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产科 >早产

早产一般有什么症状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体重1000~2499g。国内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的早产儿死于新生儿期。近年来由于早产儿治疗和监护手段的进步,其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国外学者建议将早产定义时间上限提前到妊娠20周。

目录 早产一般有什么症状 早产的原因 早产的危害 早产的护理 如何预防早产 早产的饮食

1早产一般有什么症状

  1、先兆造成主要表现为停经后虽然妊娠反应呈阳性,但仍出现少量阴道出血,并可伴有下腹痛和下坠感等流产先兆。

  2、先兆早产是指有流产的表现,但经保胎处理后,可能继续妊娠不能至足月者,常发生在妊娠早期,有早服反应,少量阴道流血,出血少于月经量,伴发轻微的间歇性子宫收缩。妇科检查子宫未开大,羊膜囊未破裂,子宫大小与停经月份相符,妊娠试验阳性。

查看详情>>

2早产的原因

  1.母亲因素:一般孕妇患有子宫畸形,如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双子宫、子宫的纵膈等先天发育不全症,容易使胎儿早产,因为子宫是胎儿生长的地方,如果子宫的肌肉不能很好地伸展,便容易出现早产。先天性宫颈发育不良,或者由于分娩、流产或手术操作造成后天的宫颈损伤,子宫颈内口的松弛,羊膜囊向宫颈管膨出,都可以导致胎膜早破,出现早产。有时,即使子宫发育正常,也可能是由于妊娠中的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原因导致子宫的宫腔压力高,子宫肌肉伸展过度,也是早产的常见原因。还有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等宫内感染,均可导致早产。胎儿生活在胎盘功能低下和较差的子宫环境内,容易出现宫内生长迟缓及宫内缺氧情况,这种情况比其他原因造成的早产儿预后更差。

  2.妊娠合并症:在妊娠时期,如果母亲患有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感、急性传染性肝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妊娠高血压症、心脏病等,这些疾病也容易导致早产。

查看详情>>

3早产的危害

  早产的孩子抵抗力各方面没有足月儿那么强,但是7个月身体各器官发育已经基本完善,细心照料可以养活,发育没有问题的话以后也不会有什么问题,长大以后跟足月儿也不会有多少差别.关键是现在要好好照顾,能不能存活下来。早产时若胎肺尚未成熟,早产婴儿生后肺不能很好地膨胀,会发生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发生死亡.早产婴的肝脏发育不成熟,肝脏的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缺乏维生素K,很易引起出血.

查看详情>>

4早产的护理

  1、休息及生活指导,发现早产的先兆症状,应立即给与休息,必要时可绝对卧床休息,并同时给与维生素E、多力妈、舒喘灵、硫酸镁等保胎药物,并给与生活方面的指导,避免性生活。

  2、心理护理,生活上关心孕妇,使之精神放松,并主动与医务人员配合,以取得较好的预后。

  3、饮食指导,卧床休息使胃肠道蠕动减慢,食欲减退,应给与饮食指导,多食用新鲜蔬菜及水果,防止便秘,一旦发生便秘,亦根据情况酌情使用开塞露等缓泻剂,防止过度用力道成早产。

查看详情>>

5如何预防早产

  早产是可预防的,关键是要及早诊断,及时治疗。当出现以下3种情况之一时必须去医院检查。

  (1)、下腹部变硬:在妊娠晚期,随着子宫的胀大,可出现不规则的子宫收缩,几乎不伴有疼痛,其特点是常在夜间频繁出现,翌日早晨即消失,称之为生理性宫缩,不会引起早产。

  如果下腹部反复变软、变硬且肌肉也有变硬、发胀的感觉,至少每10分钟有1次宫缩,持续30秒以上,伴宫颈管缩短,即为先兆早产,尽早到医院检查。

  (2)、阴道出血:少量出血是临产的先兆之一,但有时宫颈炎症、前置胎盘及胎盘早剥时均会出现阴道出血。这时出血量较多,应立即去医院检查。

查看详情>>

6早产的饮食

  忌用茴香、花椒、胡椒、桂皮、辣椒、大蒜等辛热性调味料。

  少食山楂:山楂可加速子宫收缩,可导致早产,最好“敬而远之”。

  孕妇不可摄取太多的维生素a,这会导致早产和胎儿发育不健全,猪肝含极丰富的维生素a,忌过量进食。

  忌食黑木耳:它具有活血化瘀之功,不利于胚胎的稳固和生长。

  忌食杏子及杏仁:杏子味酸,性大热,且有滑胎作用,为孕妇之大忌。

查看详情>>

疾病百科 | 早产

挂号科室:产科

温馨提示:
为防早产及流产,孕妇饮食安排要科学合理,应多吃最佳保胎蔬菜。

        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者。此时娩出的新生儿称早产儿,体重1000~2499g。国内早产占分娩总数的5%~15%。约15%的早产儿死于新生儿期。近年来由于早产儿治疗和监护手段的进步,其生存率明显提高,伤残率下降。国外学者建议将早产定义时间上限提前到妊娠20周。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的孕妇 常见症状:阴道出血、腹痛、呕吐、盆腔坠痛、孕晚期腹痛、胎膜早破[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