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内分泌科 >糖尿病

什么是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指的是就餐后收缩压显著下降,即进餐2小时内收缩压下降》20mmHg(现在也有研究认为餐后收缩压下降30mmHg才能定为餐后低血压);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而餐后收缩压<90mmHg。若进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而出现头晕、晕厥等,也属于餐后低血压范畴。

目录 餐后低血压老人餐后宜平卧 什么是餐后低血压 餐后低血压的危害 餐后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 进食后低血压的预防

1餐后低血压老人餐后宜平卧

  进食后低血压是一种临床上见于老年人的血压内环境稳定方面的异常。对临床情况稳定、未服药的老年住院和非住院病人的研究显示,早餐和午餐后血压显著降低,此种血压降低在较年轻人或未进餐的老年人中不出现。住院和非住院老年人进餐后75分钟内中发生餐后血压降低20mmHg(2.7kPa)者达1/3。如在餐前服过降血压药物,餐后血压减低可能甚至更显著。

  在老年高血压病人和有进食后晕厥或自律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者中进食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最高。进食后低血压可能是老年人晕厥和跌倒的常见原因。一组住院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它占晕厥发作的8%。

  进食后低血压的机制被认为与消化时内脏血积聚的压力反射代偿受到损害有关。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病人伴进食后低血压者进餐后有前臂血管收缩功能减弱、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控制心率的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因此,自律神经系统控制心率和血管阻力的变异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老年病人有进食后头昏、摔倒、晕厥、其他脑或心脏缺血症状者,进餐前后宜测量其血压,以检出进食后低血压。

  尚无临床验证以评价进食后低血压的治疗措施,故处理本病只基于一般常识。有症状的病人不宜于餐前服降血压药,餐后宜平卧。减低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用少食多餐法进食可能也有帮助。最近的资料提示在某些病人中进餐后步行可有助于恢复正常循环,但这种疗法只宜在严密监测之下施行。

2什么是餐后低血压

  1.定义

  餐后2h内每15min测量血压,与餐前相比收缩压下降>20mmHg,或餐前收缩压≥100mmHg,餐后<90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轻但出现心脑缺血症状(如心绞痛、乏力、晕厥、意识障碍等)。

  2.病因

  主要与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老年患者压力反射减退、饮食或药物影响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餐后低血压与跌倒、晕厥、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及总病死率相关。

  3.防治

  (1)调整饮食习惯:如少食多餐,适当增加餐前钠盐和水分的摄入,避免一次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避免进食时饮酒,避免餐前使用降压药物。

  (2)餐后适当平卧,或应用腹带增加腹内压。

  (3)治疗基础疾病。

  (4)药物治疗:抑制葡萄糖吸收,减少内脏血流量,提高外周血管张力。

3餐后低血压的危害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的定义为进餐后2 h内收缩压下降≥20 mm Hg(1 mmHg一0.133 kPa)或餐前收缩压≥ 100mm Hg,而餐后收缩压<9o mm Hg;若进餐后收缩压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超过脑血流自身调节能力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晕厥等,也可诊断为PPH_lJ。PPH 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近年来与其相关的文献报道逐渐增多,了解老年人PPH 发生情况对维持平稳降压、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及防止跌倒有好处。对于高龄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伴随疾病及危险因素较复杂,更应注重防治PPH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PPH作为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潜在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可因短时间内血压的迅速下降而导致严重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PPH 主要表现为餐后收缩压下降,是心血管事件、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近年来,PPH成为研究热点,已有很多研究证实,老年人PPH 检出率高于普通患者,且容易引起心脑缺血症状等不良后果。PPH 患者可表现为嗜睡、恶心、视物模糊、言语不清、头晕、头痛、乏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黑嚎、跌倒、晕厥及心绞痛等心脑缺血症状,但临床上多数患者亦可无临床表现,容易被忽视而导致不良后果。目前,PPH 的发生机制尚不是十分清楚,有研究认为,进餐引起血压下降除与血压变化的昼夜节律有关外,有可能是

