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肿瘤科 >腹部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以下简称肝癌) 是常见恶性肿瘤。由于起病隐匿,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进展迅速,确诊时大多数患者已经达到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治疗困难,预后很差,如果仅采取支持对症治疗,自然生存时间很短,严重地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录 原发性肝癌的最佳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原发性肝癌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 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如何进行鉴别

1原发性肝癌的最佳的治疗方法

  早期治疗是改善肝癌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肝癌应尽量采取手术治疗。

  (一)手术治疗肝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

  (二)姑息性外科治疗适于较大肿瘤或散在分布或靠近大血管区,

  (三)多模式的综合治疗是近年对中期大肝癌积极有效的治疗方。

  (四)肝动脉栓塞化疗(TAE)这是80年代发展的一种非手术的肿瘤治疗方法,对肝癌有很好疗效,甚至被推荐为非手术疗法中的首选方案。多采用碘化油(lipiodol)混合化疗法药或131I或125I-lipiodol、或90钇微球栓塞肿瘤远端血供,再用明胶海棉栓塞肿瘤近端肝动脉,使之难以建立侧支循环,致使肿瘤病灶缺血坏死。化疗药常用CDDP80~,加100mg5Fu1000mg丝裂霉素10mg〔或阿霉素(ADM)40~60mg〕,先行动脉内灌注,再混合丝裂霉素(MMC)10mg于超声乳化的Lipiodol内行远端肝动脉栓塞。肝动脉栓塞化疗应反复多次治疗,效果较好。根据我院放射科资料,345例不能手术切除的较大肝癌,单纯肝动脉灌注化疗一年生存率仅为11.1%,合并肝动脉栓塞治疗一年生存率提高到65.2%,随访生存最长52月,30例肿瘤缩小获手术切除机会。对肝功能严重失代偿者此法属禁忌,门脉主干癌栓阻塞者亦不相宜。

  肝癌

  肝右叶多发结节型肝癌治疗后复查可见肝左动脉增粗(A),肝内多个大小不等的结节状染色灶(B)

  肝右叶巨块型肝癌行选择性化疗栓塞术

  (五)无水酒精瘤内注射超声导下经皮肝穿于肿瘤内注入无水酒精治疗肝癌。以肿瘤直径≤3cm,结节数在3个以内者伴有肝硬化而不能手术的肝癌为首选。对小肝癌有可能治愈。≥5cm效果差。

  综上所述,早期肝癌宜迟早手术切除,不能切除者首选肝动脉栓塞化疗。无水酒精瘤内注射适用于肝功能欠佳不宜手术的小肝癌,有可能起根治效果;中期大肝癌宜采用肝动脉插管结扎为主的多模式治疗或肝动脉栓塞化疗以处杀伤肿瘤细胞减少肿瘤负荷,待肿瘤缩小后争取二步或序贯手术切除。导向治疗已取得初步成功,基因治疗已前景在望。

2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四)肝癌的诊断标准。

  1.病理学诊断标准:肝脏占位病灶或者肝外转移灶活检或手术切除组织标本,经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诊断为HCC,此为金标准。

  2.临床诊断标准:在所有的实体瘤中,唯有HCC可采用临床诊断标准,国内、外都认可,非侵袭性、简易方便和可操作强,一般认为主要取决于三大因素,即慢性肝病背景,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AFP水平;但是学术界的认识和具体要求各有不同,常有变化,实际应用时也有误差,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既往的国内标准和临床实际,专家组提议宜从严掌握和联合分析,要求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中的(1)+(2)a两项或者(1)+(2)b+(3)三项时,可以确立HCC的临床诊断:

  (1)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HBV和/或HCV抗原阳性)的证据;

  (2)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同期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显示肝脏占位在动脉期快速不均质血管强化(Arterial hypervascularity),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快速洗脱(Venous or delayed phase washout )。

  ①如果肝脏占位直径≥2cm,CT和MRI两项影像学检查中有一项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即可诊断HCC;

