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入秋,昼夜气温变化十分大,于是,秋天也成为了生病高峰期。大人青少年生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处理的,最不容易处理的是就家里的小朋友。小孩子本来抵抗力就比不上大人,再加上好动容易流汗,生病也变得很迅速。万一小孩子半夜突然发烧,那半夜小孩突然发烧怎么办注意什么?家长小编就在此给各位家长讲解一下。
目录
1发烧为什么要多喝水呢
临床医生是这样解释的:病人感冒发烧会使体内水分流失。因为人体发烧时新陈代谢加速,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多,呼吸加快导致体内水分丢失业加快。同时,发烧时,人体会自动调节体温,即靠皮肤排出大量水分以降低体温,从而使体内水分过多丢失。我们在生活中也能看到,有的感冒患者发烧时可能满头大汗、全身湿透。喝水虽是小事,但在人体缺水的情况下这件小事意义重大。多喝水不仅可以补充体内水分的丢失,还能促进病人身体散热、降温。另外,多喝水才能多排尿,可促进体内的病毒、毒素以及代谢废物尽快排出,使身体内环境处于一种“干净”状态。还有,多喝水可补充身体所丢失的水分,使血液循环保持稳定,使体液代谢保持平衡,以利于病人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医生叮嘱感冒发烧患者多喝水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如果感冒后体温不高,体内丢失水分不多,则喝水适量即可,否则喝水过多,远远超过体内丢失的水分,便会导致水分过剩,体内电解质不仅不平衡,反而会有害机体的健康。
另一方面,若是感冒发烧合并出现有咳嗽,喉咙痛与流鼻水等不舒服症状,时时补充一杯温开水,也能有效减轻喉咙和呼吸道的不舒服。
在感冒初期约1500CC,感冒时约可提高至2500CC左右,充足且适当地补充水份能让身体机能提早康复。
发烧时容易有胃口不佳等情况,所以此时的水份摄取不必尽限于白开水,也可以喝运动饮料来补充电解质,或是饮用果汁,蔬菜清汤等也不错,端视个人口味选择,但最好不要饮用冰凉的饮料。
为了强迫自己多喝水的方法,则可以将所须的喝水量放入适当的容器内,限制自己在一天或一定时间内喝完,如白天每小时约喝300CC左右,持续约6至8小时,晚上则不鼓励牛饮,只要依口渴程度适时的补充水份即可。
发烧,有时是人为造成的,体温若超过41。7时,通常是人为过失所至,比如:发烧时穿了过多的衣服或盖了太厚重的棉被等等,尤其是小朋友,当他们发烧时比大人更容易引起脱水,抽筋,昏迷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应特别注意。
以上几段文字内容就为我们好好的讲述了发烧为什么要多喝水的一些原因,在此我衷心希望广大朋友们都能认真的阅读上面的内容,这样才能在日常的发烧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并让病情得到更好的缓解和治愈. 另外我也想再提醒一下大家,发烧多是由于一些上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所以就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2半夜小孩突然发烧怎么办注意什么
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又称为发热。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10分钟)超过37.2℃可定为发热。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
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特别是小儿)。
3发烧了吃什么好的快
其实最简单而有效的是在感冒发烧时多喝水,吃点清淡的如稀饭,不要吃油腻,大鱼大肉的食品。
发烧时多喝水感冒病人应多补充水分,因为发烧使你的身体流失大量的水分。你可以喝蒸馏水或果菜汁,它们都是很好的液体补充剂,果菜汁还能为你补充必须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维生素c。
●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c是体内的清道夫,能清除包括病毒在内的各种毒素。它还可缩短感冒时间。维生素c也可减少咳嗽、打喷嚏及其他症状。感冒患者若服用$00毫克维生素c,每天四次,其症状比未服用维生素c少一半。
补充维生素c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喝果汁。柳橙汁、葡萄柚汁及小红莓汁,均是维生素C的来源。
●补充锌作用锌含片能缩短感冒时间四天左右。它还能大幅地减轻症状,例如喉咙干痒。注意,勿超过医师建议的用量。高剂量的锌可能有毒。
●补充营养素
① 维生素A及B-胡萝卜素每天15,000IU。帮助发炎的粘膜恢复正常,强化免疫系统。
② 维生素c每天5,000--10,000毫克,分成数次。抗感冒病毒。给孩子选用缓冲过的维生素c或抗坏血酸钙。
③锌葡萄糖酸含片前3天,每隔3小时使用1粒,以后的一周内,降为每4小时1粒。小孩也是如此使用。在感冒初起时使用,一直用到痊愈。
④蒜头精胶囊每天3次,各2粒。天然的抗生素及免疫增强剂。
用量依照产品标示。单一氨基酸较快被身体吸收利。
⑥综合矿物质或海带每天5~10锭。海带是各种必需矿物质的丰富来源。
⑦蛋白质分解酵素两餐之间,2—4粒。抗发炎。
⑧维生素B群每天3次,50—100毫克。用于复原及增强免疫力,减少感冒的机会。
●天然药草菊花植物、姜、保哥果、滑榆树皮、西洋蓍草茶,金印草均有帮助。治发烧则使用猫薄荷茶灌肠剂及1/4、1/2茶匙的山梗菜酊剂,每3至4小时使用一次,直到烧退。此剂量也适合小孩。
4如何正确诊断发烧
1、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
