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鼻炎

鼻炎也会影响听力

鼻炎即鼻腔炎性疾病,是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的炎症。鼻炎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鼻炎也会影响听力吗?请往下看。

目录 鼻炎的五大病因 各种鼻炎治疗介绍 治疗鼻炎的六大误区 鼻炎预防 鼻炎也会影响听力

1鼻炎的五大病因

  (一)气候变化

  当气候变化较大时,无论是骤凉骤热均易使鼻粘膜收到刺激而引起鼻炎。

  (二)环境因素

  尤其是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存环境急剧变化,大气污染严重超标,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直接刺激鼻腔黏膜而成为引起鼻炎高发病率的主导因素(30%-40%)。

  (三)鼻子邻近器官病变

  如扁桃体炎、咽炎、腺样体炎等病变炎症可扩散到鼻腔而引起鼻炎。

  (四)滥用药物

  如长期使用滴鼻净或服用降压药等均可引起药物性鼻炎。

  (五)全身因素

  许多全身慢性病如贫血、糖尿病、风湿、结核、心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病变均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鼻炎膜血液循环障碍而引发鼻炎。

2各种鼻炎治疗介绍

  急性鼻炎

  急性感染所致,俗称“伤风”或“感冒”,可有全身症状;以秋冬或冬春季之交多见。病情一般经过7~14天便逐渐好转。抵抗力强者可不治自愈。

  常见的鼻腔粘膜急性炎症,为病毒感染,并常继发细菌感染。主要症状为鼻堵塞和分泌物增多,早期为清水样涕,后变为粘液脓性鼻涕,病人可有低热和全身不适。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本症应以预防为主,患病后服清热解毒药物,鼻内滴 1%麻黄素液,必要时服用磺胺药或抗生素。

  慢性鼻炎

  是常见的多发病,由急性鼻炎发展而来。与合并细菌继发感染、治疗不彻底和反复发作有关。

  为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很常见,轻者称为单纯性慢性鼻炎,重者称为肥厚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堵塞,轻者为间歇性或交替性,重者为持续性,鼻分泌物增多。检查见鼻粘膜充血肿胀,鼻道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严重的肥厚性鼻炎由于组织增生,粘膜表面凹凸不平,下鼻甲呈桑葚状变化,中鼻甲粘膜呈息肉样变。鼻内滴入血管收缩剂,如 1%麻黄素等能改善鼻腔的通气和引流,使炎症消退。较重者可在下鼻甲粘膜下注射硬化剂,也可作电灼或冷冻疗法以改善通气,严重者需将增生部分的鼻甲作手术切除。中药及针刺治疗对轻症患者有一定效果。

  过敏性鼻炎

  是鼻腔粘膜对吸入空气中的某些成分高度敏感所致。它的症状与感冒很相似,但一日内可多次发作;不发作时,则完全正常。过敏性鼻炎的发作有时与季节密切相关。

  慢性肥厚性鼻炎

  由慢性单纯性鼻炎而来,是长期慢性炎症、淤血而使鼻粘膜、鼻甲出现增生所致。此时粘膜增厚、组织弹性下降、鼻腔通气能力差,从而危害鼻的生理功能。

  干燥性鼻炎

  干燥性鼻炎的发生与气候和职业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系鼻粘膜长期受刺激而发生粘液腺体萎缩、分泌减少引起,粘膜因而干燥甚至有浅表糜烂。

  萎缩性鼻炎

  主要是鼻粘膜、骨膜和鼻甲骨萎缩;由于鼻组织萎缩,虽然鼻腔比较宽大,但鼻粘膜却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且因鼻内干痴形成,患者仍感通气不畅。当有细菌感染时,其毒素及排泄物等产生恶臭气味。

  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者病因不明,有鼻甲粘膜及骨质萎缩。患者有鼻塞,鼻内有臭味,并有脓痂 。检查见鼻粘膜干燥萎缩 ,下鼻甲缩小致鼻腔宽大,由于有细菌感染,鼻内有大量灰绿色污秽痂皮,有臭味,故又称臭鼻症。严重者可继发萎缩性咽炎和喉炎。治疗此症尚无特效疗法,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以除去痂皮,滴入液体石蜡、复方薄荷油、复方鱼肝油合剂等可减轻症状,儿童患者口服或肌肉注射维生素 A。曾采用缩小鼻腔等手术疗法治疗此症,其效果有限 。继发性者包括手术时将鼻甲切除过多、鼻、鼻窦及鼻咽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长期接触有刺激性的粉尘或化学气体等。

  干酪性鼻炎

  是一种罕见的鼻病。临床特征为鼻内干酪样物积聚,有恶臭,日久侵蚀软组织和骨质,发生鼻内、外畸形。在干酪样物质中发现有脱落上皮、坏死组织、化脓细胞、胆固醇结晶及霉菌样微生物。

  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长期持续作用的结果,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慢性鼻炎。其致病原因就是不恰当的鼻腔用药,包括使用作用强烈的鼻粘膜血管收缩滴鼻剂、药液浓度过高、非等渗药液、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等。这些均会损害鼻粘膜纤毛的结构,从而影响鼻粘膜的生理功能,产生临床病症。

3治疗鼻炎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治不治无所谓在很多人看来,过敏性鼻炎只不过是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事实上,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治疗不当,还会导致中耳炎、嗅觉丧失甚至诱发哮喘。

