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外科 >神经外科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乙脑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由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又称日本乙型脑炎,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发热,头痛,呕吐和颈项强直等。严重者发生惊厥、昏迷和死亡、部分病例可有后遗症,包括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等。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么回事?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一起来看下。

目录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么回事 得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怎么办 流行性乙型脑炎食疗方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表现

1流行性乙型脑炎是怎么回事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蛟后,病毒即进入血循环中。发病与否,一方面取决于病毒的毒力与数量,另一方面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及防御机能。当人体抗体病能力强时,病毒即被消灭。如人体抵抗力降低,而感染病毒量大,毒力强时,病毒经血循环可突破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不同的神经细胞对病毒感受不同,以及脑组织在高度炎症时引起的缺氧、缺血、营养障碍等,造成中枢病变部位不平衡,如脑膜病变较轻,脑实质病变较重;间脑、中脑病变重,脊髓病变轻。注射百日咳菌苗或患脑囊虫病者乙脑发病率明显高,可能系血脑屏障被破坏之故。

  病变广泛存在于大脑及脊髓,但主要位于脑部,且一般以间脑、中脑等处病变为著。肉眼观察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高度扩张与充血,脑的切面上可见灰质与白质中的血管高度充血、水肿,有时见粟粒或米粒大小的软化坏死灶。显微镜下可见:

  血管病变

  脑内血管扩张、充血、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血管周围环状出血,重者有小动脉血栓形成及纤维蛋白沉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形成“血管套”。

  神经细胞变性、肿胀与坏死

  神经细胞变性,胞核溶解,细胞浆虎斑消失,重者呈大小不等点、片状神经细胞溶解坏死形成软化灶。坏死细胞周围常有小胶质细胞围绕并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neuronophagia)。脑实质肿胀。软化灶形成后可发生钙化或形成空洞。

  胶质细胞增生

  主要是小胶质细胞增生,呈弥漫性或灶性分存在血管旁或坏死崩解的神经细胞附近。

  由于以上病变的程度及分布各不相同,故在临床上神经症状表现极不一致。

2得了流行性乙型脑炎怎么办

  一、一般治疗

  (1)隔离:病人需住院隔离,病房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空气流通,室温以26℃为宜。

  (2)饮食及营养:乙脑病人因高热、惊厥消耗大,应及时补充营养及热量,可给予清凉饮料及流汁饮食。不能进食的给予鼻饲。

  (3)液体供给:极期的病人极易失水,应及时补充,成人1500~2000ml/d,小儿50~80ml/kg·d,其中含钠液占l/4,注意酌情补钾。

  (4)护理:昏迷的病人应注意口腔清洁,每日以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做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防止肺部感染。并注意保护角膜及防止褥疮的发生。

  二、对症治疗

  (1)高热的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适当用小量药物降温,体温控制在38℃左右。

  ①物理降物:可用头部冷敷、冰袋、30%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冷水浴,或在头、脑血管、腋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处冷敷,冷水、冰水灌肠,以求迅速降温。

  ②药物降温: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25耶g每4h一次;安乃近滴鼻或安痛定肌肉注射;柴胡注射液0.1ml合谷或曲池穴注射;或大青叶、板蓝根、连翘、银花均可应用。

  ③亚冬眠疗法:对于高热伴抽搐的病人,以氯丙嗪、异丙嗪各0.5~1mg/kg·次肌注,每4~6小时一次,控制体温在36~38℃之间。度过极期后,逐渐撤除亚冬眠,一般3~5天。因本法可抑制呼吸及咳嗽反向。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故心肺功能不全者应禁用或慎用。

  (2)惊厥的处理:应针对惊厥产生的不同原因分别处理。因高热引起者,应迅速降温;脑水肿所致者应使用脱水疗法:因呼吸道分泌阻塞、通气不畅致脑细胞缺氧者,应以吸氧、吸痰为主: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则以镇静剂治疗为主。常用止惊药物:首选地西泮(安定),成人10~20mg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儿童0.1~0.3mg/kg,每次最大量为10mg。亦可用水合氯醛灌肠,成人1.5~29g/次,儿童40~60mg/kg。次,每次不超过1g。若效果不好,可改用异戊巴比妥(阿米妥钠),成人0.25~0.5g,小儿5~10mg/kg。次,以25%葡萄糖溶液2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可再给予苯巴比妥(鲁米那钠)0.1g肌注,6~8h/次。密切观察病情,注意呼吸情况,及时减量。

  (3)抢救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处理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命,应针对病因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抢救措施。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痰阻。

  ②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③应用呼吸兴奋剂及血管扩张剂:洛贝林3~5mg,儿童0.15~0.2/kg肌注/静注/静滴;可拉明:成人每次0.25~0.5g;回苏灵8mg肌注或静滴;东莨菪碱成人0.3~0.5mg/次,小儿0.02~0.3mg/kg·次:阿托品首次0.5~l.0mg,以后0.5mg静注,15~30minl次。

