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胃肠炎

老毛病胃痛又犯了

胃痛,中医病证名。多由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病因而引发。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与肝脾等脏有密切关系。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胃痛的主要病机。治疗以理气和胃为大法,根据不同证候,采取相应治法。日常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胃痛发病?胃痛又犯了怎么办?一起来看下。

目录 日常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胃痛发病 老毛病胃痛又犯了怎么办 胃痛如何确诊 按按穴位轻松治胃痛 胃痛吃什么食物好

1日常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胃痛发病

  一、情志不畅诱发胃痛发病

  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失条达,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机阻滞,故致胃痛。肝郁日久化火,郁火乘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血脉凝涩,瘀血内结,遂成胃痛,其病势缠绵难愈;忧思伤脾,脾弱肝旺,木贼土虚,胃腑受克,故脘痛而胀。另外,思则气结,胃气不得宣通,故郁而作胃痛。

  二、寒邪犯胃诱发胃痛发病

  外寒迳袭胃腑,寒性凝泣,气机郁滞,胃失通降,故胃痛暴作。若寒邪稽留不散,郁而化热,亦可致胃热而胃痛。如《丹溪心法•心脾痛》说:“若明知身受寒气,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三、饮食伤胃诱发胃痛发病

  饮食过量,胃纳过盛,脾运不及,日久则宿食停滞,胃失和降,气机郁阻,故发为胃痛;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或饮烈酒,以致湿热中阻,或宿食不化,郁而化热,使胃失和降,气机滞阻,故可见热而胃痛;饥饱失常,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匀,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运,曰久损及脾胃。脾胃气机不和,遂成胃痛;过食生冷,或食后受凉,寒积胃脘,则成胃寒而胃痛。

2老毛病胃痛又犯了怎么办

  1.寒邪型胃痛:症见突然胃痛,遇寒则痛增,遇暖则痛缓,恶寒,口不渴,治宜用散寒止痛法,可选用香砂养胃丸,温胃舒胶囊等。

  香砂养胃丸:功善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胃脘满闷或呕吐酸水,四肢倦怠等症.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见上述症状表现者均可服用.口服每日2次,每次9克.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温胃舒胶囊:功擅温胃止痛.用于慢性胃炎,胃腕凉感,饮食生冷或受寒痛甚.口服每日2次,每次3粒.胃出血时忌用。

  2.饮食停滞型胃痛:特点为胃痛常由暴饮暴食引发,胃痛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呕吐后疼痛暂可缓解,治疗宜用消食导滞法,可选用香砂平胃颗粒等。

  香砂平胃颗粒:功擅健脾,燥湿.用于饮食不节,食湿互滞,胃脘胀痛,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肠功能纹乱者见上述症状亦可服用.开水冲服每日2次,每次1袋(10克)脾胃虚弱者慎用;孕妇,老弱阴虚者不宜用;糖尿病患者忌用。

  3.肝气犯胃型胃痛:特点为胃脘胀闷,攻窜作痛,痛连两肋,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起,治疗用疏肝理气法,可选用加味左金丸,气滞胃痛颗粒,胃苏冲剂等。

  加味左金丸:功擅平肝降逆,疏郁止痛.用于肝胃不和引起的胸脘痞闷,急燥易怒,嗳气吞酸,胃痛少食为神经官能症等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服药期间忌生冷辛辣油腻饮食;孕妇及体虚无热者忌服。

  气滞胃痛颗粒:功擅舒肝行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见上述症状者可服用.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袋(5克).孕妇慎服,糖尿病患者忌服。

  胃苏冲剂:功擅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胀满,窜及两肋,嗳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发作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开水冲服每日3次,每次1袋(15克).本品服后偶有口干,糖尿病患者忌服。

  4.肝胃郁热型胃痛:特点为胃脘灼热疼痛,痛势急迫,烦燥易怒,吐酸水,口干口苦,治宜用疏肝泄热和胃法,可选用六味安消散,养胃舒胶囊等。

  六味安消散:功擅和胃健脾,导滞消积,行血止痛.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如腹痛,便秘,腹胀,腹泻等.口服每日2-3次,每次1.5-3克.孕妇忌服;妇女月经期,产后无瘀者,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胃弱,气血虚弱,无食积滞者忌用。