发热很少是单一病理过程,肿瘤与结缔组织病在发热过程中可夹杂感染因素,致使临床表现复杂,但绝大多数根据临床特点与全面检查后仍可明确诊断。了解原因不明发热病因分布的频率,有助于提供临床诊断的逻辑思维。根据热程、热型与临床特点,可分为急性发热(热程小于2周)、长期发热(热程超过2周,且多次体温在38℃以上)、和反复发热(周期热)。一般认为急性发热病因中感染占首位,其次为肿瘤、血管-结缔组织病。这三类病因概括了90%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断。感染性疾病在原因不明发热中占多数,以细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局限性脓肿、泌尿系感染、胆道感染为多见,结核病居第二位,其中肺外结核远多于肺结核。恶性肿瘤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者,依次为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和各种实质性肿瘤,在原因不明发热中所占比例较既往增高。
2、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
原因不明发热的诊断原则,是对临床资料要综合分析判断,热程长短对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感染性疾病热程相对为最短。如热程短,呈渐进性消耗衰竭者,则以肿瘤为多见。热程长,无中毒症状,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者,则有利于血管-结缔组织病的诊断。在原因不明发热诊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重视新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据此做进一步检查,对明确诊断很有意义。
3、病史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认真系统地体格检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缓急,发热期限与体温的高度和变化。有认为畏寒多数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瘤等约2/3也有畏寒,说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显寒战则常见于严重的细菌感染(肺炎双球菌性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等)、疟疾、输血或输液反应等。在结核病、伤寒、立克次体病与病毒感染则少见。一般不见于风湿热。发热同时常伴有头昏、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症状,无鉴别诊断意义。但是定位的局部症状,有重要参考价值。
4、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对大多数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疗问题,对长期发热原因不明者,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但必须持慎重态度,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
总之,要特别注意卧床休息流感病毒侵害机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有些勤劳主妇常在感冒发烧时还照常洗衣做饭,结果使病情加重。因此,患流感必须卧床休息,至少两天。休息得越充分,康复得越快,反之亦然。
5几度时你才算是真的发烧
美国波斯顿儿童医院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正在尝试开发一种用于确定发烧情况的新方式,并在研究过程中对“什么是发烧”这个基本医学问题提出了疑问。据了解,一般来说人的正常体温是37℃,如果体温上升到38℃或者更高就有可能出现了发烧情况。
不过,一个人的体温在一天中可能出现波动,根据年龄、性别以及种族的不同个体的体温也会有细微的差别。研究小组希望借助一个众包(crowdsourcing)模式的手机应用来获取更有意义的数据。
现有的温度基准线有关规定以及发烧成因理论都来自于1868年以为德国科学家Carl Wunderlich的研究。而这个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实受到了来自现代医学的一些质疑,以此为契机进行的一些研究也发现人体平均体温与先前研究有所不同。
波士顿的一位风湿病学家Jonathan Hausmann表示,根据Wunderlich研究数据来做医疗决策有不妥之处。
根据Hausmann的说法,有些医生会根据温度计数字做出非黑即白的决策,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有些出现了轻微发烧症状的3个月大婴儿可能未达到38℃的发烧标准,但这些患者可能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大问题。所以根据异常温度信息来做决策可能无法进行精确诊断——医生们可能给不需要治疗的病人做出过度诊断,或忽略了某些需要治疗的患者病情。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驻校学者Philip Mackowiak在1992年发布在《JAMA》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就对148名个体的体温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Wunderlich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检验。
Mackowiak和其他共同作者们发现,研究对象的平均口腔温度为36.78摄氏度,正常体温区间上限应该为37.72摄氏度而不是38摄氏度。人体在一天内的体温波动区间大约为0.5摄氏度(0.9华氏度),最低体温在早晨6点出现,最高体温在傍晚6点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