  ④对脑水肿、脑疝所致呼吸衰竭,立即给予脱水治疗。如20%甘露醇1~2g/kg·次,于30min内注入,4~6h/次;必要时加入地塞米松10~20mg静滴,一般不超过3~5天。

  ⑤应用人工呼吸器:由呼吸囊、呼吸活瓣、面罩和衔接管等部分组成。

  ⑥脑代谢活化剂如细胞色素C、辅酶A、ATP等,可促进脑细胞的恢复。

  抗病毒治疗

  对乙脑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近来有报道干扰素、利巴韦林具有抗乙脑病毒的作用,其确切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使用单克隆抗体治疗乙脑为本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国内认为皮质激素类有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颅内压及退热等作用;但它可抑制细胞免疫,降低机体防御能力,增加继发感染机会。因此主张早期短程用于重症患者,达到抗炎、退热、减少脑水肿、保护脑血管屏障的作用。一般用地塞米松10~20 mg/d(3岁以内儿童为成人量的1/4、4~7岁1/3、8~12岁1/2),分次静脉滴注或肌注。至体温下降达38℃以下即减量停药,疗程以不超过5 d为宜。

  恢复期的治疗

  恢复期需要加强营养,精心护理,防止褥疮。避免继发感染。根据患者症状做智力、语言、吞咽、肢体功能的锻炼。震颤、多汗、肢体强直可用苯海索2~4 mg/次(小儿1~3 mg),2~3次/d口服,或其他镇静剂;发生癫痫者治疗与原发性癫痫相同;如有并发症应积极治疗。

3流行性乙型脑炎食疗方

  1,香蕉根蜜糖汁:

  [原料]鲜香蕉根1 000 g,蜜糖适量。

  [制法]将新鲜香蕉根去皮,清洗干净,捣烂后绞成汁,加入适量清水烧开后,加入蜜糖适量,即可。

  [功效]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的功效。用于乙脑初起。

  [服法]500~l 000 mL/d,温服。

  2,二叶豆豉翠农汤:

  [原料]大青叶、鲜荷叶、淡豆豉各9 g,西瓜翠衣15 g,白糖、清水适量。

  [制作]将前4味药清洗干净,一起放入沙锅煎汁,调入白糖即可。

  [功效]辛凉透表解毒。用于乙脑轻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精神不佳、微有呕吐、口渴不甚、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

  [服法]1剂/d,连服4~5日。

  3,化斑粥:

  [原料]生石膏30~60 g,玄参10 g,犀角3~5 g(或水牛角6~10 g),鲜荷叶半张,绿豆30 g,白粳米100 g,清水适量。

  [制法]将玄参、荷叶洗净,与石膏加水煎取汁。再与粳米、绿豆煮粥,调入犀角末。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用于乙脑,症见温病热在营血,高热口渴,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者。

  [服法]温服。2~3次/d。

  4,双根西瓜盅:

  [原料]西瓜1个(约250 g),鲜茅根60 g,鲜芦根100 g,鲜荸荠、山楂糕条、糖莲子、鲜荔枝各50 g,金山雪梨30 g,白糖300 g,罐头银耳、清水适量。

  [制法]将西瓜洗净皮,横切其1/6作盖,并将西瓜切开之盅口上下削成锯齿形,挖出瓜瓤待用;瓜瓤、山楂条、荸荠分别切成小粒,莲子对剖开,雪梨切片,荔枝去核切成小块;鲜茅根、芦根洗净,水煎取汁300 mL,加白糖溶化后入莲子、瓜瓤、荸荠、雪梨煮沸。再入山楂丁,起锅,与银耳一并倾入西瓜盅内,加盖入冰箱放置1~2小时。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用于温病初在营血,高热口渴,躁扰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等症。也可用于乙脑早期。

  [服法]随量服食。

  5,水牛角地龙汤:

  [原料]水牛角50~100 g(或犀牛角3~6 g),地龙9 g,清水适量。

  [制法]水牛角切片,放沙锅内水煎2小时,再人地龙煎服。

  [功效]清营凉血,熄飙止痉。用于乙脑,热入营分高热,午后或晚上较甚,头痛剧烈,抽搐昏迷,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服法]1剂/d。分2次服用。

4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预防

  预防方法

  乙脑的预防主要采取两个方面的措施,即灭蚊防蚊和预防接种。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预防药物

  蚊虫控制措施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控制乙脑流行最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主要是鼠脑纯化灭活疫苗和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鼠脑纯化灭活疫苗是从感染鼠脑培养制备的,由日本研制生产并得到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疫苗。地鼠肾细胞灭活疫苗为我国生产,病毒经原代地鼠肾细胞培养制备的疫苗,1998年开始生产使用,随后在全国大面积使用。近年来,Vero细胞纯化灭活疫苗已在研究生产,这是新一代的乙脑灭活疫苗,有较好发展前景。

  减毒活疫苗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乙脑SA14-14-2株,为目前唯一获得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乙脑活疫苗,自1989年获得新药证书以来,该疫苗产量不断增多并在全国广泛使用达3亿多人份。该疫苗具有接种针次少,副反应小,免疫原性高、免疫效果好等优点而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出口到韩国、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家。

