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呼吸内科 >感冒

宝宝鼻塞不要盲目当感冒治

鼻塞可能是一时受不了冷热刺激引起的暂时性生理现象,也可能是鼻腔有异物堵住了,未必都是感冒导致。眼下进入白露节气,虽然南方的白天多数时候仍高温不退,秋天的影子还看不见,但风雨不时来袭,有时早晚凉风一起,不少抵抗力不足的老少容易着凉感冒。

目录 感冒鼻塞该怎么办 宝宝鼻塞不要盲目当感冒治 鼻塞的原因有哪些呢 鼻塞治疗护理 鼻塞检查诊断

1感冒鼻塞该怎么办

  但当诱发因素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出现时鼻腔的排毒功能降低,病毒则可以长时间停留在鼻腔内。此时病毒就可繁殖出鼻腔免疫系统无法承受的病毒数量,病毒便大肆侵入人体,我们也就感冒了。(在经期、孕妇以及鼻炎患者等表现更为明显,即更加容易感冒。)稍后,鼻腔内病毒的基数更大,病毒数量增长更快,于是大量的病毒开始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这时感冒的全身症状就开始表现出来了。

  因此,在感冒的时候,鼻子充当着病毒大本营的角色。只要我们不断地用温盐水冲洗鼻腔,有点鼻涕了就冲一次,保持鼻子通畅,将大量病毒清理出鼻子,越来越少的病毒侵入人体。最终可将鼻腔中的病毒数降低到鼻腔免疫系统能够应对的范围之内。而同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将很快杀灭进入人体的病毒。

  所以,自己去买个瑜伽洗鼻壶,将温盐水灌入其中,让水流在重力的引导下,缓缓浸洗鼻腔各个柔嫩组织,清除鼻腔中的病毒以及其它有害物质。在感冒时多用温盐水冲洗鼻腔,有点鼻涕就冲一次,保持鼻腔内没有多余鼻涕和鼻子通畅,可从根本上解决病毒问题。使用此法可在2到4天内治愈感冒,并且不用吃任何药物。平时早晚或者在连续打喷嚏后洗鼻子,可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感冒,极大降低感冒几率。由于洗鼻子是直接将大量含有病菌的鼻涕排入下水道,因此可极大减少感冒者排至空气中病毒的数量,也可极大降低与感冒者接触的人感冒的几率。

2宝宝鼻塞不要盲目当感冒治

  1.冷热刺激引起的鼻塞

  刚出生不久的小宝宝鼻道相对比较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在外界环境冷热变化的刺激下容易出现扩张、收缩,流清鼻涕,鼻涕慢慢干了后变成鼻痂而堵塞了鼻 道。特别是当出入于温差较大的室内外(如夏天从空调房到外面气温较高的地方),或是秋冬、春夏季节变换气温变化较大的时候,小宝宝的鼻黏膜血管容易受刺激 水肿造成鼻塞。

  对策:对于这类因外界温差大引起的鼻黏膜血管受刺激导致的鼻塞,家长可尝试用湿毛巾热敷宝宝的鼻根部,帮助其缓解鼻塞的 症状。对于可以调节的温差,比如使用室内空调时,尽量控制与室外温差不要过大,一般以26℃左右为宜;另外,让宝宝从温度相对较低的室内去到较高的室外时 有个过渡,降低冷热刺激的程度。

  2.感冒引起的鼻塞

  有些宝宝身体抵抗力不足,一遇到明显降温确实容易引起感冒,再加上鼻黏膜娇嫩,感冒后鼻黏膜容易发生急性水肿,表现为鼻塞流涕,鼻翼两侧微红。

  对策:对于感冒引起的鼻塞,家长同样可以用热毛巾帮宝宝敷鼻根。如果宝宝鼻腔里鼻痂过大,也要及时清洗去除。给宝宝清洗鼻腔,可用柔软的毛巾或纱布蘸点温水捻一小块轻轻塞入宝宝鼻道,或用棉签蘸湿后再轻轻将其擦掉,动作要尽量轻柔,以防伤到宝宝的鼻黏膜。

