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儿科 >小儿内科 >新生儿内科

新生儿的七种非疾病现象

伴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可爱的宝宝终于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每一位妈妈来说,这都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怀孕时所有的不适,生产时所有的疼痛,早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要宝宝健康,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但是宝宝生病会有什么表现?妈妈们要留心。

目录 新生儿几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新生儿的七种非疾病现象 新生儿特有现象大揭秘 宝宝生病前有六大征兆 照顾病宝宝的7大常见误区

1新生儿几种常见的生理现象

  {C}1、{C}宝宝怎么“缩水”了?

  悠悠是个大胖小子,出生体重7斤半,乐坏了悠爸和悠妈。可是生后第6天,一称体重,怎么只有7斤2两了?难道是秤坏了,还是悠悠生病了?可是悠悠看上去精神好得很,一点都不像生病的样子。其实,这是典型的“生理性体重下降”,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掉水膘”,主要是由于宝宝生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摄入量少、胎脂脱落及胎便排出等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生后一周左右宝宝体重会降至最低,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但是,生理性体重下降也是有范围的,足月儿体重减轻一般不超过出生体重的10%,早产儿可能会降得多些,可达15%左右。如果体重减轻过多或者迟迟不得恢复,就要请医生另外查找原因了。

  {C}2、{C}女宝宝也有“生理期”?

  思思是个小美眉,生后才5天,被惊慌失措的爸妈抱到儿科急诊时睡得正香呢——爸爸妈妈在换尿布时竟然发现思思的外阴有血迹,都染到尿布上了!难道宝宝也有“生理期”?其实,这就是“假月经”。部分女婴在生后5~7天左右,阴道会流出少量血液,持续1~3天左右自止,这是由于母亲的雌激素在孕期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所致,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惊慌,也不需要治疗,但应注意局部的清洁卫生。

  {C}3、{C}宝宝的乳腺“性早熟”?

  末末生后才4天,妈妈就给当医生的表姐打来了电话:“我发现末末的乳房有点大,怎么回事啊?难道这么早就发育了?关键是,末末可是个男孩子啊!”表姐忍不住笑了出来,告诉末末妈妈:“这是新生儿乳腺肿大,不分男婴女婴都可以发生!”同假月经一样,新生儿乳腺肿大也是由于母亲雌激素对胎儿影响所致,多在出生后3~5天出现,如蚕豆或鸽蛋大小,生后2~3周自然消退,不必特殊处理。要注意的是切勿强行挤压,否则可能继发感染。

  4、“马牙”和“螳螂嘴”要不要去除?

  有的新生儿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可以看到黄白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一些老人认为,长了“马牙”不吉利,必须用针挑破,这是非常不对的!“马牙”只是上皮细胞堆积或者黏液腺分泌物积留造成的,生后数周或数月就会消失,对宝宝没有任何影响,用针挑破反而会引起感染,所以千万不能这么做。

2新生儿的七种非疾病现象

  一、睡梦中出现呼吸快慢不均、屏气等现象

  新生儿胸腔小,气体交换量少,主要靠呼吸次数的增加维持气体交换。正常的呼吸频率是40~50次/分,由于小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有时会不规则,特别是在睡梦中,会出现呼吸快慢不均、屏气等现象。

  二、打嗝、溢乳

  新生儿胃呈横位,靠近食道的贲门括约肌不发达,而靠近十二指肠的幽门括约肌发达。尤其是吸吮急、奶水较冲或喂奶后未排气(方法:竖抱小儿,轻拍背部约5~10分钟,待打嗝后再放下,右侧卧。)的情况下易打嗝、溢乳。另外小儿剧烈哭闹时也会出现打嗝、溢乳现象。

  三、鼻塞、打喷嚏

  因为婴儿鼻粘膜发达,毛细血管扩张且鼻道狭窄。当他吃奶或有正常分泌物时都会因弊气而鼻塞的。父母要为小婴儿清理鼻道。如果婴儿洗澡、换屎布等情况下受了凉,也会打喷嚏。是身体的自我保护现象,不一定是感冒。

  四、手心、脚心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

  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婴儿会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们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及空气流通,要给婴儿补充足够的水分。

