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肿瘤科

癌症发病人群情况调查分析

癌症是一个失去正常调控机制而失控性生长的细胞。癌症可发生于任何器官中的任何组织。当癌细胞生长和繁殖,它们就形成一个侵犯邻近组织和能向全身播散(转移)的癌性肿块。治疗和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判定癌症扩散和严重性的分期来决定。癌症发病人群情况调查分析?癌症是如何引起的?一起来看下。

目录 癌症是如何引起的 警惕这些症状预示癌症 癌症患者有哪些表现 癌症怎样检查出来 癌症如何护理

1癌症是如何引起的

  癌症的病因:癌细胞是从正常细胞经过一个称为转化的复杂过程发展而来。这个过程的第一步是启动,使原来细胞的基因物质变成癌细胞性。细胞基因物质的改变是由致癌物所引起--如化学品、病毒、放射线、或日光。但是,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对致癌物一样敏感。细胞中的一个基因缺陷或其他称为启动剂的物质可使细胞更敏感。甚至慢性物理刺激也可使细胞变得更敏感成为癌细胞性。在第二步,即促进作用,一个经过启动的细胞变成癌细胞。促进作用对一个没有启动的细胞是不起作用的。这样,几个因素,常常是敏感细胞和致癌物共同作用对发生癌症是必需的。

  在一个正常细胞变成一个癌细胞的过程中,癌症最根本的是DNA发生了变化。细胞基因物质的变化常常难以测定,但有时候一个特定的染色体形状或大小的变化代表某一特定的癌症。例如,一种叫费城染色体的异常染色体在80%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病人中发现。基因改变也在脑肿瘤和结肠癌、乳腺癌、肺癌以及骨癌中发现。

  一系列染色体的改变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可能是必要的。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一种息肉能发展成为癌症的遗传性肠道疾病)的研究表明了这些改变在结肠癌中可能起的作用:正常情况下5号染色体抑制基因控制肠壁生长,由于不再受该抑制基因作用,正常肠壁细胞开始更加活跃地生长(过度增生)。一个轻度DNA改变促使形成腺瘤(一种良性肿瘤)。另一基因(RAS癌基因)使腺瘤生长更加活跃,随后的18号染色体上一个抑制基因丢失,进一步刺激腺瘤,最后17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丢失,使良性腺瘤转化成为癌症。其他一些改变可使癌症转移。

  即使这样当一个细胞变成癌细胞时,在它繁殖形成癌症之前免疫系统常常能消灭它。当免疫系统功能不正常时如在有艾滋病的人群和接受过免疫抑制药物治疗以及患有某种自身免疫疾病的人中,癌症更可能发生。但免疫系统不是保险的,即使在它的功能正常时,癌症也能逃避免疫系统的保护监视作用。

2警惕这些症状预示癌症

  肺癌 摘增生淋巴结如扫雷

  “中国肺癌患者肺门淋巴结异常增生和肺门结构纤维化程度比欧美人要严重很多,就好像血管外拴了一圈地雷。”北大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俊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阐释肺癌的“中国式”特点。

  最新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40岁以上年龄组迅速上升,8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王俊分析说,这些中老年肺癌患者的幼年时期,百日咳、肺结核等是常见的肺部疾病,会造成患者肺门淋巴结异常增生。空气污染、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也使中国人的肺门淋巴结比欧美人粘连重、钙化多。

  小贴士 吸烟者患肺癌的相对危险度是不吸烟者的10倍~20倍。除了远离香烟以外,健康的生活及饮食习惯也很重要。肺癌早期症状,与一般肺结核病极易混淆,如持续性咳嗽大于3周,咯痰带血(尤其是血丝痰)及不明原因胸痛等,应及时就诊。

  结直肠癌 直肠癌发病占70%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结直肠癌呈现发病年龄提前、直肠癌居多两大特点。”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结直肠肿瘤外科主任医师顾晋说。首先,国外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多为55岁~60岁,而我国平均发病年龄大约要提前10年。其次,欧美结直肠癌大多为结肠癌,以高位结肠癌更为常见;而我国直肠癌占整个结直肠癌的70%,且以靠近肛门的低位直肠癌居多。

  顾晋说,由于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很难拿出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解释结直肠癌在中国的上述发病特点。