  ②如果肝脏占位直径为1-2cm,则需要CT和MRI两项影像学检查都显示肝脏占位具有上述肝癌的特征,方可诊断HCC,以加强诊断的特异性。

  (3)血清AFP≥400μg/L持续1个月或≥200μg/L持续2个月,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AFP升高,包括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继发性肝癌等。

  3.注意事项和说明。

  (1)国外的多项指南(包括AASLD,EASL和NCCN的CPGs)都强调对于肝脏占位进行多排CT扫描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检查,并且应该在富有经验的影像学中心进行;同时,认为确切的HCC影像学诊断,需要进行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的四期扫描检查,病灶局部应5mm薄扫,并且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动脉期强化的重要作用。HCC的特点是动脉早期病灶即可明显强化,密度高于正常肝组织,静脉期强化迅速消失,密度低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如果肝脏占位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或CT和MRI两项检查显像不一致,应进行肝穿刺活检,但即使阴性结果并不能完全排除,仍然需要随访观察。

  (2)近年来,国内外临床观察和研究结果均提示,血清AFP在部分ICC和胃肠癌肝转移患者中也可升高,并且ICC也多伴有肝硬化。尽管ICC的发病率远低于HCC,但两者均常见于肝硬化患者,因此,肝占位性病变伴AFP升高并不一定就是HCC,需要仔细地加以鉴别。在我国和亚太区大部分国家,AFP明显升高患者多为HCC,与ICC相比仍有鉴别价值,故在此沿用作为HCC的诊断指标。

  (3)对于血清AFP≥400μg/L,而B超检查未发现肝脏占位者,应注意排除妊娠、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活动性肝病及胃肠道肝样腺癌等;如果能够排除,必须及时进行多排CT和/或动态对比增强MRI扫描。如呈现典型的HCC影像学特征(动脉期血管丰富,而在门静脉期或延迟期消退),则即可诊断HCC。如检查结果或血管影像并不典型,应采用其他的影像模式进行对比增强检查,或对病灶进行肝活检。单纯的动脉期强化而无静脉期的消退对于诊断HCC证据不充分。如果AFP升高,但未达到诊断水平,除了应该排除上述可能引起AFP增高的情况外,还必须严密观察和追踪AFP的变化,将B超检查间隔缩短至1-2个月,需要时进行CT和/或MRI动态观察。如果高度怀疑肝癌,建议进一步做选择性肝动脉造影(DSA)检查, 必要时可酌情进行肝穿刺活检。

  (4)对于有肝脏占位性病变,但是血清AFP无升高,且影像学检查无肝癌影像学特征者,如果直径<1cm,可以严密观察。如果肝脏占位在动态显像中未见血管增强,则恶性的可能性不大。如果占位逐渐增大,或达到直径≥2cm,应进行B超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即使肝活检结果阴性,也不宜轻易否定,要追踪随访;应每间隔6个月进行影像学随访,直至该病灶消失、增大或呈现HCC诊断特征;如病灶增大,但仍无典型的HCC改变,可以考虑重复进行肝活检。

  (5)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HCC中,5%-20%的患者并没有肝硬化背景,约10%的患者无HBV/HCV感染的证据,约30%的患者血清AFP始终<200μg/L;同时,影像学上HCC大多数具有有富血管性特征,但是确有少数表现为乏血管性。另外,在欧美国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发生HCC(NASH相关HCC),已有较多报道,而我国尚缺乏有关数据。

  (五)鉴别诊断。

  1.血清AFP阳性时, HCC应该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慢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应对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进行动态观察。肝病活动时AFP多与ALT同向活动,且多为一过性升高或呈反复波动性,一般不超过400μg/L,时间也较短暂。应结合肝功能检查,作全面观察分析,如果AFP与ALT两者的曲线分离,AFP上升而SGPT下降,即AFP与ALT异向活动和/或AFP持续高浓度,则应警惕HCC的可能。

  (2)妊娠、生殖腺或胚胎型等肿瘤:鉴别主要通过病史、体检、腹盆腔B超和CT检查。

  (3)消化系统肿瘤:某些发生于胃肠以及胰腺的腺癌也可引起血清AFP升高,称为肝样腺癌 (hepatoid adenocarcinoma)。鉴别诊断时,除了详细了解病史、体检和影像学检查外,测定血清AFP异质体有助于鉴别肿瘤的来源。如胃肝样腺癌时,AFP以扁豆凝集素非结合型为主。

