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小儿内科

如何应对母乳喂养引起的身体不适

每年的8月1日-7日是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这个活动主要是鼓励和支持新妈坚持母乳喂养。为什么呢?因为母乳喂养对妈妈和宝宝都大有好处!但是想要喂养好宝宝,一些必要的技巧是不可或缺的!一起来看看母乳喂养的小窍门吧!

目录 母乳充足的表现有哪些 母乳喂养技巧 如何应对母乳喂养引起的身体不适 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 母乳喂养知识大全

1母乳充足的表现有哪些

  母乳喂养时,要确定母乳是否充足。母乳充足的表现是:

  1.3小时不哺乳则有明显胀感(有的妈妈会感觉平时有许多乳汁流出,不能代表乳汁充足)。

  2.宝宝每吸吮2~3次可听到“咕咚”哽咽声,且可持续15分钟。

  3.宝宝每次吃奶时间不多于20分钟。

  4.宝宝吃奶后有满足感,主动放开奶头,表情愉快,不再啼哭。

  5.宝宝每天尿量充足, 一般一天6片尿不湿。

  6.宝宝大便正常。母乳喂养充足时,宝宝的大便为金黄色,黏度均匀如膏状,有时微带绿色,呈酸性,且无明显臭味,每天排便2~4次以上。母乳不足时,宝宝的大便中主要成分是分泌物,暗褐色或暗绿大便次数较多,量少,有黏液。

  7.宝宝身高体重发育正常。

  每天正常的泌乳量

  一般为660~900毫升,据测量生产后第1个月每日平均为680毫升,第3个月每日平均为770毫升,第6个月又下降到650毫升。大约有5%的乳母奶量可介于每日600~660毫升; 另外,有10%的乳母每日泌乳量可超过1000毫升。 因此,单纯用泌乳量来判定乳汁够不够婴儿吃是不妥当的 (何况测定奶量是很困难的)。

  母乳充足的特征

  乳房饱满,表面有青筋,用手挤时很容易将乳汁挤出,孩子吃奶时有连续咽奶声,几分钟后吸奶的动作逐渐减慢,最后仅含着乳头或放掉乳头,吃完后能安静入睡,醒后精神愉快,体重每月稳步增加,大便每天2~4次,色泽金黄,呈粘糊、稠糊状或者成形,均表示奶量充足。

  母乳不足的表现

  乳房瘪软,不易挤出乳汁,婴儿吸奶时要费很大力气,但不久就不愿再吸而睡着,入睡不到1~2小时又醒来哭吵,有时猛吸一阵就把奶头吐出来哭闹,大便量少或解出多次稀薄发绿的大便 (饥饿性大便),每月体重增长缓慢,这提示孩子没有吃饱,是母乳分泌量不足的表现。此外,如乳母存在营养不良,则其泌乳量往往是不足的。

  有研究证明,分娩后2~3个月营养不良的母亲每日乳汁量平均比营养良好者少100毫升;乳汁充足的乳母摄入热能及蛋白质高于乳汁不足者,而给营养不良的乳母补充营养则可以提高泌乳量。 因此,从乳母的营养状况可间接推测母乳是否充足。

  以上就是母乳充足的表现的详细介绍,母乳对宝宝的生长发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母乳喂养的宝宝身体抵抗力都会比选择其他喂养方式宝宝的抵抗力要好很多,所以做宝妈的朋友们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母乳喂养啊。

2母乳喂养技巧

  母乳喂养窍门1:你要坐得舒服。

  选择一把舒适的、有扶手的椅子,再用枕头支撑好你的后背和胳膊。大多数沙发都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让你舒服地喂奶,所以你得靠枕头的帮助。

  你可以在脚下垫几个枕头,以免身体向宝宝倾斜,也可以把脚放在脚凳、咖啡桌或一摞书上。在大腿上放个枕头或叠起来的毯子,你就不用弯腰了。无论你采用哪个姿势喂奶,都一定要把宝宝抱向你的乳房,而不是用乳房去够宝宝。

