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中医科 >中医妇科

服中药时的细节禁忌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了,但是真的都明白吃中药的禁忌吗?是不是在吃中药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没有太好的作用呢,你是不是反省过自己在吃中药的时候是不是做错事情了呢,其实想要用中药治病知道吃中药的禁忌是非常重要的。服中药时的细节禁忌?中药一定要喝热的吗?一起来看下。

目录 中药一定要喝热的吗 服中药时的细节禁忌 送服中药有哪些饮食禁忌事项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喝中药能加糖吗

1中药一定要喝热的吗

  看中医就要喝中药,中药熬好了,人们就迫不及待的要趁热喝下去,那么,中药是一定要趁热服用吗?

  中药一定要趁热服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具体到药水温度就有三种: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热服和凉服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 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冷服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顾名思义,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从中医辨证来看,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总之,中药应当凉服还是热服,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治疗热病的药可凉服,而治疗寒证宜热服。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服药的温度。不过,为谨慎起见,患者最好在开完药后,具体再问一下中医师相关的服用方法。

2服中药时的细节禁忌

  1、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的危害

  加倍剂量服药,或缩短服药间隔,人为造成用药剂量过大,容易造成肝、肾受损。有句俗话"是药三分毒",这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大多数药物都需要在肝肾代谢排泄。如果某种药使用时间过长、剂量过大,都有导致肝肾损害的可能。还有一些安全剂量范围窄、毒副作用强的药物,如地高辛、苯妥英钠、氨茶碱等,加倍剂量服用,可导致严重的药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如果降压药物和降糖药物加倍服用,就会导致可能威胁生命的低血压和低血糖。

  2、餐后、餐前服用的药品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制定服用时间。

  以糖尿病药物为例,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磺脲类降糖药,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阿卡波糖(拜唐苹)则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对胃有刺激,故需要在饭后服用。

  胃黏膜保护剂(如氢氧化铝)为了形成保护膜,促胃动力药(如吗丁啉)为了发挥其药效,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拉定)为了避免进食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均需要在饭前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由于对胃有刺激,则需要在饭后服用。

  3、药物能否掰开或掰碎

  片剂最常见的有普通片、包衣片、缓释片和控释片等几类。普通片一般可以掰开或掰碎服用,并不影响药效。包衣片主要是一些口味较苦、异味较大或是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如肠道中溶解的药物,如果掰开服用,会使药片刚进胃部就被溶解,无法安全抵达肠道。这不仅会影响药物正常发挥药效,还会刺激胃黏膜,所以不能掰开服用。

  缓释片和控释片通常含有的药量是普通片的几倍,如果掰开服用会造成药物的迅速释放,体内药物浓度骤然上升,从而引起药物中毒。

3送服中药有哪些饮食禁忌事项

  1、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2、服用中药时不宜吃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降低补药的效果,影响药物的补益作用。

  3、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在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大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所服的中药不能有效地发挥治疗作用。

  4、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宜忌生、冷、油腻。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4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喝中药的最佳时间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如果想要获得最好的中药效果,令身体尽快的恢复健康,那么一定要选择喝中药的最佳时间。

  一般情况下,上午的九点还有下午的三点左右是每天身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间段,所以在这个时候服用中药能够获得并且发挥最大的药效。

  但并不是所有药材组成的中药的最佳时间都是上午九点以及下午三点,不同药性的中药有着不同的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而言,治疗虚症以及肠胃疾病的中药,应该在每天饭前半个小时或者是一个小时左右来服用;如果是治疗心肺疾病或者是其他的一般疾病,那么通常应该在饭后半个小时服用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中药对我们的肠胃造成刺激,在这个时间段喝中药,能够有效的减少产生副作用的可能;如果是帮助消化或者是对肠胃造成刺激的中药,那么最好选择在饭后服用;

  如果是一些具有补益的中药以及具有通便作用中药,那么最好在饭前空腹的时候服用。常见的通便药物有大黄以及火麻仁等等,这一些药物比较食物在每天清晨或者是白天服用,最好比在睡觉之前或者是晚上的时候服用;如果是一些驱虫的重要那么应该在早上空腹起来的时候服用;如果是安神的中药,那么早晚上睡觉之前是服用的最佳时间。

  所以说,喝中药的最佳时间应该根据药物的种类以及中药的药效来选择,传统的趁热喝并不是最好的方法。在我国很多人都有着趁热喝中药的习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需要趁热喝。中医方面认为一般的重要都应该温服,也就是说药物在煎好直接过滤干净,在常温之中放到大约三十摄氏度到三十七摄氏度的时候再喝;

  如果是一些丸子或者是散之类的中成药,那么就应该用温开水来送服;如果是一些具有发散风寒效果的中药,这种才需要趁热服用,并且在吃药之后适当的喝一些热水或者是热粥,这样能够有效的帮助药效散发;但是如果是一些具有止吐或者是解毒功效的重要,那么喝中药的最佳方法应该是冷服,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大的药效,避免引起刺激。

  中医方面在组合运用中药的时候讲究四气五味,也就是说根据药性还有五味来组合中药。在空腹服药的时候,一些寒凉的药物或者是五味偏重的药物都容易对我们肠胃之中的胃黏膜造成一定的损伤,所以一定要慎服。

  不同类型的中药,喝中药的最佳时间也是不一眼的。如果是患有肝脏、肾脏或者是肠道疾病的患者,那么最好在饭前服药,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对肠道造成刺激;如果是一些咽喉疾病以及眩晕疾病的患者,那么最好在饭后服用,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药效;如果吃吃一些泻药、滋补药或者是具有驱虫功效的药物,那么最好在空腹的时候服用;如果是一些安神方面的中药,那么最好在睡前时候服用,这样才能够发挥最大的药效。

  这种根据疾病的不同还有药效不同的作用来选择喝药的时间,要求我们自己应该具有一定的药理知识,或者是在服用之前仔细的询问医生。在每次用药之前,医生一般都会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来调整用药情况,这样药方之中就不会仅仅局限于一味药或者是一类药。如果患者是长期服药的,那么胃黏膜就会出现一定的损伤。所以建议长期喝中药的患者,应该在每天饭后一个小时或者是半个小时之内服用药物,这样能够有效的减轻药物对于胃黏膜的直接刺激,同时也能够很大程度的保健我们的肠胃。

5喝中药能加糖吗

  很多妈妈给孩子煎煮中药时,怕味太苦,孩子吵吵闹闹不愿意,也会在汤药里放很多白糖。其实,中药不能“甜蜜蜜”。

  专家指出,食用蔗糖有一定的禁忌范围,凡是舌苔厚腻者,或腹胀中满、湿热内阻的人不宜吃蔗糖。如果在服用化湿理气的中药时加糖,反而会对疾病雪上加霜。还有一些寒性中药也不适合加糖,糖属温性,会降低中药的疗效。

  其实,想要中药不苦,有另外的方法。专家介绍,控制汤药口服时的温度,就可以轻松地减轻中药的苦味。研究表明,汤药温度在36.2℃左右口服,其苦味就会减轻。所以,我们在服用汤药的时候,最好将熬好的中药放在一边静置几分钟,等到药液温度降至温热、不烫嘴的时候饮用,因为这个时候苦味最轻,也更容易下口。

  另外,专家说,煎中药要用专用的器皿,最好用砂锅、砂罐,因为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中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而且受热均匀,保温性好,忌用铝、铁、铜等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