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疗是肿瘤治疗中不可忽视的一类治疗方式,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几乎超过70%的肿瘤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不同的肿瘤对放疗的敏感性不同,因此达到的治疗效果各异。哪些肿瘤首选放疗呢?接下来,一起看。
目录
1肿瘤治疗方法简介
肿瘤(tumour)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neogrowth),因为这种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块状突起,也称赘生物(neoplasm)。
分类
根据新生物的细胞特性及对机体的危害性程度,又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大类,而癌症即为恶性肿瘤的总称。要提请注意的是,癌症与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癌指的是上皮性的恶性肿瘤,如由大肠黏膜上皮形成的恶性肿瘤称为大肠黏膜上皮癌,简称大肠癌。由皮肤上皮形成的称皮肤上皮癌,简称皮肤癌等等。所以,若医生说某某人患的是癌症,即表明患者长的是恶性肿瘤;若说某某人患的是胃癌,意思是患者的胃黏膜上皮形成的癌症,若说患者得的是胃肉瘤,则表明这种恶性肿瘤不是由黏膜上皮细胞所形成的,可能由平滑肌细胞恶变引起,或是属于胃的恶性淋巴瘤等。但也可笼统地说他罹患了癌症。
白血病是一种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所以俗称血癌。它是由骨髓中某型未成熟的白细胞弥漫性恶性生长,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并进入血液中形成的。因在患者的血液中出现大量的这种肿瘤性白细胞,以致血液呈现乳糜样颜色的特征,因此人们便称它为白血病,其实此病名未能反映出它的癌细胞的生物学分类特征。在极大多数病例中,血液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但有时也可正常甚至减少。按白血病细胞的类型,可分为粒细胞型、淋巴细胞型、单核细胞型等3种。另外,一如上述,医生是根据肿瘤的病理学形态、生长方式以及对病人的危害程度,将肿瘤分为恶性和良性两大类的。
在医学上,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相对应的,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有少数恶性肿瘤不按上述原则命名,如肾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与分化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因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长,他的生长不受正常机体生理调节,而是破坏正常组织与器官,这一点在恶性肿瘤尤其明显。与良性肿瘤相比,恶性肿瘤生长速度快,呈浸润性生长,易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并常有远处转移,造成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最终造成患者死亡。
2哪些肿瘤的治疗首选放射疗法
首选放疗的肿瘤有哪些:
一般来说对放疗比较敏感的肿瘤都应该首选放射治疗,常见的肿瘤有:鼻咽癌、喉癌、扁桃体癌、舌癌、恶性淋巴瘤、阴茎癌、宫颈癌、皮肤癌以及上段食管癌。
次选放疗配合手术的癌症有哪些:
一般这类肿瘤比较多,比较常见的如:颅内肿瘤、上颌窦癌、肺癌、下端食管癌、胸腺癌、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等等,这类肿瘤首选手术切除,为了避免术后癌细胞扩散要进行预防性照射因此是肿瘤的次选治疗方法。
姑息性放疗不可忽视:
对于中晚期癌症来说姑息治疗不可少,提高姑息治疗放疗就起了很大作用。放疗主要对以下姑息性治疗效果比较理想。
疼痛:一般疼痛是晚期癌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一般是由于癌细胞转移到骨组织出现溶骨性破坏出现的疼痛,这类情况要及早进行放射疗法,一般都可以缓解疼痛。
截瘫:癌细胞转移到脊柱很容易发生截瘫,对于已经出现脊柱转移的患者要尽快进行放疗,它对预防截瘫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已经出现截瘫的患者,也最好在2周内进行放疗,必要时进行脱水剂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3肿瘤治疗的新模式和新理念
一、肿瘤治疗技术的演变
