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乳腺癌方式主要有手术切除卵巢、放疗双侧卵巢、药物治疗。随着治疗乳腺癌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治疗药物浮出水面,这些药物一般是通过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来达到治疗乳腺癌的效果。得了乳腺癌如何选择用药?
目录
1乳腺癌病人如何护理才好
一:加强心理护理
由于乳腺癌术后影响病人的形体美,因此多数病人情绪极其低落,表现出烦躁、自卑,甚至缺乏治疗信心。护士除应主动与病人沟通并得到病人的充分信任外,还应尽可能采用她们最容易接受的实施方式,勤巡视、多交谈,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教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二: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病人在连续硬膜外麻醉及静脉复合麻醉下施行手术,术毕回病房后应给予平卧位,严密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病人清醒且生命体征平稳后给予半卧位,以利于呼吸和引流,避免或减轻术侧肢体水肿。观察伤口敷料是否干燥。早期局部用负压吸引或胸带包扎、沙袋加压以助皮片附着,避免皮下积血、积液。
三:防止术侧肢体发生水肿和功能障碍
避免在术侧肢体上行静脉穿刺,并适当抬高。术后3天开始帮助病人活动上肢,先由肘部开始逐渐扩展到肩部。锻炼方法为自己进餐、梳头、洗脸及手指爬墙活动,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
2得了乳腺癌如何选择用药
1、芙瑞:是新一代芳香化酶抑制剂,芳香酶抑制剂一般耐受性良好。但常可见胃肠道紊乱、无力、头痛、潮热和肌肉骨骼疼痛等不良反应。
2、依维莫司:依维莫司,是一种多功能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抑制剂,而mTOR属于细胞内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是细胞内中枢调控器,可感知细胞内生长因子和营养能量信号的变化。
3、紫杉醇注射液:紫杉醇已获FDA批准用于进展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同时也可用于联合化疗失败或6个月辅助治疗内复发患者的治疗。紫杉醇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肌痛、关节痛、黏膜炎、恶心和呕吐,以及脱发和外周神经损伤。
4、埃坡霉素B:一类新型微管稳定剂,具有促进GTP依赖性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的作用,并且对微管具有稳定作用;而通过稳定微管组装过程抑制微管的解聚,导致微管束的排列异常,形成星状体,进而抑制了细胞形成正常的有丝分裂纺缍体,从而阻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甚至诱导其死亡。
5、赫赛汀:是一种重组DNA衍生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其单药疗效与化疗药物相近,但不会出现化疗药物产生的如脱发、黏膜炎、血液学毒性等不良反应,患者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6、希罗达:是新一代口服氟嘧啶类药物,它能在胃肠道以原药的形式快速吸收,在肝脏和肿瘤组织内被代谢为有抗肿瘤活性物质。目前已在多个国家被批准用于紫杉类和蒽环类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患者。
7、阿帕替尼:阿帕替尼的化学名为甲磺酸N-[4-(氰基环戊基)苯基]{2-[(4-吡啶甲基)氨基](3-吡啶)}甲酰胺,属于小分子VEGFR抑制剂,主要抑制VEGFR2的活性,对于VEGFR1和RET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8、速莱:乳腺癌细胞的生长依赖于雌激素的存在,女性绝经后循环中的雌激素主要通过外周组织中的芳香化酶将肾上腺、肝脏、肌肉和脂肪中的雄激素转化而来。因此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来阻止雌激素生成是一种有效的选择性治疗绝经后激素依赖性乳腺癌的方法。该药物可明显降低绝经妇女血液循环中的雌激素水平,但对肾上腺中皮质类固醇的生物合成无明显影响。
9、西帕替尼:西帕替尼是小分子多靶点、4-苯胺基喹唑啉类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1/EGFR)和人表皮因子受体2(ErbB2/HER-2)。
10、抗雌激素药物:这是最常用的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可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断雌激素对受体的作用。最常用的是三苯氧胺(TAM),可用于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癌。
3乳腺癌患者术后吃什么好
1、乳癌患者术前一定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或水果食品)、蔬 菜(或蔬菜食品)、或者是补充维生素片,有助于促进组织再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加速伤口愈合,同时还可以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
2、乳癌患者必需摄取足够的蛋白质。高蛋白饮食,可以缓解因某些疾病引起的蛋白质过度消耗,减少乳癌术后并发症,令乳癌患者尽快康复。如果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就会引起营养不良性水肿,对乳癌术后伤口愈合及病情恢复不利。
3、饮食要平衡、多样化、不偏食、不忌食、荤素搭配、粗细搭配。烹调时多用蒸、 煮、炖,尽量少吃油炸食物。饮食调养可以给予益气养血、理气散结之品,巩固疗效,促进身体康复。如山药粉、糯米、苡仁、菠菜、 丝瓜、海带、泥鳅、鲫鱼、大枣、橘子、山楂等。
