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达不到心理障碍的程度,或者持续的时间较短,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问题。健康的躯体和发育正常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前提。父母双方的遗传因子,如肌体的构造、形态、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等的特征都可以传给后代。还有许多遗传性疾病会伴有智力低下、精神异常或身体畸形等症状而影响心理的健全发展。
目录
1如何判断儿童心理是否健康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 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儿童求知欲较强。 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性格开朗活泼,情绪饱满愉快。心理健康的孩子热爱生活,心情开阔,天真活泼,乐观,积极向上,心地善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解脱烦恼。
4、能合群。 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5、诚实而不说谎。 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6、能悦纳自己,比较正确地评价自己。心理健康的孩子懂得自尊自爱,不自卑也不妄自尊大,自信心强,有一定独立性,喜欢独立做事,也爱表现自己。
2儿童心理病--预防重于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3如何防治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
心理问题一:精神发育迟滞
案例:提起自己的儿子,王女士就泪眼婆娑。她5岁的儿子,智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现在他还不会讲话,眼珠转动困难,经常目光呆滞。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是中度智力低下。
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在我国0~14岁的儿童中患病率为1.2%。姚梅玲说,孩子18岁之前智力发育水平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并伴有社会适应行为的显著缺陷,就是精神发育迟滞。
由于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的原因很多,所以医生应综合患儿的病史及体格检查、神经心理测量(智力及行为评价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做出诊断。
治疗时,则要分为两个步骤:1.诊断病因,针对病因服药治疗;2.展开教育康复和训练,帮助患儿提高智力和认知能力,培养他适应生活的能力。
心理问题二:学习困难
案例:张先生的儿子从来就不喜欢读书,用张先生的话是:“一看到书,他就痛苦得不得了,让他看一页书,他的五官都能“移位”,他会不停地皱眉头、歪头、还会一直咬下嘴唇,看着就让人来气。”
“其实,张先生的儿子患了一种病——阅读困难,是学习困难的一种。”姚梅玲说,学习困难又称学习障碍、特殊发育障碍,指的是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儿童(即不存在听、视觉缺陷和运动能力缺陷,也没有情绪障碍,也没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却出现了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的特殊性障碍。
学习困难多是由于家长教养方式不当造成的,因此,对于学习困难的孩子,医生建议家长要教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疾病程度、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学习能力提高训练,包括手眼协调训练、视觉分析训练、理解力训练、记忆力训练和脑开发能力训练等。另外,还可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生物反馈治疗和听觉统合训练等。
心理问题三:多动症
案例:李先生的儿子还没到“八岁九岁万人嫌”的年龄,就异常活泼。他整天坐立不安,爬上爬下,还很爱说话,一讲起话来就滔滔不绝,还夹杂着很多手势。李先生很无奈,他认为孩子是在故意捣蛋。
“李先生的儿子并不是故意捣蛋,他是患了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姚梅玲说,患多动症的孩子主要表现为以下5大症状:1.注意力难以集中;2.肌肉协调不良;3.缺乏抑制力,挫折容忍度偏低;4.情绪不稳,易发怒;5.过度敏感。
是什么原因导致儿童患多动症呢?姚梅玲说,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家庭压力太大,二是孩子轻微脑部受损,三是孩子天生就属于活动型。
治疗多动症,一方面家长要意识到孩子得了病,不能一味地指责他,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服用一些镇静剂(但不宜长久服用),以减少他的活动量,同时尽量给他安排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
4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以下介绍的主要是 6 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 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 2―3 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 不良的行为偏差。3.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 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 分钟,长则2 分钟到 3 分钟。多见于2 岁以内的孩 子。4.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 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 5 岁前发病。5.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 童缓慢。一般认为 18 个月不会讲单词,30 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6.选择性缄默症 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 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 理问题多在 3-5 岁时起病。7.遗尿症 指 5 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 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 5-10 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8.抽动症 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 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 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9.入睡困难
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在床上不停地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 晚才能勉强入睡。10.夜惊 指在睡眠中突然惊醒,瞪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 有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 2 小时内,醒后不 能回忆。以 5―7 岁的儿童最为常见。11.睡行症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 2 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 5-12 岁儿 童。 12.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地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 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 童。13.偏食 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 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 25%左右, 在农村儿童中约占 10%左右。14.拔毛癖 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 岁以上的儿童。15.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 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 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 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16.退缩行为 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意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17.依赖行为 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 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18.分离性焦虑是指 6 岁以下的儿童,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男女儿童均可得病,与患儿的个性弱点和对母亲的 过分依恋有关。