  五、初生婴儿的头发质量

  与妈妈孕期营养有极大关系,稍大与家族遗传有密切关系。此外枕头硬、缺铁性贫血等其它营养不良性疾病也可导致枕秃。并非缺钙特有体征。

  缺钙症状包括易出汗、发质稀疏、枕秃、夜间易惊、睡眠时间短、烦燥、饮食不好等综合现象。

  六、乳腺肿胀

  不论男婴、女婴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 肿胀的乳房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女婴若乳腺发炎形成瘢痕,长大后还会影响泌乳。

  七、女婴阴道流血

  极少数女婴出生一周左右,阴道中会流出少量血样粘液,或白色粘液,可持续两周时间。 这是因为在胎儿期受母体雌激素的刺激,子宫内膜有一定的发育。出生后雌激素的刺激停止了,就形成了类似月经样的出血。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必担心,无需治疗,只要保持女婴外阴部的清洁就行了。

3新生儿特有现象大揭秘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的一种表现,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出现。这时候新生儿的皮肤呈现金黄色,之后逐渐减轻,2周后就会消失。患生理性黄疸时,新生儿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不适,吃睡也都正常,可以不药而愈,对新生儿健康没有危害,所以不需担心。你只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黄疸的出现、消退时间即可。

  如果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就出现黄疸,而且出现后程度迅速加重,颜色很深,不是金黄色,而是暗铜色,则是病理性黄疸,需请医生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治疗。

  生理性黄疸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母乳性黄疸,这跟母乳喂养有关。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吃母乳会延缓黄疸的消退过程或者在黄疸消退过程中再次加重。母乳性黄疸对新生儿也没有危害,只需要停喂几天母乳就可以减轻或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不需要完全断母乳,只要停喂几天,等黄疸消退了就可以再次喂母乳了,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有黄疸而放弃母乳喂养。在停母乳期间,可以将母乳挤出来,以免回奶。

  2.总是攥着小拳头

  很多新妈妈可能会感到奇怪,宝宝的拳头为什么总是紧握着的?这是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屈肌的力量要强于伸肌。大约在宝宝三四个月左右,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屈肌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伸肌的力量逐渐增强,二者会逐渐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到那时,宝宝的小手也会呈现松弛自如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刚出生后不久,当你用手扒宝宝的手指时也能扒开,而且宝宝各个手指头的关节活动自如,如果你用力扒也扒不开,或者宝宝手指关节不能活动就要引起注意。另外,如果4个月以后宝宝的小手依然时时刻刻都紧攥着,就需要去医院看医生。

  3.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2~4天,体重有可能不增反降。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排出胎便,损失水分,而此时妈妈奶水较少,新生儿吃得不多,摄入相对较少造成的差距而导致的,这是正常现象。在宝宝出生后大约第7天,新生儿吃奶量增加,体重就会开始增加,约到第10天的时候,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接着就会迅猛增加。

4宝宝生病前有六大征兆

  前兆1:食欲下降

  健康宝宝吃嘛嘛香,按时进食,食量也较稳定。但是如果你发现宝宝食欲减少或者拒食的话,可能是宝宝患病的前兆哦!如果婴儿平时吃奶、吃饭很好,现在突然拒奶或无力吸吮,或不肯进食或进食减少,则可能存在感染的情况。

  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锌、维生素A或D中毒也可能引起食欲低下;患流行性腮腺炎的宝宝,在腮腺肿大前的1-2天,会发生发烧、头痛、呕吐、食欲不佳等全身不适的症状,继而出现一边或两边耳下的疼痛,也就是腮腺肿大起来;宝宝发烧时,食欲也会随之下降。

  要提醒家长的是,生病不一定就是食欲下降,有些疾病还会使宝宝食欲增加。最典型的就是儿童糖尿病,多饮多食,吃不饱,即使吃得多,体重也还是不升反降。这也是妈妈需要提高警惕的呢!