  2.血清AFP阴性时, HCC应该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继发性肝癌:多见于消化道肿瘤转移,还常见于肺癌和乳腺癌。患者可以无肝病背景,了解病史可能有便血、饱胀不适、贫血及体重下降等消化道肿瘤表现,血清AFP正常,而CEA、CA199、CA50、CA724以及CA242等消化道肿瘤标志物可能升高。影像学检查特点:

  ①常为多发性占位,而HCC多为单发;

  ②典型的转移瘤影像,可见“牛眼征”(肿物周边有晕环,中央缺乏血供而呈低回声或低密度);

  ③增强CT或DSA造影可见肿瘤血管较少,血供没有HCC丰富;

  ④消化道内窥镜或X线造影检查可能发现胃肠道的原发癌灶病变。

  (2)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原发性肝癌的少见病理类型, 好发年龄为30-50岁,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患者多无肝病背景,多数AFP不高,而CEA和CA199等肿瘤标志物也可能升高。影像学检查CT平扫表现常为大小不一的分叶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一般模糊或不清楚, 但是最有意义的是CT增强扫描可见肝脏占位的血供不如HCC丰富,且纤维成分较多,有延迟强化现象,呈“快进慢出”特点,周边有时可见肝内胆管不规则扩张;还可有局部肝叶萎缩, 肝包膜呈内陷改变,有时肝肿瘤实质内有线状高密度影(线状征)。影像学检查确诊率不高,主要依赖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3)肝肉瘤:常无肝病背景,影像学检查显示为血供丰富的均质实性占位,不易与AFP阴性的HCC相鉴别。

  (4)肝脏良性病变:包括:

  ①肝腺瘤:常无肝病背景,女性多,常有口服避孕药史,与高分化的HCC不易鉴别,对鉴别较有意义的检查是99mTc核素扫描,肝腺瘤能摄取核素,且延迟相表现为强阳性显像;

  ②肝血管瘤:常无肝病背景,女性多,CT增强扫描可见自占位周边开始强化充填,呈“快进慢出”,与HCC的“快进快出”区别,MRI可见典型的“灯泡征”;

  ③肝脓肿:常有痢疾或化脓性疾病史而无肝病史,有或曾经有感染表现,有发热、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等,脓肿相应部位的胸壁常有局限性水肿,压痛及右上腹肌紧张等改变。B超检查在未液化或脓稠时常与肝癌混淆,在液化后则呈液性暗区,应与肝癌的中央坏死鉴别;DSA造影无肿瘤血管与染色。必要时可在压痛点作细针穿刺。抗阿米巴试验治疗为较好的鉴别诊断方法。

  ④肝包虫: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和结节感、晚期肝脏大部分被破坏,临床表现可极似肝癌;但本病一般病程较长,常具有多年病史,进展较缓慢,叩诊有震颤即“包虫囊震颤”是特征性表现,往往有流行牧区居住及与狗、羊接触史,包虫皮内试验(Casoni试验)为特异性试验,阳性率达90%-95%,B超检查在囊性占位腔内可发现漂浮子囊的强回声,CT有时可见囊壁钙化的头结。由于可诱发严重的过敏反应,不宜行穿刺活检。

  (六) 病理学诊断。

  病理组织学和/或细胞学检查是肝癌的诊断金标准的依据,但是在进行病理学诊断时仍然必须重视与临床证据相结合,全面了解患者的HBV/HCV感染情况、血清AFP和其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以及肝占位的影像学特征等情况。目前,基于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酶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检查手段正在建立和应用,将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可能有助于预测肿瘤对治疗反应、转移复发倾向以及预后。在病理诊断时,应明确以下三种主要病理类型以及注意到其他少见类型癌:

  1.肝细胞癌(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是最常见的一种病理类型。

  (1)大体分型:可分为结节型,巨块型和弥漫型;也可以参考中国肝癌病理研究协作组1977年制定的“五大型六亚型”分类。对瘤体直径<1cm称为微小癌,1-3 cm称为小肝癌,3-5cm称为中肝癌,5-10cm称为大肝癌,>10cm称为巨块型肝癌,而全肝散在分布小癌灶(类似肝硬化结节) 称为弥漫型肝癌。目前,我国的小肝癌标准是: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 ;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3cm。小肝癌除了体积小,多以单结节性、膨胀性生长为主,与周围肝组织的分界清楚或有包膜形成,具有生长较慢、恶性程度较低、发生转移的可能性小以及预后较好等特点。

  (2)组织学特点:以梁索状排列为主,癌细胞呈多边形,细胞质嗜酸性,细胞核圆形,梁索之间衬覆血窦,也可出现多种细胞学和组织学上的特殊类型,若出现假腺管结构可类似肝内胆管癌和转移性腺癌,需要注意鉴别。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以采用经典的Edmondson-Steiner肝癌四级分级法,或分为好、中、差三级。

  (3)代表性免疫组化标志物:肝细胞抗原(Hep Par1)示细胞质阳性,多克隆性癌胚抗原(pCEA)示细胞膜毛细胆管阳性,CD34示肝窦微血管弥漫性分布,磷脂酰肌醇蛋白-3 (GPC-3)通常在HCC癌细胞的细胞质内表达。对于小病灶的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家实施和评估;可以进行GPC-3,热休克蛋白70 (HSP)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染色,如3项中有2项阳性可以诊断为HCC。

  2.肝内胆管癌(ICC):较少见,起源于胆管二级分支以远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一般仅占原发性肝癌的≦5%。

  (1)大体分型:可分为结节型、管周浸润型、结节浸润型和管内生长型。

  (2)组织学特点:以腺癌结构为主,癌细胞排列成类似胆管的腺腔状,但腺腔内无胆汁却分泌黏液。癌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细胞质淡染,胞浆透明,纤维间质丰富,即癌细胞周围含有较多的纤维组织。也可出现多种细胞学和组织学上的特殊类型,若出现梁索状排列可类似肝细胞癌,需要注意鉴别。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好、中、差三级。

  (3)代表性的标志物:免疫组化检查细胞角蛋白19(CK19)和粘糖蛋白-1(MUC-1),可显示细胞质阳性。

  3.混合型肝癌:即HCC-ICC混合型肝癌,比较少见,在一个肝肿瘤结节内,同时存在HCC和ICC两种成分,二者混杂分布,界限不清,分别表达各自的免疫组化标志物。

  4.其他类型。原发性肝癌中还有些少见类型肝癌,如透明细胞型、巨细胞型、硬化型和肝纤维板层癌(fibrolamellar carcinoma of liver,FLC)等。其中,FLC为HCC的一种特殊和少见的组织学亚型;其特点是多见于35岁以下的年轻患者,通常没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肝硬变背景,恶性程度较HCC低,且肿瘤常较局限,因此本病通常可有手术切除的机会,预后较好。肿瘤大多位于肝左叶,常为单个,境界清晰,边缘呈扇形质地硬,剖面见纤维间隔横贯瘤体;镜下可见:瘤细胞呈巢团状,部分呈相互吻合的瘤细胞索,周围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呈板层样包绕,瘤细胞较大,呈立方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呈强嗜酸性,核仁明显,瘤组织内血窦丰富。

  5.病理报告的主要内容。肝癌的病理报告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内容应包括肿瘤大小和数目、生长方式、病理分型、血管癌栓、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包膜侵犯、卫星灶、手术切缘、癌旁肝组织 (慢性肝炎的病理分级与分期以及肝硬化的类型)、免疫组化以及分子病理学指标等。此外,还可附有与肝癌药物靶向治疗、生物学行为以及判断预后等相关的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提供临床参考(附件1)。