  3.急性鼻炎引起的鼻塞

  有一部分宝宝在上呼吸道感染后,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多,阻塞鼻腔而引起急性鼻炎。临床上可表现为鼻塞、流脓鼻涕、张口呼吸、头痛、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症状,与一般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相似。

  对策:对于急性鼻炎所引起的鼻塞,家长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进行治疗,以防鼻炎反复发作。如果宝宝鼻塞较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使用一些鼻腔滴剂,但莫擅自长期使用,以免影响宝宝嗅觉的灵敏性。

  4.异物堵塞所致的鼻塞

  好奇心比较强的宝宝,在玩耍的过程中有时无意将一些细小的东西塞到鼻孔里,或者在进食过程中不慎呛咳,食物进入鼻腔,虽然觉得不舒服,却又未能表达出来 让家长及时知道。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异物堵塞宝宝鼻腔,一般只在一侧,家长若未能及时发现,堵塞物在宝宝鼻腔内停留时间长,不但可致一则鼻腔鼻塞,还可能使 宝宝继发鼻腔感染。

  对策:喂食过程中不要逗宝宝,避免因大笑或呛咳误吸食物进入鼻腔。莫给宝宝细小东西玩耍,防止其误吞或无意中塞到鼻 腔中。一旦发现孩子有一侧鼻塞,敷鼻根不能缓解,不明原因流鼻涕甚至伴有臭味、浓脓时,应马上带宝宝到医院请耳鼻喉科医生做检查,排除异物堵塞鼻腔的可 能。

  5.腺样体肥大引起的鼻塞

  腺样体位于鼻咽部顶部与咽后壁处,属于淋巴组织,在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大,6岁以后一 般会开始逐渐萎缩。但也有些孩子因急慢性鼻炎、扁桃体炎、流行性感冒等反复发作,在炎症反复刺激下腺样体出现病理性增生,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塞、张口呼吸、 打鼾等症状。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时,鼻塞会明显加重,严重的甚至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等。

  对策:对于因腺样体肥大而导致的鼻塞、打鼾,家长切勿忽视,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免时间长了症状加重,不但鼻塞影响呼吸和睡眠质量,还可影响面部发育,造成颌骨变长、牙列不齐等典型的“腺样体面容”。

3鼻塞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过敏性鼻炎

  原因:身体对于吸进去的空气、吃下去的食物、或皮肤所接触的异物,产生过度的反应。

  症状:典型的鼻过敏有打喷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痒、眼睛痒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腔黏膜苍白水肿,合并有大量透明的鼻水。有这样过敏体质的人常合并有呼吸道过度敏感、气喘、和其它相关的过敏性疾病。

  治疗原则:治疗的首要原则便是找出过敏原并且避开过敏原,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并养成运动的习惯,以减轻症状,早晨起床时应先穿好外套,戴上口罩五分钟后再走出室外,症状严重时可口服抗组织胺或使用鼻喷剂。倘若以上的方法都没有办法有效的控制,则可以考虑雷射或手术治疗。

  二.鼻中隔弯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

  原因:因为发育过程鼻中隔生长弯曲,或后天受到撞击造成鼻中隔弯曲。不管是那一种原因,此现象常合并有代偿性的慢性肥厚性鼻炎。

  症状:单侧替换性或双侧鼻塞、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中隔弯曲与鼻甲过度增生肥厚。

  治疗原则:症状较轻微者,可于平时多运动或使用药物控制;症状较严重者,则可能需要施行手术矫正过度弯曲的鼻中隔和过度肥厚的鼻甲。

  三.慢性鼻窦炎

  原因:因为鼻窦结构异常或长期发炎不愈所造成。

  症状:脓鼻涕、鼻涕倒流、鼻塞、头痛等症状。理学检查可见鼻腔内有脓鼻涕、鼻蓄脓、鼻涕倒流等现象,严重者合并有鼻息肉的存在。

  治疗原则:先以抗生素与鼻冲洗治疗一至三个月;倘若无效,则必须使用鼻内视镜手术来清除病灶。

  有些患者用胡椒粉诱发打喷嚏,虽然暂时可以达到清除鼻涕的效果,但是却有可能因此而诱发气喘、异物吸入肺部等更严重的后果,风险实在是太大,应避免使用类似的方法。倘若在冬天或夜里,症状比较严重时候,建议使用温湿毛巾,轻轻覆盖鼻部,一样可以达到缓和过敏症状的效果。