  误区二: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

  有些人在春秋季出现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时,误以为是换季穿衣、饮食不当引发的“顽固性感冒”或“热伤风”,又怕去医院就诊耗费时间和金钱,干脆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结果导致病程迁延,最终可呈终年鼻塞、流涕的持续状态。

  误区三:滥用减充血剂有些患者因长期鼻塞,单纯应用局部减充血剂治疗,而且应用比较随意,一天累计可达5—10次。由于这类滴鼻剂通常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反跳作用,是引起药物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因此疗程不宜超过三天,每日滴鼻次数不能超过三次。

  误区四:过早停药

  许多患者只在犯病时用药,症状稍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性鼻炎时好时坏,甚至愈来愈严重。台江耳鼻医学专家建议,对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每次发作时要持续治疗l—2个月,有些患者甚至需要治疗半年;而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应该提前2—3周用药,季节过后,不能立即停药,而是继续用药两周左右。

  误区五:小时候患鼻炎,长大以后就好了有不少家长认为小孩小时候经常打喷嚏流鼻涕,长大以后就会变好,这是过敏性鼻炎的一大误区。虽然有过长大后变好的案例,但是大多数人长大后并没有变好,反而加重了。据统计,中国有10%以上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长大后发展成了过敏性哮喘,严重时可致死。

  另外,即使没有发展成为更严重的过敏性疾病,长大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也比小时候要困难。研究发现,幼年治疗过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长大后发病率要比幼年没有治疗的患者低很多,一般的脱敏治疗效果至少可以维持8年。因为早期的治疗不仅可以控制症状,还可以抑制新的过敏原产生。

  误区六:越干净越健康,最干净最健康不讲卫生容易引发疾病,这是大家从小就知道的知识。但是最近一项研究显示:近二三十年来,人类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率在下降,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医学专家强调,这项“卫生假说”告诉大家,生活的环境并不是越干净越好,太干净的环境反而容易得过敏性疾病。这是因为在太干净的环境中,人的机体抵御能力得不到锻炼。韩虹说,家居环境不需要绝对无菌,小孩适当地玩些泥巴之类的,可能反而会促进相应抗体的形成,从而达到预防过敏性鼻炎的效果。

4鼻炎预防

  鼻炎日常保健

  1、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2、治疗过程中宜配合体育疗法,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3、避免局部长期使用麻黄素滴鼻,慢性单纯性鼻炎鼻粘膜光滑、有弹力,对血管收缩剂敏感;而慢性肥厚性鼻炎一般因粘膜肥厚,对血管收缩剂不敏感,故即使滴麻黄素后鼻塞亦无明显减轻,且会引起嗅觉障碍、头痛、记忆力减退,并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4、积极治疗急性鼻炎,每遇感冒鼻塞加重,不可用力抠鼻,以免引起鼻腔感染。注意环境卫生,嗜烟酒者自然也应戒除。

  5、养成早晚洗鼻的良好卫生习惯。

  6、注意鼻腔清洁,经常清洗鼻腔。

  健康教育

  1、戒除不良饮食习惯:患者应避免或减少进食冷冻饮品,如雪糕等,少食白菜、芥菜、西瓜、哈密瓜等寒凉食品。

  2、自我按摩:两手合掌并上下搓擦,等手掌双侧鱼际肌微微发热后揉搓两侧鼻旁;早晚进行1次自我按摩,每次来回搓鼻50下。

  3、远离致敏源:常见致敏源有空气尘土,工业废气、刺激性气体(如二手烟)、动物皮毛、花粉、霉菌、病毒、致敏性食物(如虾、蟹、贝壳类海产)、尘蹒等。建议每周用热水(55℃以上)清洗床上用品和毛绒物品,并用干衣机烘干,或在太阳下暴晒。

  4、睡前、早晨护理:晨起冷水冲洗鼻腔,每晚睡前热水泡脚20分钟。

  5、注意保暖:过敏性鼻炎患者经常背部怕寒,保暖可防止发病。

5鼻炎也会影响听力

  很多鼻炎患者都是多年的“老病号”,最初发病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当影响到听力、咽喉等器官时再看病,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鼻炎看起来是小问题,其实有大文章,由于发病部位毗邻咽鼓管咽口,若不及时治疗,很可能造成听力障碍。

  日常感冒或鼻炎发作擤鼻涕时会觉得耳朵“嗡”地响一下,实际就是气流由咽鼓管冲入了中耳,当气压平衡后,听力就又恢复正常了。当鼻炎加重、频繁发作时,咽鼓管会发生持续性功能障碍,造成中耳腔负压,中耳腔内毛细血管内的血清就会随之渗出到中耳腔,造成分泌性中耳炎。

  耳闷经常发作、久治不愈时,应该考虑鼻炎及鼻咽病变的可能性,要到正规医院耳鼻喉科就诊。根据病情的不同,治疗方法也有鼓膜按摩、咽鼓管吹张、鼻黏膜收敛等区别,合并细菌感染者还应该进行正规的抗生素治疗。

疾病百科 | 鼻炎

挂号科室:耳鼻喉科

温馨提示:
保持个人良好卫生习惯能减少鼻病毒感冒的传播。

       鼻炎是指鼻腔粘膜和粘膜下层的炎症,一般分为急性鼻炎和慢性鼻炎两种。是鼻粘膜或粘膜下组织因为病毒感染、病菌感染、刺激物刺激等,导致鼻粘膜或粘膜下组织受损,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鼻炎导致产生过多粘液,通常引起流涕、鼻塞等症状。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持续性咳嗽、鼻痒、鼻塞、流鼻涕[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