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肿瘤科 >血管瘤

什么方法可以治疗宝宝血管瘤

新生儿呱呱坠地,父母都非常开心,但是新生儿初期有很多疾病是家长们不容忽视的,例如新生儿血管瘤疾病,就是一种比较不易查觉的疾病。那么什么方法可以治疗宝宝血管瘤?如何区分胎记和血管瘤?一起来看下吧。

目录 如何区分胎记和血管瘤 常见的宝宝血管瘤有哪些 血管瘤有哪些危害 宝宝为什么会得血管瘤 如何避免宝宝患上血管瘤

1如何区分胎记和血管瘤

  胎记,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小记号”。

  不过,对于出现在孩子的四肢和头面部的鲜红或暗红的“胎痣”,还有身体突然长出的类似蚊虫叮咬的小红疙瘩,家长们可要当心了,这有可能是婴幼儿常见的皮肤疾病———血管瘤。

  等两年?“小红痣”变“小面包”

  妞妞出生时,家人就发现她脸上有一个芝麻大小的红色斑点,像蚊子叮咬的痕迹,当时以为是胎记,并没有在意。没想到,几个月后,这小小的红斑,就长成了黄豆大小,到当地医院检查才发现这是血管瘤。

  “血管瘤可能会自行消退!”查了很多资料,也听了不少医师的建议后,由于担心激素治疗和激光治疗等方法会影响孩子的发育,家人想等孩子再长大些再说。没想到半年的时间,孩子的脸已经“肿”了起来,现在两岁的妞妞,左脸已经长成了“小面包”。由于错过了药物治疗阶段,她现在只能做手术。

  福建医科大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副主任医师郭志辉说,刚生下来的宝宝如果发现身上有痣或者胎记,绝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是正常的。但是有些“记号”,很容易被家长误认为是胎记,使一些孩子失去治愈的机会。

  “红胎记”有可能是血管瘤

  “对于‘红胎记’,家长要多留心眼了。尤其是初生儿中,红胎记有时候往往是血管瘤,特征不太明显,跟蚊子叮过一样,但是不会消退,反而长得很快。”郭志辉说,皮肤上的胎记一般不会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红胎记”在新生婴儿中非常普遍,发病率高达1%。虽然不良“红胎记”发病的确切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血管瘤。

  很多市民对血管瘤不重视,与他们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性有较大的关系。比如常见的海绵状血管瘤,如果发生在面部会严重影响外观,大面积发展,可能引起关节畸形,影响活动。草莓样血管瘤,可以发生在除手足心以外的全身任何部位,表面高低不平,一般都高出皮肤,颜色呈鲜红或者紫色,一般婴儿出生时就有,有些会在出生后3至5周内发生。尽管多数患者的血管瘤会自行消退,但是一旦伴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他综合征,病死率高达50%。

  不少家长都跟妞妞的父母一样,往往认为孩子小,不忍心接受治疗,这是一种误解,当确诊是血管瘤后,要下定决心作进一步观察和治疗。

  按压鉴别血管瘤

  既然血管瘤发病初期,与普通胎记甚至蚊虫叮咬的症状相似,那么应该怎样加以区分呢?体表的血管瘤可以通过按压与胎记加以区别,血管瘤通过按压可以褪色,褪色后皮肤颜色跟周围的正常颜色相似或变得苍白,放开后迅速复原,或者按压时面积缩小,放松后则恢复原状。

  此外,观察颜色变化和是否继续生长是最简单可行的办法。“家长可对发生异常的地方拍照,或者用尺子测量大小,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出现长大,那么就要及时到医院治疗,不能耽误了病情。”仅仅长在面部的“胎记”,若颜色较红、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楚、压迫不能褪色,则有可能合并生成脑膜血管瘤,使部分患儿智力低下或患上青光眼,此时务必尽早检查以排除病变可能。

  如果“胎记”为淡红色、长在前额或颈背部,此类为真胎记,大多无需治疗,虽在孩子哭闹或环境温度变化时胎记颜色可能加深,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到了入小学时胎记可能逐渐褪色甚至消失。