上世纪80年代前,单一的“破坏性”治疗模式占据肿瘤治疗的主导地位。外科切除、全身化疗以及放射治疗堪称肿瘤治疗的“三大神器”。 外科切除是肿瘤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但其适应证狭窄,大部分患者一经诊断既已失去手术机会。另外,外科手术创伤相对较大,风险较高,可重复性较差。全身化疗和传统放疗是失去手术机会者的不二之选。毋庸置疑,全身化疗和放疗在抑制肿瘤发生发展、延长患者生命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欠确切的治疗效果、对人体内环境的巨大破坏、患者低下的生活质量、漫长的治疗周期以及高昂的医疗费用等弊端使其应用价值饱受质疑。临床亟需既具备外科切除等传统治疗的有效性、又能最大限度克服其弊端,确保更多肿瘤患者可在高质量生活状态下长期生存的新型治疗方式。
上世纪80-90年代,以血管栓塞化疗、局部消融、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导管支架植入等为代表的影像导引下微创介入治疗崭露头角。本世纪以来,上述治疗已快速发展为肿瘤治疗的重要一极。尽管外科切除、全身化疗及放射治疗依然独领风骚,但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微创介入治疗终将成为传统治疗的最佳替代和补充,带来肿瘤治疗理念的深刻变革。
如果说外科切除、微创介入、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是肿瘤现代治疗的中流砥柱,低毒、高效的全身药物治疗才是肿瘤彻底治愈的最终方向。时至今日,全身化疗已远远不是肿瘤全身治疗的代名词。随着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逐渐明晰,基因治疗、生物靶向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中医中药等层出不穷,尤其免疫治疗,将以其高效的治疗效应、极小的组织损伤而成为最富生命力的“绿色”全身治疗方式。
因此,以“微创”为特色的局部治疗联合“高效、低毒的”全身生物、免疫治疗必将成为肿瘤现代治疗的基础框架,对传统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二、肿瘤现代微创治疗技术
传统外科一直秉持“除恶务尽、不惜代价、不计后果”的切除宗旨,但是随着肿瘤基础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即使扩大切除范围也未能带来复发率、转移率以及生存期的显著改善,因此传统术式不断改良,切除范围逐步缩小,“微创化”已成大势所趋。
肿瘤微创治疗可分为外科医生主导的外科微创治疗和非外科医生主导的影像导引下微创介入治疗。近年来,通过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段切除肝脏、胰腺、胃肠道、肺脏等器官肿瘤逐步成为时尚。外科微创技术避免了巨大切口,视角更广,视野更为清晰,操作更为精准,内部脏器损伤几率相对减小,术后腹腔黏连等远期并发症相对较轻。然而客观来看,外科微创技术只是对传统外科手术的有限改进,其操作流程不变、并发症下降不显著、治疗的简洁性不足、性价比不高,更适合于空腔脏器肿瘤。外科微创技术看似省却了传统外科30-40公分的大切口,但遍布体表的多个孔洞或小切口并未给患者带来美学上的明显改善。尽管如此,外科微创毕竟高度体现了肿瘤外科领域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微创外科必将展现出更为辉煌的未来。
4远离癌症能吃啥不能吃啥
以西兰花为代表的芸薹属类蔬菜。在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排行榜上,西兰花名列前茅。美国《营养学》杂志也刊登了西兰花能有效预防前列腺癌(泌尿外科肿瘤科)的研究成果。西兰花的抗癌作用主要归功于其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长期食用可减少乳腺癌(乳腺外科)、直肠癌(肛肠外科肿瘤科)及胃癌(消化内科)等癌症的发病几率。
芸薹属类蔬菜还包括:卷心菜、菜花、大白菜、小白菜、油菜、甘蓝、芥菜、大头菜等。西兰花富含硫代葡萄糖苷,这种化学物质会被西兰花自身含有的一种酶分解,转化成萝卜硫素,而萝卜硫素具有杀死癌细胞的能力。在烹饪时,加热过度会对这种酶造成破坏,无法催生萝卜硫素,防癌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以白萝卜为代表的萝卜属类蔬菜。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发现,白萝卜中含有芥子油等成分,能与多种酶作用,形成具有辛辣味的抗癌成分。白萝卜越辣,这种成分越多,防癌作用越强。此外,白萝卜中含有的粗纤维能刺激胃肠蠕动,预防结肠癌(肛肠外科消化内科肿瘤科)和直肠癌(肛肠外科肿瘤科)。萝卜属类蔬菜还包括:大青萝卜、红萝卜、水萝卜、心里美等。萝卜无论是生吃还是熟吃都能起到很好的防癌作用。
以芥末为代表的调味料。芥末是芥菜的种子,据日本食物营养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芥末能抑制引发癌症的物质活动。此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发现,西兰花蘸芥末或辣根吃,能增强其防癌作用。芥末具有比较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可以放入饺子醋或寿司酱油里食用。