  倘若没有其它重大疾病,则规律的生活、均衡的饮食、养成运动的习惯、多喝水、多食用温和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应可改善症状。倘若以上的方法均无法使症状改善,建议寻找专科医师,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及早诊断病因,及早治疗。

4鼻塞治疗护理

  1、自我按摩:患者平坐,用拇、食两指在鼻翼两侧自上而下揉摩3分钟,再揉压迎香穴1分钟,当鼻腔有热感时气息就通。每隔2-3小时做一次,2天后鼻塞自然消失。若为重感冒引起轻度发热的鼻塞,配风池穴、合谷穴按摩也有一定帮助。

  2、蒸熏法:以食醋20毫升,加热蒸发,患者吸入蒸气,鼻塞自解。也可用葱白或洋葱切碎煮沸,自然呼吸,吸入葱白、洋葱的水蒸汽,过不久能消除鼻塞。

  3、填塞法:用热毛巾敷鼻,每次5-10分钟,每日3次,有一定效果。

  4、及时就医:急性鼻窦炎表现为除了有鼻塞、流脓鼻涕、张口呼吸等鼻部症状外,较重的还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烦躁不安等症状。 若宝宝患了上感,家长首先应积极进行治疗。及时带宝宝到耳鼻喉科看医生,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用抗菌素,以彻底治愈,防止复发。

  5、药物疗法:如果宝宝鼻塞严重,影响呼吸,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0.5%麻黄素呋喃西林滴剂,一般几分钟就能够起作用。但麻黄素对小宝宝有副作用,不适宜过多或长期使用,以免引起萎缩性鼻炎,影响鼻的嗅觉灵敏度。

  6、置换疗法:宝宝脓鼻涕多时,可请医生做置换疗法,将鼻窦中的脓性分泌物清除出来。给宝宝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免对宝宝健康做成伤害。

5鼻塞检查诊断

  1、出生后即出现鼻塞/鼻部畸形如先天性后鼻孔闭锁、鼻中隔偏曲,因鼻塞而张口呼吸,睡眠时鼾声大,说话带闭塞性鼻音。增殖体肥大,是儿童期鼻塞的主要原因。鼻塞为时甚短,伴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水鼻涕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

  2、急性鼻炎即感冒鼻塞为间歇性和交替性,白天、天热或运动后减轻,夜间、寒冷或入坐后中重;侧臣时下侧鼻塞较重,伴有分泌物增多。

  3、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较单纯性为重,且呈持续性,不受体位的影响,说话呈闭塞性鼻音。

  4、慢性肥大性鼻炎,鼻腔内有干燥脓痂而引起鼻塞;或因鼻腔宽大、呼吸气流减低和鼻粘膜感觉神经萎缩而觉,鼻塞,呼出气体有腥臭味。

  5、慢性萎缩性鼻炎鼻塞系阵发性,往往突然发作,类似急性鼻炎,但无发热等全身症状。

  6、过敏性鼻炎鼻塞呈持续性,作一般治疗难以奏效。

  7、药物性鼻炎,如长期应用鼻眼净、肾上腺素或麻黄素等滴鼻药出现病侧鼻塞,常有畏寒、发热、头痛、鼻窦部胀痛和流脓涕等特殊症状,鼻窦局部压痛甚至红肿。

  8、急性鼻窦炎长期单侧鼻塞,擤出鼻涕后可减轻,常有头昏、头痛、怠倦、思想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表现。

  9、怀疑恶性肿瘤,应及早检查,伴相应病史或服药史/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