卷来评估失眠的症状。分析结果显示:遗传因素对失眠症状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会长期保持稳定状态。此外,遗传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失眠遗传率为59%,而男性则为38%。
发表在《睡眠杂志》上的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与男性相比,基因对女性失眠症状的形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研究人员称,这是首次提出失眠存在性别差异的正式证据。这一证据也表明,未来可以考虑进行有性别差异的针对性睡眠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