以香菇为代表的菌类蔬菜。美、日等国科学家发现,香菇中所含的某种酶成分,能提高机体抑制肿瘤的能力。除了香菇,整个蘑菇家族都具有抗癌能力。蘑菇中含有的多糖体是抗癌活性物质,能促进抗体形成,使机体对肿瘤产生免疫力,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菌类蔬菜不主张生吃,建议至少要过水焯一下。干菌类可选择炖煮,以便让有益成分进入汤中。
5肿瘤和癌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肿瘤防治,从认识肿瘤开始,从理清基本概念开始,否则永远拎不清,永远活在糊涂中。
对于“癌症是什么”这个问题,一般的老百姓似乎都知道那么一丁点,但又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真要认真问起来,压根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不知道癌症到底是个什么东东,不然也不会一谈癌就色变。人们对某样东西产生极度恐惧,要么是对其太了解,知道它的可怕之处,要么是根本不了解它,对其缺乏基本的认识,人们总是敬仰或害怕未知的东西,当然也可能因为缺乏了解,所以反倒不害怕,所谓“无知者无畏”。最终的结果是,本该害怕的东西不害怕,而不该害怕的东西却胡乱害怕,这都是“无知”(缺乏相关的知识)惹的祸!
“谈癌色变”正是这两方面因素导致的:一方面是因为癌症确实有让人害怕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对癌症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可问题是,人们往往只知道癌症的可怕之处,却并不知道癌症其实没有想像中的那样可怕。
那么到底什么是“癌症”呢?癌症,其实是一种民间的通俗说话,它实际上泛指所有的恶性肿瘤,英文名为cancer(癌症)。cancer这个词汇的本义是“螃蟹”,我们都知道螃蟹的模样:有很多脚爪子,而且向周围横行伸出,活动时看起来横行霸道极具侵犯性的样子,这用来意指“癌症”实在是再恰当再形象不过。
刚才提到“癌症”泛指所有“恶性肿瘤”,那“肿瘤”又是指什么呢?医生一般会向你解释说,肿瘤就是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就是新长出来的东西,多表现为包块、肿块),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人体内新长出来的非正常的东西,就像是在不良环境下长出来的异类分子。人们往往把身上长了包块肿块说成是长了肿瘤,多数情况下这种说法是对的,因为肿瘤多数表现为包块的形式,但又不完全对,因为肿瘤有时并不一定就形成可见的包块,比如白血病(也俗称血癌),而且包块也可能并不一定就是肿瘤,比如某些炎症也可能形成炎性包块,外伤也可能形成血肿或水肿包块,这些当然不能算作是肿瘤。
此外,还有一个大家接触比较多的名词就是所谓“占位性病变”,一般在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报告中会看到“XX占位性病变”字样。“占位性病变”是一个比“肿瘤”涵盖内容更广的概念,从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额外多出来的一个东西,占据了身体原本某个部位,也就是它占了别人的位置,它本不该存在,这个东西可以是肿瘤(良性肿瘤或是恶性肿瘤都有可能),事实上很多情况下最后经诊断证实确实是肿瘤,但也可能并不是肿瘤,比如炎症导致的炎性包块、脓肿,出血后形成的血肿,它们都可以算是“占位性病变”,但不能算作肿瘤。可见,“占位性病变”只是一个描述的词汇,最终到底是什么东西,必须要进一步检查才能明确,本质上它不是一个疾病的诊断,你不能说某个人得了“占位病”。
“肿瘤”,按照它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当然还有一种界于两者之间的所谓“交界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
温馨提示:
饮食营养是维持生命,保持健康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饮食对机体的机能和状态有重要的影响。
肿瘤(Tumor) 是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某一个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学界一般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肿瘤发生是由于细胞电子平衡失调所致。活性氧(自由基ROS)是一种缺乏电子的物质(不饱和电子物质),进入人体后到处争夺电子,如果夺去细胞蛋白分子的电子,使蛋白质接上支链发生烷基化,形成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