  养胃舒胶囊:功擅扶正固本,滋阴养胃,调理中焦,行气消导.用于慢行胃炎所致的胃脘灼痛,手足心热,口干,口苦,纳差,消瘦等症.口服每日2次,每次3粒,阳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者不宜服用。

  5.瘀血停滞型胃痛:特点为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治疗用活血化瘀法,可选用元胡止痛片等。

  元胡治痛片:功擅理气活血,散瘀止痛.主治胃脘疼痛,痛有定点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胸胁痛,头痛,行经腹痛等.口服每日3次,每次4-6片.孕妇慎用。

  6.脾胃虚寒型胃痛:特点为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呆神疲,手足不温,大便溏薄,治疗用温中健脾法,可选用附子理中丸(浓缩丸)。

  附子理中丸(浓缩丸):功擅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口服每日3次,每次8-12丸.孕妇忌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3胃痛如何确诊

  1、痞满:胃痛与痞满的病位皆在胃脘部,且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胃痛以疼痛为主,痞满以痞塞满闷为主;胃痛者胃脘部可有压痛,痞满者则无压痛。

  2、心痛:胃处腹中之上部,心居胸中之下部,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谓:“胃之上口,名曰贲门,贲门与心相连。”《证治准绳·心痛胃脘痛》所说:“然胃脘逼近于心,移其邪上攻于心,为心痛者亦多。”心与胃的位置很近,胃痛可影响及心,表现为连胸疼痛,心痛亦常涉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故应高度警惕,防止胃痛与心痛,尤其是防止胃痛与真心痛之间发生混淆。胃痛多发生于青壮年,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对较低,疼痛性质多为胀痛、隐痛,痛势一般不剧,其痛与饮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吞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胃肠病症状,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等胃的检查异常;心痛多发生于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对较高,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绞痛,有时剧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阴循行部位,痛势较急,饮食方面一般只与饮酒饱食关系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气,汗出,脉结代等心脏病症状,心电图等心脏检查异常。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而痛,胆病的疼痛有时发生在心窝部附近,胃痛与胁痛有时也易混淆,应予鉴别。但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恶心嗳气,吞酸嘈杂等胃失和降的症状,纤维胃镜等检查多有胃的病变;而胁痛部位在上腹两侧胁肋部,常伴恶心,口苦等肝胆病症状,B超等实验室检查多可查见肝胆疾病。

  4、腹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从大范围看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的疼痛,胃痛常伴腹痛的症状,腹痛亦常伴胃痛的症状,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胃痛需与腹痛相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4按按穴位轻松治胃痛

  首先是中脘穴。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症包括消化不良、恶心想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接下来是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在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连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最后要采用摩腹疗法。采用坐或卧式,双手叠掌置脐下腹部,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约3—5分钟,起身散步片刻,一般宜在饭后半小时进行。

5胃痛吃什么食物好

  1、最养胃的,是面条;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饭。

  2、如果熬粥,少放点苏打进去,对胃有好处。

  3、小米粥就馒头(不是包子),可以养胃 。

  4、有两种饮料应该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热水。 不要早晨空腹喝牛奶,而是改在早饭后1-2小时后喝牛奶,胃中有食物防止了空腹喝牛奶的缺点;二是喝奶前先吃一些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如馒头等;三是早晨喝牛奶时要同时吃些馍、米饭、面包、饼干、点心等含淀粉的食物,这样可使牛奶在人胃中停留时间较长,牛奶与胃液能够充分发生酶解作用,使蛋白质能够很好的消化吸收。

  5、胃不好,要少食多餐。

  6、花生,生吃最好,饭前吃个4到6粒,吃太多反而伤胃。

  7、大枣、豆腐、白菜、牛奶、胡萝卜、健脾和胃。

  8、苹果、柚子、葡萄、桔子、风梨,防脂肪积聚,补心益气生津止津。

  9、核桃、榛子、松子、桂圆、花生等坚果食品可及时补给微量元素益骨质健康。

  10、花生,蜂蜜都是养胃的。

  11、红茶,蜂蜜十分养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