  母乳喂养窍门2:托好乳房。

  母乳喂养期间你的乳房会变得更大、更沉重。所以,你在喂奶的时候可以用空着的那只手以C形(4个手指托在乳房下面,大约在时针9点钟的位置,大拇指在上面3点钟的位置)或V形(把乳房托在分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托住乳房。

  小提示:手指应距离乳头和乳晕至少5厘米,以免宝宝咬到你的手指。

  母乳喂养窍门3:支撑好宝宝。

  让宝宝感到安全舒适,有助于他更愉快有效地吃奶。用胳膊、手加上枕头或叠起来的毯子来支撑宝宝的头、颈、背和臀部,让它们保持在同一直线上。你可以把宝宝包裹起来,或把他的双臂轻轻固定在身体两侧,这样就能更轻松地给宝宝喂奶了。

3如何应对母乳喂养引起的身体不适

  ●乳腺阻塞(涨奶)。被称作“涨奶”的乳腺阻塞在月子期很常见,症状和感冒差不多,主要是乳房变硬、浑身发热、全身酸软、发烧。分娩后第一周是从初乳变成成熟乳的阶段,这个时候乳房被奶水充满,所以不容易哺乳,从而产生乳腺阻塞。乳腺阻塞大概在3天内就会逐渐消失。乳房肿胀后乳头会凹进去,宝宝就更不容易吸吮了。为了预防阻塞,应将乳房剩余的奶挤出来,分娩后也应尽快让宝宝吸吮乳头。在乳腺阻塞的状态下让宝宝吃奶的话,妈妈容易受伤,所以哺乳前要按摩20分钟以上,或是热敷一下,使乳房慢慢松弛。为了使宝宝喝奶时轻松些,应提前挤出一点奶再进行哺乳。如果乳房里的母乳比较多,应使用吸奶器将剩余的奶多挤出一些,等乳房柔软后再让宝宝吃奶。宝宝吃完奶后,应进行冷敷,可缓解疼痛,消除肿胀。

  ●乳头疼痛。哺乳的第2~4天,宝宝第一次将乳头和乳晕含进嘴里用力吸吮,乳头会有点疼,即乳头疼痛。如果母乳能顺利排出,痛感会减轻很多,2~3天后痛感慢慢消失。如果2天后疼痛还在继续,或哺乳前后乳房一直发热疼痛,就要检查是不是有其他原因。另外哺乳姿势或方法不正确也会引起乳头疼痛。哺乳时要使宝宝的腹部和妈妈的腹部贴在一起,并且让宝宝张大嘴,把乳晕都含住。平时要注意乳头保养和清洁,让乳房保持干燥。

  ●乳头皲裂。乳头皲裂多因宝宝吸吮引起,乳头裂开或者溃烂时硬忍着给宝宝喂奶的话,会使病情恶化、疼痛加重,以致没办法哺乳。哺乳时如果因为疼痛或者炎症无法给宝宝喂奶的话,就让宝宝先吃健康一侧的乳房。喂奶时每5分钟换一下乳房,或者变换宝宝的位置,不要只让一只乳房受刺激。宝宝太饿时会用力地咬乳头,因此要将哺乳间隔调整好。如果疼得厉害没办法给宝宝喂奶,就提前挤出母乳,用奶瓶喂比较好。

4母乳喂养对婴儿的好处

  (1)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健康成长。母乳中特别是初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丰富营养,是任何乳制品不可替代的优质乳,婴儿能吮吸到母乳,对婴儿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益的,可谓是百益无害。

  (2)母乳喂养有利于增强婴儿抵抗力、免疫力。母乳中,尤其是初乳含有大量的婴儿需要的抗生素,能抗感染。因此,婴儿吮吸了母乳,就增强了婴儿的抵抗力、免疫力,让婴儿少生病或不生病。

  (3)母乳喂养有利于婴儿消化和健康发育。由于母乳具有多方面的优点,且营养均衡、配比最佳,是其他食品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的优点。因此,采用母乳喂养法,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健康成长。