  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流行前1个月开始,首次皮下注射,(6~12个月每次0.25ml,1~6岁每次0.5ml,7~15岁每次1ml,16岁以上每次2ml)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每年加强注射一次。预防接种后2~3周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能维持4~6个月。

5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1.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 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感,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2)极期: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明显。

  ①高热:体温持续升高达40℃以上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高热持续7~10天,轻者短至3~5天,重者可3~4周以上,一般发热越高,热程越长,临床症状越重。

  ②意识障碍:患者全身症状加重,且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患者意识障碍加重,由嗜睡转入昏迷,发生率50%~94%,昏迷愈早,愈深,愈长,病情愈重,持续时间大多1周左右,重症者可达1个月以上。

  ③惊厥: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重者惊厥反复发作,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昏迷程度加深,也可出现锥体束症状及四肢不自主运动。

  ④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第2周后就少出现新的神经症状,常有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宾斯基征等可呈阳性,常出现脑膜刺激征,由于病毒毒素侵袭脑血管内皮,脉络丛上皮细胞,蛛网膜和神经束膜的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和变性,乃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如颈强,凯尔尼格征与布鲁津斯基征阳性,重症者有角弓反张,婴幼儿多无脑膜刺激征,但常有前囟隆起,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肠麻痹(大小便失禁或尿潴留)与自主神经受累有关,昏迷时,除浅反射消失外,尚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偏瘫较单瘫多见,或全瘫,伴肌张力增高,膝,跟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⑤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发生率25%~63%,轻度颅内压增高的表现为面色苍白,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惊厥,血压升高,脉搏先加速后减慢,早期神志清楚但表情淡漠,并迅速转入嗜睡,恍惚,烦躁或谵妄,呼吸轻度加深加快,重度脑水肿的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复或持续惊厥,肌张力增高,脉搏转慢,体温升高,意识障碍迅速加深,呈浅昏迷或深昏迷,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可下沉,出现各种异常呼吸,可进展至中枢性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包括小脑幕裂孔疝(又称颞叶钩回疝)及枕骨大孔疝(又称小脑扁桃体疝),前者表现为意识障碍,逐渐发展至深昏迷,病侧瞳孔散大,上眼睑下垂,对侧肢体瘫痪和锥体束征阳性;枕骨大孔疝表现为极度躁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或对光反射消失,脉搏缓慢,呼吸微弱或不规则,但患者常突然发生呼吸停止。

  ⑥呼吸衰竭:发生在极重型病例,发生率15%~40%,极重型乙脑因脑实质炎症,缺氧,脑水肿,脑疝,低血钠脑病等引起中枢性呼吸衰竭,其中以脑实质病变为主要原因,延脑呼吸中枢发生病变时,可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中枢性换气过度,呼吸暂停,潮氏呼吸及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当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呼吸停止后,再出现自主呼吸的可能性极小,此外,又可因并发肺炎或在脊髓受侵犯后,引起呼吸肌瘫痪而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尤为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⑦循环衰竭:少数乙脑患者可发生循环衰竭,表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肢端冰凉并伴有呕吐咖啡色液体,其产生原因多为内脏淤血,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胃肠道渗血,出血;乙脑极期因代谢紊乱,毒素吸收产生血管麻痹;心肌病变产生心功能不全;延脑血管舒缩中枢的损害等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常可危及生命,应予重视。

  大多数患者经3~10天极期病程后,体温开始下降,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此时患者体温可在2~5天逐渐下降及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好转,昏迷患者经过短期的精神呆滞或淡漠而渐转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复较慢,需达1~3个月以上,重症患者因脑组织病变重,恢复期症状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多汗,失眠,神志呆滞,反应迟钝,精神及行为异常,失语或者特别多话,吞咽困难,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出现,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大多在半年后能恢复。

  (4)后遗症期:后遗症与乙脑病变轻重有密切关系,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如予积极治疗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可并发肺炎,褥疮,尿道感染,癫痫样发作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2.婴儿乙脑临床特点 发病时可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且惊厥发生率高,无脑膜刺激症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脑脊液检查正常者较多,并发症少。

  3.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4.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在38~39℃左右,头痛及呕吐不严重,可有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多数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轻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者临床上常易漏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数次短暂惊厥,伴轻度脑水肿症状,病程约7~14天,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5.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2)上脑干部位:病变在中脑水平,同时有第3对至第8对脑神经中的部分神经受影响,患者处于深昏迷,肌张力增高,眼球活动迟钝,瞳孔略大,对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异常,呈中枢性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颈皮肤刺激试验可见瞳孔有反应性扩大现象,但反应迟钝,若中枢双侧受损,致锥体束下行通路受损,可引起四肢瘫痪,称去大脑强直,若单侧中脑受损,则呈对侧偏瘫。

  (3)下脑干部位:病变相当于脑桥与延脑水平,伴Ⅸ~Ⅻ脑神经受影响,有深昏迷,压眼眶无反应,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应消失,颈皮肤刺激试验无反应,瞳孔不扩大,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