除了饮食,乳腺癌患者术后也要注重身心的护理,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只有这样对病情对生存质量才有帮助。
4乳腺癌的早期症状
1、乳房肿块
乳腺的外上象限是乳腺癌的好发部位,多不伴任何症状,常为单个、不规则、活动度差的硬性肿块,洗澡时或自我检查时是可以发现的。
2、 乳头溢液
非哺乳期内乳头溢出乳白色、淡黄色、棕色或血色、水样、脓性的液状物,特别是血性溢液有可能是乳腺肿瘤炎症、出血、坏死等生成的。有的年轻女性乳头溢出乳汁样分泌物,有可能是内分泌异常所导致的。脓性溢液也可能是乳房炎症导致的,不一定都是乳腺癌。据统计,单侧乳头溢液中,12%~25%是乳腺癌的表现。
3、 乳头改变
由于肿瘤侵犯乳头或乳晕下区时,导致乳头偏歪、回缩、凹陷等。
4、 局部皮肤改变
乳房皮肤出现橘皮样改变,即皮肤水肿且有毛孔处明显凹陷的改变,或出现乳房皮肤“酒窝”样凹陷,或有多个皮下小结节,这是乳腺癌的主要表现。有一种乳癌叫炎性乳癌,早期即表现为乳腺皮肤湿疹样变化。
5、淋巴结肿大
少数病人首先出现的症状为腋窝淋巴结肿大。
6、两侧乳房不对称
由于肿瘤的存在或与胸壁粘连,该侧乳房可出现体积或形态的变化。
7、乳房疼痛
少数乳癌病人有乳房隐痛、刺痛、胀痛或钝痛。
5乳腺癌的原因
致癌因素一:月经初潮早绝经晚
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为0~24岁年龄段处较低水平,25岁后逐渐上升,50~54岁组达到高峰,55岁以后逐渐下降。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是乳癌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近年来,乳腺癌
致癌因素二: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其母亲在绝经前曾患双侧乳癌的妇女,自身患乳癌的危险性为一般妇女的9倍,而且乳癌病人的第二代出现乳癌的平均年龄约比一般人提早10年左右。姐妹当中有患乳癌的女性,危险性为常人的3倍。需要强调的是,乳癌并不是直接遗传,而是一种“癌症素质”的遗传,乳癌病人的亲属并非一定患乳癌,只是比一般人患乳癌的可能性要大。
致癌因素三:婚育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虽婚而不育或第一胎在30岁以后亦为不利因素,但未婚者发生乳癌的危险为婚者的2倍。专家认为,生育对乳腺有保护作用,但仅指在30岁以前有足月产者。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哺乳对乳癌的发生有保护作用,主要是对绝经前的妇女。
致癌因素四:电离辐射
乳腺是对电离辐射致癌活性较敏感的组织。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活动阶段,对电离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而电离辐射的效应有累加性,多次小剂量暴露与一次大剂量暴露的危险程度相同,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时的幸存者中,患乳癌的比例明显增加,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接受过胸部放疗的,长大后患乳癌的机会也增加。
致癌因素五: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造成乳癌的几率明显上升,乳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人均消化脂肪量有较强的关系。有些公司职员高收入造成高生活水准,饮食上发生了改变,人们的饮食都主要以肉类和海鲜类产品为主,逐渐形成了现在比较“流行”的酸性体质。人们大多都形成不科学的、不健康的“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习惯,结果导致乳癌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致癌因素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些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女性白领坐多动少,缺乏锻炼,接触阳光少,在阳光下多做运动多出汗,科尔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酸性垃圾。但现在人以车代步现象愈来愈多,运动量个大大减少,长久便会导致酸性代谢物长期滞留在体内,导致体制的酸性化。大多数职业女性由于工作关系,长时间紧箍着乳罩,难得给乳腺“松绑”;还有些职业女性迫于工作的压力或追求事业的成功,过着单身贵族或丁克族生活,不成家,不要孩子。这些因素都与乳腺病有关。
致癌因素七:精神抑郁和过度紧张
据调查,性格内向,精神长期抑郁,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当这种压力得不到释放的时候便会对身体造成影响,从而导致体质的酸化。早期生活不幸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都市年轻女性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精神长期处于应激紧张状态,导致情绪上的不稳定,不平和。这些精神因素与不良生活工作方式加在一起对乳房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致癌因素八:激素
乳癌与人体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系,在各种内分泌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雌激素、孕激素。研究结果表明,雌激素刺激乳房腺体上皮细胞过度增生,是造成乳癌的重要原因,常使用激素用品及妇女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可增加乳癌的发病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