  神经、体液失代偿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一般认为,PPH 的发生与压力感受器反射灵敏度下降、餐后交感神经活性反应下降及餐后体液改变等因素有关。九制黄精饮不仅对贫血有疗效,对低血压也能起到良好的疗效。

  九制黄精饮中的黄精能抗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故能保护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肉桂有增加血管张力、显著提高动脉血压的作用。蚕蛹蛋白营养神经,提高内分泌器管机能。地黄、百合,黑豆等滋阴生津、具有潴钠保水、扩充血容量及类固醇样作用。

  全方的组成符合中医的气血津液学说,又符合现代生理学调节血压的机制,起到了补气健脾、滋阴生津、养血濡脉、强心增容收缩血管、提升血压的作用。试食试验证明,九制黄精对升高收缩压与舒张压及缓解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效果,其造血作用温和,服用简单,安全性高

4餐后低血糖的原因有哪些

  一、先天性糖代谢酶缺乏

  1、半乳糖血症。缺乏半乳糖-1-磷酸嘧啶苷转换酶乳儿。

  2、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性低血糖。患者先天缺乏果糖-1-磷酸醛缩酶,摄入果糖后出现低血糖症,不进食果糖同无症状。

  低血糖

  二、肠道性低血糖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术后。

  三、特发性(功能性)餐后低血糖多见于女性,主要见于一些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或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并常伴有胃肠道运动及分泌功能亢进的表现,是低血糖的常见类型。一般早上空腹时不发作,常在早餐后1。5-3小时发作,而午餐及晚餐后则较少出现。每次发作时间约15-20分钟,可自行缓解。患者能耐受72小时禁食,这与胰岛B细胞瘤有明显不同。

  四、早期糖尿病由于胰岛细胞反应迟缓所致的反应性低血糖。

  低血糖的危害:

  低血糖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低于3.0毫摩尔/升 (55毫克/分升血浆真糖法),临床上产生以交感神经过度兴 奋及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主要 是由胰岛素使用过量或口服降血糖药物使用不当所引起;而 非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常见于原因不明的功能性低血糖、胰 岛素瘤、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症、药物或肝源性低血糖症等。

  严重的低血糖和低血糖昏迷,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很大 的,如不及时进行抢救治疗。昏迷超过6小时可造成不能恢 复的脑组织损坏,甚至死亡,即使抢救过来,也会变成傻子。低血糖发生后,如果及早给于葡萄糖等治疗,可以迅速缓解;如果无人发觉或治疗不当,可引起死亡。

  低血糖时体内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等分泌显着升高。因而每次低血糖后,血糖升高,尿糖增多,可导致糖尿病病情加重。因此,对低血糖症进行早期识别、处理及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5进食后低血压的预防

  进食后低血压是一种临床上见于老年人的血压内环境稳定方面的异常。对临床情况稳定、未服药的老年住院和非住院病人的研究显示,早餐和午餐后血压显著降低,此种血压降低在较年轻人或未进餐的老年人中不出现。住院和非住院老年人进餐后75分钟内中发生餐后血压降低20mmHg(2.7kPa)者达1/3。如在餐前服过降血压药物,餐后血压减低可能甚至更显著。在老年高血压病人和有进食后晕厥或自律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者中进食后低血压的发病率最高。进食后低血压可能是老年人晕厥和跌倒的常见原因。一组住院老年人的研究显示它占晕厥发作的8%。

  进食后低血压的机制被认为与消化时内脏血积聚的压力反射代偿受到损害有关。自律神经功能失调病人伴进食后低血压者进餐后有前臂血管收缩功能减弱、体循环血管阻力降低和控制心率的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因此,自律神经系统控制心率和血管阻力的变异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老年病人有进食后头昏、摔倒、晕厥、其他脑或心脏缺血症状者,进餐前后宜测量其血压,以检出进食后低血压。

  尚无临床验证以评价进食后低血压的治疗措施,故处理本病只基于一般常识。有症状的病人不宜于餐前服降血压药,餐后宜平卧。减低降压药物的剂量和用少食多餐法进食可能也有帮助。最近的资料提示在某些病人中进餐后步行可有助于恢复正常循环,但这种疗法只宜在严密监测之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