  一项由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专业委员会对全国18家医院,1980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31246例结直肠癌住院病例的分析研究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直肠癌患者所占比例已开始下降。同时,我国45岁以下患者所占比例仍高达19.53%,且年轻患者(30岁~44岁)诊断时进展期比例高于老年患者。研究者认为,这提示,在筛查时,全结肠镜筛查优于侧重直肠检查的乙状结肠镜,而在选择筛查人群时,年轻患者也应纳入其中。

  对于直肠癌的治疗,国际指南推荐实行术前放化疗。直肠癌的术前放疗主要有长程和短程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前者需要放化疗25天后间隔6周~8周再进行手术,病情能够得到较好缓解,但治疗周期长,手术时间滞后,患者顺应性差;短程放疗为放疗5天后休息1周再手术,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相对较好,但对病情的缓解效果有限。

  2010年,卫生部出台《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由国家主管部门发布的针对单个疾病的临床指导规范。曾担任诊疗规范专家组组长的顾晋说,根据我国国情,规范进行了“本土化”调整,如国际上主张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检查,我国规范中并未就此作出特别要求。

  小贴士 高脂肪、高蛋白、膳食纤维不足、肥胖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应合理安排膳食结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大便潜血筛查,大便潜血检查阳性者,应每5年做一次纤维乙状结肠镜检查,每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积极治疗肠道息肉等癌前病变。

  乳腺癌 年轻女性发病猛增

  对策 筛查方式要“因地制宜”

  “乳腺癌发病率正在呈现‘东升西降’的特点。”解放军第307医院乳癌内科主任江泽飞说,在美国等原本乳腺癌高发的西方国家,由于及时合理控制环境、激素等诱发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10年前已经出现了发病率下降的趋势。由于生活方式、生存环境、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城市西方化、农村城市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走高,其中年轻女性所占比例也在增加。

  “美国还出现过发病率上升、死亡率下降的趋势,这意味着乳腺癌治愈率在不断提高。我国20年前的乳腺癌发病率较低,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也出现了死亡率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变化。”江泽飞补充说。

  根据《2012年全国肿瘤登记年报》,我国25岁以上年龄段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迅速上升,在50岁达到高峰。城市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我国一项乳腺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就诊年龄平均为48.7岁,比西方白种人发病提前了10年。

  “目前的研究还主要来自对城市大医院的患者统计,虽然并不等同于全国乳腺癌发病年轻化、低龄化,但医生必须针对年轻患者,在诊断、治疗模式以及生育能力保存等方面有所调整。”江泽飞举例说,在国际上,乳腺癌筛查首选乳腺钼靶摄像,但4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乳腺结构更为致密,采用钼靶摄像成像并不清晰,不利于临床准确诊断,而且乳腺过早暴露在X线下,反而增加了患癌风险。“对于中国年轻女性的乳腺癌筛查,我们推荐首选更精确的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另外,对于自我检查方法的有效性,西方有研究认为,自我检查并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但我国专家普遍认为乳腺癌的自我检查,目前仍是适合我国现实国情的简便手法。

  江泽飞分析说,发达国家有国家乳腺癌筛查计划,较为完善的健保制度和家庭医生制度,能够让女性获得及时的专业筛查。而我国受现实条件所限,简单易行、不依赖仪器的自我检查仍是帮助女性发现异常、及时就诊的重要方法。

  “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对长期存活的生活质量要求更高,保留乳房的要求更为强烈。”江泽飞说,在可以选择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中,美国有80%~90%的患者选择保乳,而我国患者更多选择“积极切除”。

  江泽飞认为,这一差异主要是由传统文化观念、知识水平等因素造成。保乳治疗后还需要进行放疗,受医保尚未普及的限制,部分患者无力承担较高的治疗费用而被迫放弃。“事实上,肿瘤复发更多是受基因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乳房再次切除后也并不影响患者的总体寿命。”

  小贴士 月经后7天~10天进行乳腺自检,有异常及时就诊。30岁前每3年做一次乳腺检查,40岁后每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和临床体检。


3癌症患者有哪些表现

  1、前列腺癌:小便的问题

  随着年龄增加,男性小便问题日渐普遍,尿频、尿急或尿不净较常见。如果症状加重,特别是小便有强烈的紧迫感,应警惕前列腺癌。通常应做直肠指检,医生会告诉你是否前列腺肥大,它是前列腺癌的主要症状。