  血管瘤有可能自行消退

  郭志辉说,事实上,婴幼儿期真性血管瘤有25%的病例,在4~6岁期间能自行消退,且毫无痕迹。因此,有“红胎记”的小患者,一定要及时就医,并明确诊断是否真性血管瘤。确认为血管瘤后,可以在专业医生建议下密切观察,若在一定时期内肿瘤不能消退,就再选择其他方法及时治疗。

  因为血管瘤有自发消退的特点,所以孩子血管瘤的治疗,要根据年龄、部位、类型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发展快的,危及眼睛、眼睑、口唇、舌、鼻咽、会阴部,妨碍功能或影响正常发育的血管瘤,应尽早接受治疗。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很多,有外科切除、激光治疗、硬化剂注射等等。但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可能留下一些治疗后的继发畸形,比如斑疤、色素沉淀等等。

  提醒家长,在孩子出生后,应检查小儿体表有无异常,尤其注意那些较为隐蔽的部位,如会阴、腋窝、背部等。一旦发现类似的红痣或小疙瘩,应从按压后的颜色变化及是否向外凸出、有无毛发等情况来判断。

2常见的宝宝血管瘤有哪些

  刚出生的婴儿很有可能患有血管瘤,那么在这里专家主要阐述一下婴幼儿最常见的症状: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详细分析如下:

  草莓状血管瘤:

  属于毛细血管瘤的一种,生长在皮下脂肪层,在浅筋膜外,容易凸出皮肤,红色不是皮肤的颜色,而是将皮肤撑薄了透出的红色,也有可能是混合型,因为皮下的组织比较疏松,容易长大。一般草莓状血管瘤会在出生或者出生后一个月内可见,开始发现时可能是一个小红点,逐渐长大,高出皮肤,形状如草莓,故称之为草莓状血管瘤。这类型草莓状血管瘤需要及早治疗,孩子满月后即可进行治疗。

  鲜红斑痣也叫红胎记:

  生长在真皮内,不会自己消退,但是也不会生长很快,只会随着身体的生长而成比例的扩大,这种疾病也叫微静脉血管畸形,属于毛细血管瘤中的一种。一般这种鲜红斑痣目前的治疗只能采用新一代光动力,如果孩子有这种症状要早早的带着孩子到专门治疗血管瘤的医院诊断治疗,以免给孩子留下什么遗憾,如果发展不快,可等孩子一周后治疗,满一周后越早越好。

  海绵状血管瘤:

  也叫静脉血管畸形,在浅静默下面,因生长得比较深,透不出红色,也是容易逐渐长大的,我们通常看到的海绵状血管瘤为青紫色或者是皮肤的颜色,这种症状在初发期间不疼不痒,只是患处逐渐异常于周围的组织,并且如果长期不治疗,会影响患处的功能以及容貌,对于这类血管瘤建议采用高频电极术治疗配合微创介导术治疗,疗效更明显。

  混合型血管瘤:

  微静脉血管畸形(毛细血管瘤)和静脉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的混合,表面看起来是红色,但是红色的周围会有青紫色或者是肉色的包块(隆起),触之比较柔软,这种混合型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一般是逐渐越来越大的,早发现早治疗。

3血管瘤有哪些危害

  血管瘤危害一:影响美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大部分血管瘤都有着异常颜色症状,如果是长在面部、头部等暴露部位,异常的颜色对患者的美观是一大威胁;另外一部分血管瘤肿起来一些凹凸不平的包块,引起容貌的不协调。

  血管瘤危害二:破溃出血

  幼儿往往喜欢用手揪长在脸上或是身上的血管瘤,引发破溃出血。因血管瘤是急性、增生的血管瘤引起的,一部分血管瘤血管瘤由于受到摩擦或异物刺激容易破溃出血,特别是婴幼儿草莓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生长在皱褶部位比如脖子、胳膊、腋窝、腹股沟、会阴等容易被摩擦或大小便刺激的部位,另外成人鲜红斑痣由于年龄越大病损越深,所以局部血液循环丰富,而表皮脆弱,容易破溃出血,一旦血管瘤破溃出血,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肢端蔓状血管瘤由于学业循环不足常引起破溃出血。

  血管瘤危害三:感染

  血管瘤因为破溃出血,极容易引起感染,而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很多面积较大的婴幼儿海绵状血管瘤或混合型血管瘤,破溃后创面经久不愈,而且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给患儿家长造成负担,给患儿增加痛苦。

