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其他科室

服退烧药后要散热

“发热时捂被子发汗”是流传很广的降温方法,实际上却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尤其在高热吃了扑热息痛等退烧药后,过度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体温 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还可能造成脱水。服退烧药后,不但不能用被子捂汗,还要把衣服解开,增加体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促进汗液蒸发。

目录 退烧药对人体的副作用 服退烧药后要散热 吃了退烧药的注意事项 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常见的退烧药有哪些

1退烧药对人体的副作用

  最大的危害:伤肝

  扑热息痛一直是药源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一项在美国家医院进行的研究显示,在调查期间记录的662个急性肝损伤病例中,有42%都与对扑热息痛有关,其中,有将近一半都是由不小心用药过量导致的[1]。

  在体内是经肝脏代谢,代谢的中间产物N-乙酰对苯醌亚胺具有毒性。在正常剂量下,肝脏内的解毒物质谷胱甘肽可以对付这种有毒的代谢产物。而如果剂量过大,产生的有毒物质太多,体内的解毒物质就不够用了,这时肝脏就会受到损伤。扑热息痛短期服用过量即可以造成急性肝损伤。虽然有解毒药乙酰半胱氨酸可用,但损伤严重时仍可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伤肝原因:太常见易被忽略

  扑热息痛并不是对肝脏毒性最大的药物,在正确使用时安全性也很好,为什么总会引起肝损伤?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太容易接触到这种药物,却又对它的潜在风险没有足够的警惕。

  扑热息痛是最常见的解热镇痛药成分,在许多感冒药、退烧药和止痛药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白加黑、感冒灵、必理通等等。这些药品大多是非处方药,很容易买到,而且又冠有不同的商品名,容易让人忽略它们含有相同的成分这一事实。如果一个人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例如同时使用两种感冒药,或吃退烧药的同时又吃了止痛药,就很容易导致过量中毒。

  扑热息痛的作用是缓解症状,因此大家一般会按需要使用。比如,发烧或疼痛时会用上一次,如果没有好转就再用一次,却容易忽略服药间隔和每日最大用药次数的限制。根据说明书,该药两次服用之间至少要间隔4-6小时,一天最多只能用4次。如果对此不加注意,症状又一直没有好转,一来二去就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吃下超过安全用量的药物。

  除此之外,儿童可承受的剂量比成人小,如果给孩子吃成人的感冒药、退烧药,可能导致用药过量。即使是儿童专用的剂型,也有不同年龄段的差异。例如用滴管给药的滴剂,说明书上只写出了12岁以下的剂量计算方法,如果把这种药剂给12岁以上的儿童服用,并且只凭感觉增加剂量,也有可能导致剂量过大。

2服退烧药后要散热

  “发热时盖上被子捂一捂,多出点汗退烧快。”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常见的降温方法,实际上却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尤其在发热吃了退烧药后,过度捂汗不但不利于散热,反而会使体温在短时间内升得更高,还可能造成脱水。

  发热是人的机体对感染的一个正常反应,首先它有有利的一面。在体温高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病毒形成一个不利的生存环境,病毒一段时间后就会死掉。当然,发热也有不利的一面,如全身不适。对6岁以下的儿童还可能会引起发热惊厥。

  对发热,用退热药的同时最好结合物理降温,温水擦拭皮肤是个值得提倡的好方法,温度以低于体温1℃~2℃为宜,时间20分钟或更长,根据体温下降的情况和个体的耐受情况而定。擦拭全身的皮肤,注意擦拭时用力要均匀,还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发散。擦至头颈部、腋窝、胸部、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这种方法很舒适,体表与水接触面积大,散热效果好。注意水温不可让皮肤感到冷。

  同时,发热后,除了不能用被子捂汗,还要把衣服解开,宽松些,增加体表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有利于汗液蒸发。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松开衣服也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

3吃了退烧药的注意事项

  感冒引起的发热,如果成人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或出现头痛、烦躁等不适,在吃退烧药的同时,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用温水或酒精擦拭身体。

  选择水温可有讲究,太烫会给身体增加热量,太凉又会使血管收缩,都不利于降温。因此,最佳水温是与体温接近,以用手腕内侧试水觉得不烫为原则, 自上而下,擦拭脖子、腋窝、肘窝、腹股沟、腘窝等部位,这些地方血管丰富,降温效果较好。还可以用75%的医用酒精,兑上等量的温水,能加速汗液蒸发,效 果更好。但由于酒精有刺激性,最好不要给2岁以下的幼儿用这种方法。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值得提醒,就是绝不要依赖退烧药,甚至重复用药。很多人退烧不迅速时,会多吃一片退烧药,或者加用其他退烧药或含有退热药成分的感冒药,这都是很危险的。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退烧药。