  (4)母乳喂养有利于增进母子情感。俗话说,母子连心。新妈妈们通过婴儿吮吸母亲乳头的刺激,能增进母亲对婴儿的抚爱、关爱、疼爱之情,婴儿通过吮吸母乳,与母亲有切肤之温暖,切肤之亲近,既感到安全,又感到高兴。因此,母子之间的情感就在这微妙之中不断沟通与递进,不断增进和升华。

  (5)母乳喂养经济实惠。母乳不仅对婴儿健康成长有利,对新妈妈恢复身体好,而且比其他喂养品成本低廉,经济实惠。

  (6)母乳喂养方便快捷。母乳喂养的好处实在多,不仅经济实惠,而且方便快捷,是名副其实的随吃随有,很方便,很适合婴儿少食多餐的需要。因为婴儿进食不像大人,定时定量,婴儿是喊吃就要吃,慢了就哭闹不止,且无规律,如果使用其他食品喂养,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和条件,只有母乳喂养主能适应与满足。

  (7)母乳干净、安全。母乳无可非议,它是喂养婴儿的最佳食品。它安全、干净、无毒,无任何副作用,是天下新妈妈与生俱来的为婴儿提供的“安全粮仓”。

  (8)母乳喂养可降低减少婴儿过敏现象。由于母乳干净、安全、无毒,无任何副作用,且拥有天然的抗生素,抗病毒素等,故用母乳喂养,可大大降低和减少婴儿的各种过敏现象的发生。如果使用其他替代品喂养,就难免产生各式各样的过敏现象,导致婴儿吃不香、睡不安、生活不适,影响婴儿健康成长。

5母乳喂养知识大全

  民以食为天,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吃。专家指出,对于宝宝而言,最好的食物来源就是母乳。母乳的营养成分完全适合4~6个月内的婴儿的需要,不需要添加任何其他食物、水和饮料。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质,可以大大地降低婴儿的发病率,所以4~6个月内的婴儿必须坚持母乳喂养。

  专家说,喂宝宝吃母乳时,母亲一手抱起宝宝,另一只手托起乳房,用乳头碰碰宝宝嘴唇,让他的嘴张开,将大部分乳晕和乳头塞入宝宝嘴中,宝宝的下颌紧贴乳房,鼻子对着乳头,头与身体呈一直线,面颊鼓起呈圆形,含接时可见到上方乳晕比下方多,有慢而深的吸吮,有时会有暂停,会见到吞咽动作和听到吞咽的声音。

  母乳喂养时可以采取多种体位,主要有坐位、侧卧位和环抱式三种体位。

  专家指出,无论哪种体位,重要的是母亲要舒适、放松,使婴儿可以含进大部分乳晕,有效吸吮。有关哺乳姿势的描述,有人曾形象地称之为“三贴”:婴儿的嘴及下颌部紧贴母亲乳房;母亲与孩子胸部紧贴胸部;腹部紧贴腹部。

  坐式 母亲自然地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脚放在地上,如果嫌腿的位置太低,可在双脚下摆一张矮凳子,以免引起下肢肌肉疲劳。母亲的背部最好靠在椅背或一些可支撑的物体上。将婴儿放在妈妈的大腿上,妈妈的一只手搂抱着婴儿的头、颈和肩的部位,使婴儿的身体与妈妈的胸腹部紧密贴在一起。妈妈用另一只手托起乳房,托乳房的手要将拇指与食指分开呈C形,然后将乳头轻轻地送入婴儿口中。如果在婴儿初生的数日,婴儿可能含吮不到乳头,可将婴儿的下颏轻轻向下推,并帮助婴儿含吮到乳头及大部分乳晕。

  环抱式 环抱式喂奶就是将婴儿抱放在母亲的身体一侧的喂奶姿势,如双胎儿、剖宫产后,均可采用这种姿势。

  侧卧式 妈妈侧身躺在床上,用一只手托住婴儿的头颈部,用上述方法帮助婴儿含吮即可。有的妈妈由于剖宫产侧身较为困难,可采取仰卧位哺喂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