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传染科 >肝病

血清碱性磷酸酶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属磷酸单酯水解酶,是一组特异的磷酸酯酶。该酶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以骨、肝、乳腺、小肠、肾中含量较高,其大部分由骨细胞产生,小部分来自肝,经胆汁排入肠道。ALP测定方法主要是比色法和连续监测法。检查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是怎么回事?

目录 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是什么原因 血清检查碱性磷酸酶偏低是为什么 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值 血清碱性磷酸酶偏低怎么办 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怎么办

1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是什么原因

  正常人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主要来自肝和骨骼,碱性磷酸酶测定主要用于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是反映肝外胆道梗阻、肝内占位性病变和佝偻病的重要指标。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下列疾病:肝胆疾病:阻塞性黄疸,黄疸型肝炎,肝癌等。骨骼疾病:由于骨损伤或疾病使成骨细胞所含高浓度的碱性磷酸酶释放入血液中,引起ALP增高。碱性磷酸酶ALP在青春发育期可以升高,它是骨骼在发育期破骨细胞释放出的一种酶,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碱性磷酸酶(ALP或AKP)是广泛分布于人体肝脏、骨骼、肠、肾和胎盘等组织经肝脏向胆外排出的一种酶。但它不是单一的酶,而是一组同功酶。目前已发现有AKP1、AKP2、AKP3、AKP4、 AKP5与AKP6六种同功酶。其中第1、2、6种均来自肝脏,第3种来自骨细胞,第4种产生于胎盘及癌细胞,而第5种则来自小肠绒毛上皮与成纤维细胞。 碱性磷酸酶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检查。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2血清检查碱性磷酸酶偏低是为什么

  碱性磷酸酶偏低。碱性磷酸酶指标低可以见于慢性肾炎,贫血,甲状腺机能不全等

  碱性磷酸酶偏低没有实际意义,如果说在体检查时出现碱性磷酸酶偏低,但是医生又没有建议你去复查,那就没什么问题,如果实在担心的话,可以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例如纳豆胶囊就不错,里面富含优质的蛋白质,还有纳豆菌、异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分,对人体起到综合调理的作用。

3血清碱性磷酸酶正常值

  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自己做过的几次碱性磷酸酶检查的参考正常值会有所不同,其实碱性磷酸酶的参考正常值会根据测试方法或人群的不同会有所区别,正常值范围的不同也与各医院使用的方法和仪器有关。一般情况下碱性磷酸酶正常参考值为:女性50~135U/L、男性45~125U/L.下面了解下不同测试方法碱性磷酸酶的参考值是多少。

  1、比色法:

  成人:3~13金氏单位。

  儿童:5~28金氏单位。

  2、连续监测法:

  37℃,女性1~12岁15岁40~150U/L。

  男性1~12岁25岁40~150U/L。

  />

  二、血清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原理:

  1、比色法:ALP在碱性条件下使磷酸苯二钠水解,生成磷酸和游离酚,后者与4-氨基安替比林作用,并经铁氰化钾氧化成红色醌类化合物,其颜色的深浅与ALP活性成正比。

  2、连续监测法:ALP在碱性条件下,使磷酸对硝基苯酚(4-NPP)释放出磷酸基团,AMP参与磷酸酰基的转移,促进酶反应速率,生成游离的对硝基苯酚(4-NP),并形成黄色的醌,其吸光度的增高速率与酶活力成正比。

4血清碱性磷酸酶偏低怎么办

  血清碱性磷酸酶指标低可以见于牛奶-碱综合征、坏血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维生素D摄入过多、恶性贫血、重症慢性肾炎、呆小病、恶病质等症状。那么血清碱性磷酸酶偏低怎么办?

  可以适当摄入优质蛋白,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例如纳豆里面富含优质的蛋白质,还有纳豆菌、异黄酮、维生素E、维生素c等多种有效成分,对人体起到综合调理的作用。

5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怎么办

  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可见以下症状:

  1、无黄疸:肝硬化、肝细胞癌、胆管疾病(胆管癌,肝内结石)、局限性肝损害(转移性肝癌、肝脓疡、肉芽肿性肝损伤)、其他肝疾病(慢性肝炎、脂肪肝)、骨疾病(佝偻病骨软化症、或骨肉瘤)、转移性骨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骨、肝转移)等。

  2、有黄疸: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肝炎病毒以外的病毒引起的肝损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其他肝内胆汁瘀滞、阻塞性黄疸(胆管癌、胆管细胞癌、胰头癌,总胆管结石,硬化性胆管炎)。

  那么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怎么办呢?

  如果检查中发现血清碱性磷酸酶偏高,患者一定要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找出病因,并根据具体病情做针对性的治疗。如果是生理性的原因,就属于正常现象,大家不必担心。 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患者首先要弄清楚是哪种病引起的,并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