  2、睾丸癌:睾丸的变化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男性每月应自我检查睾丸情况,包括睾丸大小变化、出现明显的肿大或缩小、阴囊内出现包块、阴囊坠痛感等,有问题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感到阴囊坠胀,感觉里面像是放了一个煤球,并持续一周以上,要马上找医生诊断。这是睾丸癌最典型的前兆,需要进行血液检测和阴囊超声检测。睾丸癌多发年龄段为20—39岁。

  3、肠癌和胃癌:无论怎么休息,疲劳无法改善

  一般来说,感觉疲劳,是癌症已有所发展的征兆,但对于白血病、肠癌和胃癌来说,可能发病初期就会感到疲劳。癌症的疲劳和普通疲劳有什么区别呢?普通疲劳休息一下就会消失,而癌症的疲劳不论怎么休息,都会觉得很难改善。

  4、卵巢癌:持续腹胀

  很多女性认为腹胀极为常见,不必大惊小怪。但是,这可能是卵巢癌的征兆。当腹部持续肿胀、有压迫感及疼痛、肠胃不适,出现进食困难或极易有饱腹感,并持续数周时,都可能是卵巢癌的前期征兆。

  5、乳腺癌:男女都要警惕乳房硬块

  乳腺癌不是女人的专利,男女都应该积极预防。女性如果发现乳房皮肤发红、有肿块,就要分外当心。尤其是乳房出现皮疹,并且持续数周不退,必须去检查。此外,非哺乳期的女性,乳头凹陷,并且常常流出液体,也是不好的信号。对于男性来说,如果乳房皮肤起皱、乳头收缩或不对称、乳头大小和形状改变、乳房红肿、出现硬块等,都是乳头发炎的表现,也是乳癌的症状。

  6、子宫内膜癌:不规律出血

  月经周期之间的阴道异常出血及大小便出血很容易被女性忽视。它们很可能是妇科常见子宫内膜癌的一大征兆,有至少3/4的女性有此征兆后,被检查出患上子宫内膜癌。而大便出血则可能是结肠癌的征兆。

  7、肺癌、胃癌、肾癌及大肠癌:体重急速下降

  不用费劲就能减肥的确令人高兴,但是如果一个月内既没增加运动量,又没减少饮食,体重却莫名其妙下降10%,那就应该及时就医。体重急剧下降、厌食、反复腹泻和便秘是最常见的肺癌、胃癌、肾癌及大肠癌症状,对女性而言也可能是甲亢。

  8、胰腺癌:持续腹痛且伴抑郁

  如果腹部持续疼痛且伴有抑郁症状,极可能得了胰腺癌。专家发现,抑郁与胰腺癌关系极大。其他症状还包括:黄疸或大便呈反常的灰色。

  9、喉癌、食道癌和胃癌:吞咽困难

  长期的吞咽困难,可能是喉癌、食道癌和胃癌的前期征兆,应该尽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镜检查。所谓吞咽困难,刘俊田介绍,一般指进食时出现胸骨后疼痛、食管内有异物感,有人即使不进食,也会感到食管壁像有菜叶、碎片或米粒样物贴附,吞咽下食物后会感到食物下行缓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内。

  10、肠癌、膀胱癌或肾癌:大便异常出血

  便血除了痔疮外,很可能是肠癌的症状,必要时应该接受结肠镜肠癌筛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除女性经期之外,如出现无痛尿血或排尿困难,应警惕膀胱癌或肾癌。肠癌除了便血以外,如果肿瘤生长在靠近肛门处,还可能出现大便变细、次数增多等症状,甚至引起大便困难。

  另外,美国癌症协会表示,随着年龄增加,身体疼痛会增多。但是身体某部位莫名出现疼痛并持续一周以上时,应尽快查明原因,因为无缘无故的疼痛可能是癌症征兆。比如,长期腹痛是大肠癌的症状,胸部疼痛可能是肺癌引起的,骨头酸痛则可能是癌症转移的症状。专家指出,胰腺癌会表现在上腹区,如脐周或右上腹出现顽固性钝痛或绞痛,可阵发,也可呈持续性,通常会逐渐加重,向腰背部放射。


4癌症怎样检查出来

  一般的体检可以检出癌症吗?

