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一高,发烧的婴幼儿也多了起来。这可苦了家长们,心急火燎半夜跑儿科急诊看病还不算,在孩子发烧期间的护理更是劳心劳力。家长最头疼的是如何应对孩子发烧的问题。去医院吧,就怕医生说没啥事,回家多喝水就好,那不是白跑一趟?在家护理吧,又怕把握不准,万一有什么问题,岂不是害了孩子?既然左右都为难,不如请儿科专家指点迷津吧!
目录
1发热病人的日常护理方法
1、高热病人必须卧床休息,减少肌肉活动,减少消耗和热量产生。
2、多饮水,成人每日不少于3000毫升(指无静脉补液者)。水分能促使毒素排泄。可以选用糖盐水、淡茶水、各种水果汁如西瓜汁、梨汁、橙汁、柑汁等,忌饮用啤酒、浓茶、咖啡。
3、室内要通风。夏天要使室温尽量降低,可采用室内放置冰块。室温低有利于大量体热经传导辐射散发,有利于降温。
4、用冷水或冰水湿敷额部,可降低头部温度,保护脑细胞。具体做法:脸盆内盛冰水或冷水半盆,毛巾浸湿,绞至半干,敷于额部,频频更换。幼儿体温在24小时内迅速上升至高热时最易发惊厥、抽搐,因此幼儿发热除遵医嘱服药,同时要注意头部冷敷。家中如无冰袋,可用热水袋装冰水枕于头部。有畏寒或寒战的病人则不使用冷敷。
5、高热病人消耗大,消化能力差,如不是消化道疾病所引起的发热则不必禁食,食物要易消化有营养,可以选用牛奶、豆浆、蛋花麦片、蛋花藕粉等。发热病人口苦,有时不喜甜食,可以选用鱼片汤、肉末粥、肉末挂面,高热期不必勉强进食,因可能诱发恶心 呕吐 。退热之后,食欲恢复时要增加营养,少食多餐,促进身体恢复。
6、退热过程常伴有大量出汗,要用干净毛巾擦拭,及时更换衣服,防止着凉 感冒 。
7、病人要有人看护,尤其是幼儿,观察病情变化和心理安慰都是十分必要的。
2小儿发热切莫盲目退烧
之所以夏天婴幼儿容易发烧,和气温的关系很密切。由于3岁前的小孩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过高气温的适应力差,再加上户外活动多或家长久抱,造成散热不好,就可能导致体温升高。
“但这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类似的还有长牙发烧和注射疫苗后发烧。”据介绍,小儿出牙对牙龈本身是一种刺激,可能引起口腔不舒服、喉咙发红、齿龈充血、发烧等无菌性炎症反应,通常一周左右就会自愈。注射疫苗则相当于人工自动免疫的过程,机体对疫苗起反应即会发烧,但体温多数在38.5℃以下,而且没有其他不适症状,发烧1-2天就会退烧。
真正由疾病引起的发烧多数源于上呼吸道感染,以疱疹性咽炎比较常见。此外,肺炎、心肌炎、气管炎、脑炎、败血症、风湿热、肾炎、结核病及一些传染病均会引起发烧。
小儿发烧的常见处理
于力说,以腋下测量为准,小儿体温在35.5-37.5℃之间都为正常,37.5-38℃间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0.5℃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
若体温不超过38.5℃,一般只需在家做物理降温。可给孩子多喝水,在额头上贴退热贴、敷冰袋,或把冰袋夹在孩子腋下、腹股沟、颈部,用温水擦身。不主张使用酒精擦洗,以免过度刺激孩子娇嫩的皮肤。还可适当服用板蓝根或抗病毒口服液。
当发烧达到中热,孩子出现流泪、流鼻涕、不想吃东西、哭闹等症状时,应给与小剂量的退烧药。据介绍,布洛芬制剂是首选,此外,还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将退热栓塞进肛门。以上三种药均为每6小时使用一次。
体温一旦超过39度,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咨询是否要给孩子打退烧针、补液或使用抗菌素。“如果高烧不退,需扎手指验血,白细胞高的还要使用抗菌素”。
3成人发热待查可分4型
1.经典型:满足经典型的诊断标准需要至少3次医院内病情的评估,3次看门诊,或在门诊经过一周的检查而未确诊。经典型成人发热待查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性疾病,恶性疾病和结缔组织和炎性血管疾病。
2.院内型:院内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出现发热而入院前无明显感染迹象的成人发热待查,至少3天未确诊可考虑此诊断。院内型成人发热待查包括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艰难梭菌小肠结肠炎和药物热。在鼻胃插管或鼻气管插管的患者中,鼻窦炎可能也是一个原因。
3.免疫缺陷型:免疫缺陷型成人发热待查是指中性粒细胞数500/mm3或更少的患者的反复发热,3天后仍未确诊。此类中的大多数患者,发热原因是机会性细菌感染。通常会采用广谱抗生素来覆盖最可能的致病原。如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必须要考虑。少见的有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4.HIV相关型:包括HIV感染的门诊病人持续4周的反复发热,或住院的HIV感染病人持续3天的反复发热。尽管急性HIV感染是经典型成人发热待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HIV病毒可导致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感染。此类疾病包括鸟分支杆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在HIV感染的患者中,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成人发热待查是少见的,此类疾病包括:淋巴瘤,Kaposi’s肉瘤和药物热。在考虑此类疾病时,患者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尤其重要的信息。