  前兆2:睡太多或者睡不好

  正常的婴儿一般入睡较快,睡得安稳,睡姿自然,呼吸均匀,表情自如。如果宝宝有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稳等异常现象出现,则预示着疾病悄然发生。

  各种疼痛,如牙痛、头痛和神经痛等都会使宝宝夜间睡眠不好,瘙痒、肠胃系统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会使宝宝从夜间睡眠中惊醒。

  若宝宝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后颜面发红、呼吸急促,这种状况可能是宝宝发烧了;若入睡前爱用手搔抓肛门,可能是患了蛲虫病;若宝宝常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时容易激怒,则可能患了佝偻病;睡觉前后不断咀嚼、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

  前兆3:情绪波动大

  如果家长细细观察,宝宝情绪的变化也能预示宝宝是否生病了。健康的宝宝,通常都是气色好,眼睛有神,不哭不吵不闹腾,很容易满足。但生病的宝宝则会表现出不同平常的异样,如果宝宝有以下表现,爸妈就要多当心了!

  宝宝发热的时候,常常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等情况常常是惊厥的预兆;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除明显征兆外,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

  宝宝情绪不稳定,总是大吵大闹难以安抚,确实很让爸妈头疼。但爸妈这个时候应该给予宝宝更多的宽容和理解,毕竟疾病和情绪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宝宝的不良情绪有可能会加重原来的病情哦。

  前兆4:面色苍白

  健康的宝宝白白胖胖,脸色红润,很让人欢喜。而如果宝宝脸色苍白则可能是患病的前兆。比如宝宝患上肺炎时,脸色就会是苍白的,同时还伴有发热现象;有心脏病的宝宝的脸色也通常是白色的;宝宝如果身体很虚、多汗的话,脸色也会很差,缺少光泽;贫血或者失血的宝宝除了脸色苍白之外,还常常伴有嘴唇、牙龈的灰白,需要引起爸妈的注意。另外,脸色萎黄、哭闹不休的宝宝,有可能是败血症的前兆。

  要提醒妈妈的是,刚刚睡醒的宝宝,通常面色不是太好,神情也是迷迷糊糊的,但这只是宝宝未睡醒的表现,妈妈要学会区分,不必担心太多。

  前兆5:呼吸不畅

  健康的宝宝呼吸通常都是非常均匀、有节奏,不紧不慢的。婴幼儿呼吸系统处于发育阶段,患病时易引起呼吸异常。

  若宝宝呼吸变粗、频率增加或时快时慢,面部发红则可能是发热;张口呼吸或常做深呼吸动作是鼻子不通气的表现;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50次,鼻翼扇动,口唇周围青紫,呼吸时肋间肌肉下陷或胸骨上凹陷,很可能是患了肺炎、呼吸窘迫症、先天性横隔膜疝气等病,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

  而患有过敏性哮喘的宝宝常会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同时伴有喘息声,宝宝会显得非常难受,有窒息的表现。

  前兆6:大便异常

  宝宝的大便情况是了解宝宝是否生病的一项重要指标。便秘和腹泻都预示着宝宝身体不适。95%的便秘属于功能性原因,这并非身体本身异常,通常给宝宝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纤维食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

  病理性腹泻可从大便的性质来分析腹泻原因。比如,宝宝排出鲜红色的血便,那出血位置多半位于下消化道,有可能是大便过于干硬,便秘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直肠息肉,就是肠管内长出一个或几个肉疙瘩,大便擦伤其表面,就出现了少量或较多量的鲜血;如宝宝摄入的蛋白质较多时,就会导致大便奇臭无比;发生肠炎时,大便会呈水样或蛋花汤样;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蛋黄色稀水样。

  腹泻宝宝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肠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养的孩子要少吃油腻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泻。同时,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宝宝臀部,并用毛巾擦干,涂些爽身粉。

5照顾病宝宝的7大常见误区

  错误观念一:有沉重鼻音就是感冒了?

  在幼儿期,特别在一岁以下,常会听到鼻子有呼噜声,像是分泌物在其中随呼吸穿梭,其实那是鼻屎,当然也是痰的一种表现(呼吸道分泌物)。而大多妈妈们会担心是不是宝宝感冒了,其实多半是多虑的。因为造成以上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只是累积了过多慢慢干黏住的鼻腔分泌物,尤其是没有发烧、活动力等变化时,更不必担心,只要养成好习惯,每天固定清洁好鼻内分泌物,便不会有以上情况发生了。

  至于什么情况才是有真正的鼻炎呢?答案是当医师发现有鼻腔内发炎,即发红、肿胀,引起鼻粘膜分泌物增多时,才能下此诊断。

  错误观念二:感冒就用抗生素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生素来使用。实际上抗生素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处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错误观念三:有痰声就要拍背排痰?