  常规体检不等于防癌体检。常规体检重点是放在血压、血脂、血糖、肝功、肾功等体格检查,了解人体内的功能状态,评估一个人的身体状态,防范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基础疾病,重点不在于防癌。而防癌体检通过抽血、B超、CT、MR来了解有没有癌前状态的疾病,重点是查癌。同时,常规检查体检所用的设备和项目不同。例如常规体检拍x线胸片来筛查肺癌,而防癌体检采用的是胸部低剂量的ct。在检查项目设备上,防癌体检更具有针对性,根据肿瘤患病的风险来“量身定制”。除此之外,防癌体检与常规体检不同之处也表现在检查报告的解读者。防癌体检的检查报告应该是由经验丰富的肿瘤专科医生来解读分析,从而更利于揪出肿瘤的蛛丝马迹。

  有5类人群是肿瘤高危人群:肿瘤高发地区的人群、常有致癌物质接触的人群、有恶性肿瘤的家族史人群、患有癌前病变的患者、3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建议这些肿瘤高危人群,每年做1~2次的防癌体检。

  我们可以自己检测出癌症吗?

  大部分癌症早期很难通过人体能感知的症状而被我们得知,因此防癌体检仍然是癌症的最佳筛查方法。但有些癌症是有一些早期征兆的,这里列举乳腺癌的自查方法仅供参考:

  时间:在月经来潮之后的一个星期所有是检查乳房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雄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病变或异常容易被发现。而绝经后的女性则是由于体内的雌激素减少,受内分泌的影响也少,所以可以随意选择就自查时间。

  看:直立镜前脱去上衣,在明亮的光线下,面对镜子对两侧乳房进行视诊,比较双侧乳房是否对称,注意外形有无大小和异常变化。其异常体征主要包括:乳头溢腋、乳头回缩、皮肤皱缩、酒窝征、皮肤脱屑及乳房轮廓外型有异常变化。

  触:举起左侧上肢用右手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缓慢稳定、仔细地触摸乳房,在左乳房作顺或逆向前逐渐移动检查,从乳房外围起至少三圈,直至乳头。也可采用上下或放射状方向检查,但应注意不要遗漏任何部位。同时一并检查腋下淋巴结有无肿大。最后,用拇指和食指间轻挤压乳头观察有无乳头排液。如发现有混浊的,微黄色或血性溢液,应立即就医。

  卧:平卧检查时,待检测上肢举过头放于枕上或用折叠的毛巾垫于待检测肩下。这种位置目的使乳房平坦,易于检查,其方法与触查相同。

  癌症是一种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的疾病,虽然网上流传的自检方法和早期症状繁多,但也不要全部依靠自我检查和自行诊断,最好还是去正规医院定期做防癌体检进行癌症的筛查。

5癌症如何护理

  正确认识肿瘤,警惕癌症的早期信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是癌症预防的关键。

  1、加强防癌健康教育,特别是癌症的高危人群,应提高他们对癌症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2、日常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不偏食不反复吃相同的食物和药物;不吸烟不酗酒,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微量元素硒的食物,少吃过咸过热和烧焦的食物,不吃发霉的食物;避免过度日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注意身体锻炼等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抗癌能力。

  3、加强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减和或消除环境中的致癌因素。

  4、有症状人群的监测。由于人体所患的恶性肿瘤约75%以上发生在身体易于查出和易于发现的部位,重视常见恶生肿瘤的癌症信号及时主动去医院检查,有利于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癌症患者的护理

  癌症手术后一个月要做一个影像学检查,3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复查对比。再过后3个月进行第三次影像学复查。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再过半年后复查第四次,过后保持1次/半年的复查频率。术后2年复查都未发现异常,就改为1次/年。

  癌症在近半个世纪以来,正愈来愈严重地威胁着人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为1000万,死于癌症的病人在600-700万之间;我国每年新发生的癌症病人约160万,死于癌症的约130万。癌症在发达国家中为居民死亡原因第一位,在发展中国家居第二位。为此,癌症的防治与研究正成为全世界科学家日益关注的课题。但癌症不是“不治之症”,人类在近半个世纪对恶性肿瘤的防治与研究进行了大量颇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已初步摸清了各种癌症的流行情况,癌症的病因研究尤其在环境因素方面已颇深入。由于肿瘤标志、内镜、影像学等技术的应用,不少癌症已进入到亚临床癌的诊断阶段。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及生物治疗的综合应用使昔日的“绝症”,今日已成为可防可治之疾病。癌症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已使1/3以上的病人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