  血管瘤危害四:压迫神经、血管

  有些血管瘤患者会感觉到疼痛,这是因为有一部分血管瘤生长在血管、神经周围,随着血管瘤的面积扩大,可能会压迫神经、血管,一旦血管瘤压迫了神经,那么疼痛的症状就会相继表现出来,而且神经的疼痛让很多患者承受不了,如果血管瘤压迫大血管,引起相关组织缺血坏死,后果不堪设想。

4宝宝为什么会得血管瘤

  1、孕期保养不当:由于母亲在妊娠期间,受到了各种化学物质、药品,或是受到了辐射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从而导致的婴儿出生后出现毛细血管瘤。

  2、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这和种疾病是先天性的,通常在婴儿出生时就已经存在了。而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婴儿血管瘤的原因有可能与其遗传因素有关。基因可能会造成血管畸形,导致血管的细胞及组织结构的分布发生异常变化,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3、外界的损伤:主要是因为在妊娠期间,或是在分娩期间,由于胎儿受到了惊吓,或是受到了外界的机械性损伤,从而使血管瘤的结构发生错位,这也是造成毛细血管瘤的成因之一。由于意外的损伤可能会导致母亲正常的组织受影响,而婴儿受损伤的血管会逐渐发生变形,或者形成阻塞,最终形成血管瘤。

  4、营养不良因素:在婴儿毛细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当中,由于血清中的锌、铜、钙、镁等微量元素及苯丙氨酸、酪氨酸的严重缺乏,影响了色素合成的生化过程,导致色素细胞分泌色素异常增多,通过神经传导致表皮而逐渐蔓延,最后形成瘤体。

5如何避免宝宝患上血管瘤

  新生儿呱呱坠地,父母都非常开心,但是新生儿初期有很多疾病是家长们不容忽视的,例如新生儿血管瘤疾病,就是一种比较不易查觉的疾病。所以家长们更应该多关注这种疾病的防治和一些注意事项,这样更有利于宝宝们健康的成长。

  血管瘤这种疾病,听起来就挺吓人的,尤其是发生在宝宝身上,更加让家长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据专家介绍说,血管瘤的存在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影响甚大,所以一定要对于此病积极的进行合理的治疗。

  据悉,血管瘤本身确实不痛不痒,早期也不影响宝宝的饮食、睡眠等,甚至有的到了成年后也还不痛不痒,只是对美观有一定影响,以往医疗条件有限,血管瘤只是尚未普及。认为血管瘤不会影响生长发育,不用做任何处理措施,确实有这样的误解,而事实是血管瘤的类型和危害没有区分清楚,有的血管瘤类型会自行消退,而有的则终生不退,有的不会怎么发展,而有的发展则会影响患儿的正常生活,甚至改变一生的命运。

  血管瘤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良性肿瘤,约3/4小儿血管瘤在出生时就已存在,其余的也在1岁内出现,女婴较男婴多见。其实,血管瘤只有新生儿斑痣可完全自己消退外,极少部分草莓状血管瘤可自行消退,其他类型的血管瘤是不可能会自行消退的,反而血管瘤的面积越来越大,危害也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多,过去由于医疗条件和认识的区别,血管瘤不能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目前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血管瘤的治疗也得到重视,大部分的血管瘤可以完美的治愈。

  现在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手术治疗,局限者可全部切除,范围广者可部分切除。2.微波透热治疗,主要应用于海绵状型。3.放射治疗,用于婴幼儿毛细血管瘤和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4.硬化治疗,用于海绵状血管瘤。5.冷冻治疗,用于杨梅状及海绵状血管瘤。6.激素治疗,用于婴幼儿血管瘤。7.血管内栓塞,用于蔓状和巨型海绵状血管瘤。具体的治疗方式可依据患者自身情况向医师详细了解之后选择。

疾病百科 | 血管瘤

挂号科室:皮肤科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 6 更多>>

病因  治疗  预防  食疗  好发人群:所有人群 常见症状:皮肤红斑、皮肤破溃[详细] 是否医保:医保疾病 治疗方法:西医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药物治疗、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