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家居环境 >生活百科

枇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说到枇杷的营养价值,大家可能就会联想到大名鼎鼎的枇杷止咳糖浆了。枇杷不仅好吃,而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医学上常用枇杷来治疗咳嗽等病症,那枇杷的营养价值与功效只有止咳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枇杷的营养价值到底有哪些吧。

目录 女人吃枇杷的好处 枇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来例假能吃枇杷吗 枇杷膏的做法 吃枇杷的注意事项

1女人吃枇杷的好处

  1、美容

  很多的水果因为富含维生素,所以都有美容的功效,枇杷也是同样,也具有美容的功效。

  2、减肥

  枇杷富含粗纤维及矿物元素。每百克枇杷肉中含0.4克蛋白质、6.6克碳水化合物,并且含有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是很有效的减肥果品。

  3、润肺止咳

  枇杷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润肺止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

  4、促进消化

  枇杷中所含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对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吸收、止渴解暑有相当的作用。

  5、预防感冒

  枇杷果实及叶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常吃可以预防四时感冒。

  6、防止呕吐

  枇杷叶可晾干制成茶叶,有泄热下气、和胃降逆之功效,为止呕之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

2枇杷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补充营养 批把含有多种营养素,能够有效地补充机体营养成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

  润肺止咳 枇杷核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镇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

  预防流感 批把果实及叶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可以预防四时感冒。

  降胃止呕 批把叶泄热苦降,下气降逆,为止呕之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 好处多多,还具有美容的效果呢!

  减肥瘦身 枇杷富含粗纤维及矿物元素。每百克枇杷肉中含0.4克蛋白质、6.6克碳水化合物,并且含有维生素B1和维生素C,是很有效的减肥果品。

3来例假能吃枇杷吗

  不少女性,在月经来潮的前几天(月经前期)会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如抑郁、忧虑、情绪紧张、失眠、易怒、烦躁不安、疲劳等。一般认为,这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的比例失调有关。

  此时,女性应选择既有益肤美容作用,又能补气、疏肝、调节不良情绪的食品、药品,如卷心菜、柚子、瘦猪肉、芹菜、粳米、鸭蛋、炒白术、淮山药、苡米、百合、金丝瓜、冬瓜、海带、海参、胡萝卜、白萝卜、胡桃仁、黑木耳、蘑菇等。

  在月经来潮时,可出现食欲差、腰酸、疲劳等症状。此时,宜选用既有益肤美容作用,又对"经水之行"有益的食品、药品。宜选用的食品与药品有;羊肉、鸡肉、红枣、豆腐皮、苹果、薏苡仁、牛肉、牛奶、鸡蛋、红糖、益母草、当归、熟地、桃花等。

  还有啊不吃太凉的水果,如葡萄,梨等,应吃点温热的,如苹果,桂圆等 !女孩要好好保护自己啊!

4枇杷膏的做法

  材料:枇杷1500克,白砂糖200克。

  做法:

  1、枇杷洗净后剥去外皮,掏去枇杷核。

  2、将枇杷果肉放入一口小煮锅中,加入白砂糖拌匀,腌渍30分钟,直至腌出枇杷汁。

  3、将腌枇杷的煮锅上火,大火烧开后,调小火熬煮40分钟左右直至果肉变成果泥状,水分完全蒸发,其间要不断搅拌以防粘锅。

  4、熬好的枇杷膏离火彻底晾凉,盛入洗净并干燥好的密封罐中,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小贴士:

  1、只要在制作过程中将水分彻底熬干,并且储存得当,自制的枇杷膏可以保存一年。

  2、我们制作的这款枇杷膏味道为酸甜,如果喜欢吃甜一些,可以依据个人口味增加糖的用量,而白砂糖也可以用冰糖代替。

  3、这款枇杷膏的味道更加香甜可口,可用来冲水喝,也可以当做果酱,涂抹在面包片上,做成一份营养美味的早餐享用。

  功效:而这款用新鲜枇杷果熬制而成的枇杷膏,虽不能当做药物使用,但可作为平日食疗养生之用。

5吃枇杷的注意事项

  1、去枇杷的蒂部和皮:枇杷的蒂部即带把的那头 ,成熟枇杷的皮比较容易去,直接撕下就行了。

  2、去尾:尾就比较麻烦,需先去皮后用两根指夹着向上拔,则整个尾部就摘下来了。因为尾部也有绒毛和一些脏物,所以必须祛除。

  与枇杷搭配相克的食物

  1、白酒+枇杷:酒精容易使枇杷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变成促氧化物质,攻击正常细胞,不利于健康。

  2、牛奶+枇杷:牛奶中的蛋白质与枇杷中的苹果酸结合会生成有机酸,如果有机酸达到一定的含量,牛奶就会变性沉淀。

  3、小麦+枇杷:小麦健脾止痢、益肾敛汗、除热止渴,但与枇杷同食易生痰。

  与枇杷搭配相宜的食物

  1、石榴+枇杷:二者都含有苹果酸与柠檬酸,有助于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增加体能和耐力。

  2、蜂蜜+枇杷:枇杷中的有效物质可抑制流感病毒,若配以有化痰止咳、疏肝理气等功效的蜂蜜,可润喉止咳,主治伤风感冒。

  3、人参+枇杷:枇杷对肺病和胃病有很好的疗效,若有人参、生姜、丁香等配合食用,可辅助治疗反胃、呕逆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