  三、肝癌的分类和分期

3原发性肝癌的症状主要有哪些

  专家说肝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原发性的另外一种是继发展的,在这二种肝癌当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比较高,所以要引起大家的重视,在生活中多了解一些有关原发性肝癌的症状,对早期治疗会有很好的帮助,具体内容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当患上肝癌这种疾病以后,患者的肝脏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的症状表现为:肝癌是发生在肝脏的部位,所以患者的肝脏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肝脏肿大是属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表现之一,肝癌患者的肝肿大呈进行性、质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或巨块,边缘钝而整齐,触诊时常有程度不等的压痛,肝癌突出右肋弓下或剑突下时,相应部位可见局部饱满隆起,如肝癌的癌肿位于肝的横膈面,则主要表现横膈局限性抬高而肝下缘可不肿大,位于肝表面接近下缘的癌结节最易触及,有时肝癌患者可自己发现而就诊。

  另外,原发性肝癌的症状除了患者的肝癌会出现症状以外,还表现为:全身症状。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全身性的症状。恶性肝癌的肿瘤的全身表现是常有进行性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这些都是属于患有原发性肝癌的症状表现。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专家说原发性肝癌的危害是很大的,不仅会对患者的肝脏受损,同时还会影响其它的脏器,所以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应该做好原发性肝癌的预防工作。

4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原因

  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人们日常说的肝癌指的多是原发性肝癌,目前,原发性肝癌的病因未能完全阐明,但是根据高发区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预防肝癌也应该从源头着手,尽量做到定期检查,平时少喝酒,注意饮食卫生。

  1、病毒性肝炎:这包括乙型和丙型病毒肝炎,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肝炎病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对致癌物质敏感,在多病因参与和阶段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有多种基因发生改变,其结果引起细胞生长失控,肝细胞持续增殖,最后导致癌变。

  2、酒精:在西方国家,饮酒是慢性肝病病因中最主要的因素,但通过研究表明酒精和肝癌细胞无直接关系。它的作用类似于催化剂,能够促进肝癌的发生和进展。这是因为酒精影响了肝脏的正常代谢,引起肝内脂肪沉淀而造成脂肪肝。饮酒愈多,脂肪肝愈严重,若再大量酗酒,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3、饮食:长期进食霉变食物、含亚硝胺食物,微量元素砷缺乏等都是促发肝癌的重要因素。其中存在于霉变食物中的黄霉曲素和腌制类食物中的亚硝酸盐为主要的致癌物质。

  4、其他因素:诸如饮水污染、遗传因素、寄生虫感染等。

5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如何进行鉴别

  有数据证实,肝癌在中国每年的病理改变高达三十万人次,以中、壮年男人病理变化率较高,肝癌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期症状均包含为,肝痛、消瘦、乏力、纳呆、腹胀、黄疸、癌性发热。但两种类型也有不同之处,患者在诊断的时候还需互相进行鉴别。

  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鉴别如下:

  原发性肝癌:是指自肝癌肿瘤细胞或肝内胆管癌肿瘤细胞产生的癌症,在国内比较广泛。据统计,国内肝癌在恶性肿瘤逝世亡率中,部份城市统计占第三位,部份农村则占第二位,本病可以产生于任何年纪,以40~49岁为最多。男女之比为2~5:1。原发性肝癌约4/5为肝癌肿瘤细胞肝癌,1/5O为胆管癌肿瘤细胞肝癌。

  继发性肝癌:又称复发转移改变性肝癌。人体全身的恶性肿瘤,都可随血液、淋巴液复发转移转移至肝脏,或直接浸染,变成继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在临床诊断临床诊断表现中通常只有本来脏器癌症的临床诊断表现而无肝脏重要受累的症状,患者可有乏力、厌食、多汗、发热、体重降落等临床诊断表现。肝功效临床诊断检查甚至在肝脏明显肿大时,仍有可能正常,但血清癌胚抗原的检查常明显增高,B超、CT临床诊断检查可找到肝脏占位性病理变化。

  原发性肝癌与继发性肝癌的鉴别中继发性肝癌病情发展缓慢,症状较轻,其中以继发于胃癌的最多,其次为肺、结肠、胰腺、乳腺等的癌灶常复发转移转移至肝。继发性肝癌常临床诊断表现为多个结节型病灶,辩别的重点中医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断检查肝脏以外器官有无原发癌肿病灶,甲胎蛋白(AFP)检查除少部分原发癌在消化道的病例可阳性外,通常多为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