4发烧多少度吃退烧药

  儿童成长过程,发烧是频率比较高的疾病之一。小儿发热体温37.5℃~38℃为低热,38℃~39℃为中热,39℃以上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

  如果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要急于退烧,特别是在没有明确诊断前。如果盲目退烧可能掩盖病情,干扰对病情的诊断。当体温达到39℃以上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退热。

  医生建议:患儿体温不超过38.5°C,不宜服用退烧药物,而应选择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退热贴等。发烧38.5°C以上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5常见的退烧药有哪些

  1.布洛芬

  商品名:美林、恬倩、臣功再欣等

  用法:可用于婴幼儿的退热,缓解由于感冒、流感等引起的轻度头痛、咽痛及牙痛等。按体重一次5~10mg/kg,需要时每6~8小时可重复使用,每24小时不超过4次。

  优点:它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两种退热药,也是较为安全的退烧药。它的优点是退热平稳且持久,控制退烧时间平均约6小时左右,最高可达8小时。而且它对于39℃以上的高热退烧效果比对乙酰氨基酚要好。

  退烧药只起降温作用,并不针对引起疾病的病原体进行治疗

  缺点:有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偶有皮疹和耳鸣、头痛、影响凝血功能及转移酶升高等,也有引起胃肠道出血而加重溃疡的报道。还有报道说它在脱水、血容量低和心输出量低的状态下偶见可逆的肾损伤,过量服用可能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癫痫发作等副作用。所以一般多用于3岁以上高热的孩子。

  布洛芬布洛芬用于解热镇痛,属于较新的药物,在儿科退热方面比较安全、高效,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以及成人的解热镇痛。其退热作用比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强,对胃肠刺激作用小,对造血系统无影响,可以代替肌肉注射退热药,适用于感染性疾病所致高热病儿。

  2.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

  商品名:泰诺林、百服宁、安佳热等

  用法:每千克体重10~15毫克/次,每4小时1次,每24小时不超过5次。

  优点:吸收快速而完全,口服30分钟内就能产生退热作用。副作用相对比较小,对胃肠道基本没有刺激,对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功能没有影响,没有肾毒性,所以安全性比较高。对2岁以下的孩子,医生通常习惯用这种药物。而且它可与牛奶、果汁同服。

  缺点:退烧虽然起效快,但控制体温的时间相对其他药物要短,控制退烧时间约为2~4小时。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科临床最常用的退热剂,也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2个月以上婴儿和儿童高热时首选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退热药,退热效果迅速可靠,不良反应较少,可家庭常备。

  3.尼美舒利(慎用)

  商品名:瑞芝清

  用法:儿童常用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mg/天,分2~3次服用。

  优点:根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家们将尼美舒利和布洛芬进行比较,发现尼美舒利突出的优点是较少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因为它对肝损害的发生率比较低(约1/100万),所以,在临床中常被广泛应用于炎症性发热疼痛的治疗。

  缺点:近年来全球已有多起与应用尼美舒利有关的重度肝脏损害的报道。2002-2005年,西班牙、土耳其、爱尔兰等国家已将该药撤出市场。

  4.赖氨匹林

  商品名:来比林

  用法: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儿童一天按体重10~25mg/kg,分2次给药。

  优点: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而持久,可避免口服阿司匹林和布洛芬对胃肠道的刺激。由于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均为片剂、水溶液及混悬液(滴剂),没有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剂型,所以对于口服药物困难的孩子,医生也常选择这类药。

  缺点:因为含有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有的会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所以16岁以下的儿童都应该谨慎使用,应用时应注意询问过敏史。

  注意:这类药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升,所以要防止过量用药,否则会引起肝脏损害。

  5.柴胡注射液

  中药柴胡提取的注射剂,该药退热作用较慢且弱,副作用少。规格为每支2毫升,用量3岁以内小儿每次肌肉注射1/3~1/2支,大于4岁每次一支。

  6.安乃近

  属于呲唑啉基类活性药物,规格有注射剂和片剂,主要副作用为肾毒性、胃肠道出血、严重皮疹,致死性粒细胞缺乏为其最严重副作用。安乃近药效明显,但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用安乃近,但国内有的地方医院还在使用,值得引起人们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