  所谓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咙、气管及支气管,还有肺脏,产生痰的位置可以在上述任何一处,多半是由于感染引起,例如病毒感染。当听到幼儿呼吸声感觉有痰时,应先自行判断或请医师协助了解痰的位置,痰位置可在上──即喉咙以上,或在下──即气管或肺部,若为前者,便不必要给予拍痰,反而需要认真清除鼻腔或喉咙分泌物才是;当然,若确实有气管内痰声,则需要给予规则拍痰。

  错误观念四: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感冒

  孩子经常感冒,让父母很着急,听人说这是抵抗力低的缘故,打点“丙种球蛋白”就能起预防感冒作用,但注射了一段时间,却没见什么效果。

  “丙种球蛋白”是来源于血浆提炼的生物制剂,以目前的技术还是存在被污染的危险,不是100%的安全。再则,它只对特异性免疫功能不足的其中一种球蛋白缺乏起作用,可见其提高免疫功能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更不能完全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专家提醒

  宝宝爱感冒,应找出原因是关键:营养不良引起抵抗力下降,如维生素A的缺乏;有的老人怕孩子冷,总把宝宝捂得严严实实,使孩子的耐受力很低,“弱不禁风”;多次反复使用抗生素也会使抵抗力下降;若不是以上原因,则应考虑疾病因素,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患儿也是爱频繁地感冒,这就需要先将疾病治好。

  错误观念五:有咳嗽就要吃止咳药?

  对人体而言,咳嗽是一种生理性反射,当呼吸道吸入异物,或浸润发炎,便将此讯息上传至大脑中延髓的咳嗽中枢,就引起激烈的反射运动,目的在于将气管内异物排除,因此咳嗽时会以猛烈速度,自喉咙深处把空气排出,同时一并将异物喷出。

  从上述观点来看,咳嗽是个自我保护机制,对人体是有益的。除了先判别有痰的咳或无痰的咳之间的差别外(前者应增加水份摄取,以及考虑是否使用化痰药物),另外也要考虑干咳是否引起生活上不适,如不能入睡、吃了便咳或呕吐,才需考虑用适当止咳药物。此类药物有麻醉性与非麻醉性两类,因此必须向医师仔细咨询后,才能放心用药。

  错误观念六:孩子3岁以后可以吃大人的药了

  现在大多数父母都知道婴儿要使用专用的药物。而等孩子大一些以后,有的父母就以为对大人安全的药物,小孩子也是可以用的,只要减少一点剂量就行了。殊不知由于孩子的生理与大人不同,对成人安全的药物对儿童未必安全,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如四环素类的药物由于其强毒副作用目前被儿科淘汰;庆大霉素会致神经性听力损伤,6岁以下儿童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存在引起关节病变和妨碍软骨发育,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故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皆不宜用。

  又如感冒通,大人吃了没事,孩子服用后可能会出现血尿,后果严重。专家提醒:用药前一定要看清楚说明书,孩子用什么药、剂量多少应由儿科医师来决定,而不应父母自己想当然,以免出错。

  错误观念七:吃化痰药需吃到没痰为止?

  人体在对抗病毒或细菌入侵呼吸道时,会因发炎反应产生分泌物,加上剥落的上皮以及死亡的病原体等,造成痰液。当感染数日后,体内免疫系统会由各种免疫细胞负责清除痰液的工作。

  因此,有痰时以多摄取液体、将痰软化为首要之务;至于化痰药,则只在当医师觉得痰黏稠度高且多时,才需在急性期的前几天内使用,并非一直用到无痰为止。妈妈们应相信,宝宝体内本应该就有一位“清道夫”在执行勤务,只要将环境因素(包括水份摄取、温湿度等)做适当调整便可以,身体会自然痊愈的。

  以上常见错误观念,可说在门诊中天天可见,在此呼吁所有爱护宝宝的父母们,千万不要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甚至将黑白颠倒,如此反而会使宝宝的病症难以舒缓。应当在对宝宝做出处置之前,先思索一遍合理的作为,看看育儿百科,或者和您的儿科医师电话咨询,便可以为宝宝在有呼吸道疾患时,做最好又正确的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