5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少年儿童自身弱点的不良倾向
人的心理是由各种心理成分组成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统一体。处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期的少年儿童,独立性与依赖性同在,自觉性与幼稚性并存,他们一方面发现新的自我,要求独立自主;另一方面又表现得非常幼稚,缺乏必要的分析判断能力。他们年龄小、阅历浅、知识少,不善于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感情不稳定,因此,此时期的孩子经不起外界的诱惑,在环境消极因素影响下,容易形成狭隘的意识,不良的心态。因此,少年儿童自身的人格弱点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2.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
家庭是少年儿童发展的基础和主要场所,家长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融洽与否是影响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众多父母的期望,这种期望致使许多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有以下两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是对子女要求过高,在教育方法上苛刻,甚至有时不分场合当面训斥、打骂,要求绝对服从。这样会使子女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形成忧郁、孤僻、退缩、逆反心理。
第二种态度是对子女娇惯溺爱,百依百顺,这容易造成子女自私自利、任性、蛮横、懒惰、依赖等不良心理。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少年儿童正常心理的发展都是有害的。此外,家庭破裂也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据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产生消极情绪,不爱学习,敌视同学等,由此可见,家庭破裂会使少年儿童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衡。
3.学校教育失误的不良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致使许多学校只重视学生的智育,甚至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具有完美的个性和人格要比拥有智慧和能力更为重要。因为社会用人已不仅仅考核专业技能,却越来越需要心理素质较好的人才。可见,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给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而且,学校也存在教师的教育方法不正确的问题,有的教师挖苦、讽刺学生,更有甚者打骂学生,对学生不一视同仁,对考分高的学生或家长有钱有地位的学生另眼相看,对学习成绩差或家庭贫困的学生当成另类看待,这也严重影响了少年儿童正常心态的形成。除此,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挂在口头上,口号喊的响,却无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4.社会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社会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因素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不良的社会舆论导向、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往往使少年儿童在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前感到无所适从,这对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害的。社会风气中的积极方面如新风尚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格有促进作用,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腐蚀少年儿童的心灵,有些少年儿童效仿某些成年人讲究吃喝玩乐,说大话、假话骗人。
二、进行心理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多年形成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作为教育的实实在在的行动。长期以来,不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认为学生只有上大学才是惟一的出路,致使我国从小学教育就只强调考分,而不顾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为了考高分,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让孩子有一时休闲的时光,无休止地补各种文化课,使孩子四体不勤,性格冷漠自私,追求考试名次,一旦考试失利,便哭闹不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必须认真实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让他们懂得,无论将来做什么,只要对社会有用,就是成才。
2.创设轻松、自由的家庭气氛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的第一驿站。事实证明: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能促进少年儿童完美人格的形成;而吵吵闹闹的家庭气氛或父母各奔东西的家庭,由于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致使他们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为子女着想,给子女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气氛,让他们在有爱的家庭气氛影响下,身心健康发展。
3.面向全体、正确引导
坚持正确引导,是少年儿童心理特点所需求的。首先,针对少年儿童共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及少年儿童迫切需要解决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共性健康的心理品质,预防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产生。其次,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环境中的少年儿童所特有的心理偏差进行正确指导。如培养后进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培养优等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庭条件优越学生的自立意识,培养家庭条件差的学生的自信心,以塑造各种少年儿童的健康人格品质。这里所说的面向全体,就是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个性的心理指导相结合,使每个少年儿童都得到健康发展。
4.优化校园的心理环境,加强心理指点
少年儿童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变化,困惑会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希望得到指点,或老师、同学、家长的指点,或通过各种报刊、图书的指点。但从一定意义上讲,少年儿童心理素质还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学校应该重视校园心理环境建设,在学校中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一位少年儿童都能自由健康地交往,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挥、完善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对他们遇到的心理疑惑,学校、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他们,通过心理辅导,教会他们自我调节的方法,指导他们正确看待现实,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培养乐观的进取心,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