4小孩子经常发烧是怎么回事
小孩子经常发烧主要是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容易发高烧或者出现服药退烧后体温又迅速回升的现象。
人体的下视丘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作用就像冷气机的温度设定,正常的时候,婴幼儿设定的温度比成人稍高,婴幼儿肛温大约在37.5℃,上下变动1℃左右。成人和较大儿童口温大约36.8℃,上下变动0.5℃。
如果设定温度提高,例如人体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应,产生“热素”,就会刺激下视丘的体温调节中枢,当设定温度被调到39℃时,身体藉着肌肉打颤收缩产热,或者减少出汗散热,将体温提升到39℃为止。所以发烧前,可能会发冷发抖,再突然高烧,产生某些细菌毒素,这种现象特别明显。
许多爸妈也观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间发高烧。这是因为婴幼儿身体含水比例较成人高,只要轻度缺水就影响散热,容易发烧。孩子生病的时候,体力变差,睡得久。夜间长时间不进食喝水,体温当然升高。
1、非疾病因素:
婴儿体温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温度过高(中暑)、衣服穿太多、水份摄取不够、水份流失(流汗、腹泻)、房间空气不流通、剧烈运动前后、某些特殊药物作用,其它如预防注射也可能引起发烧。若体温呈现不稳定状态,则应考虑疾病的可能性。
2、疾病因素:
(1)小于3个月的婴儿发烧
以细菌感染最常见(如B型链球菌);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肠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会引起发烧。最严重的感染疾病是败血症。所以新生儿发烧时,一定要带给医生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2)大于3个月的婴幼儿发烧
最常见的是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的细菌或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除了严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脓流到耳朵之外,大部份是无法从外表看到异常现象。
5发热会给人的身体带来的好处
1:它把体温升至高于很多病原体生长的最适温度,降低其生长速度,从而减少机体面对的病原体数量;
2:发烧引起的高温会使病毒的酶或毒素失活;
3:发烧加快体内化学反应速度来提高免疫反应水平。免疫系统加快攻击病原体,缩短感染的过程;
4:发烧会使病人感觉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病人很可能会去休息,防止机体被进一步破坏,同时有更多的体能来对付感染。
发烧会不会“烧坏脑”
宝宝一发烧,父母之所以急,不外乎是存在一个传统观念,认为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其实,发高烧本身是不会使“脑筋变坏,智能变差”的,以往有这样的误解,是因为人们对发高烧背后的原因没有区分清楚。
其实,只有脑炎、脑膜炎等疾病脑质本身受病毒破坏才会伤及智能或感官机能,而非发烧把人烧笨,烧聋了。婴幼儿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烧40℃,家长不必过于惊慌。
根据统计,不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比较高,应特别警惕。至于脑细胞所能耐受的高温极限是41.6℃,超过这一极限,脑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回复的损伤,但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发生。
因为发烧本身不至于伤害孩子,所以退烧是否必要,长久以来一直有争议。主张不必退烧的学者诊断,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可以帮助白血球抵抗细菌。分析发烧的形态可以帮助诊断病因,一味退烧反而误导。
不过,多数医生赞成适度的退烧。因为发烧会增加新陈代谢,造成内在的消耗,病人头痛、倦怠、心跳加速。婴幼儿容易脱水,发烧造成水分蒸发,更是恶性循环,婴幼儿热性痉挛的比例较高,放任发烧引起伤害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