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五官科 >耳鼻喉科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耳痛为主要症状

在中耳炎类型当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因为病情会突然出现,于是对患者的伤害更为严重。其实,对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这种疾病来说,即使病情再怎么突然,患者的身体也是会出现一些症状的。专家告诉大家,这种疾病主要以耳痛为主要征兆。

目录 中耳炎是什么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耳痛为主要症状 慢性中耳炎的类型都有什么 这些东西中耳炎患者禁止吃 关于中耳炎的一些误区

1中耳炎是什么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畏寒、发热、怠倦、食欲减退。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常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鼓膜一旦穿孔,体温即逐渐下降,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耳痛:耳深部疼痛,逐渐加重。如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加重,耳痛剧烈者夜不能眠,烦燥不安。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顿减。

  耳流脓: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粘液、粘脓或纯脓性。非危险型流脓较稀薄,无臭味。危险型流脓虽不多,但较稠,多为纯脓性,并伴有异臭味。

  听力减退及耳鸣:开始感耳闷,继则听力渐降,伴耳鸣。耳痛剧者,耳聋可被忽略,有些患者可伴眩晕,穿孔后耳聋反而减轻。

  耳聋:轻重不一,因多是单耳发病,易被忽视。此种耳聋,多与病性的进展成正比,即病变较重,耳聋也加重,一般为传导性聋。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以耳痛为主要症状

  1.耳痛:本病的早期症状,呈搏动性跳痛或钝痛,且持续时间较长。疼痛位于耳朵深部,可经三叉神经放射至同侧牙龈、额、颞侧、枕部等部位,严重时可达整个半侧头面部,并于咳嗽、吞咽及打喷嚏时明显加重;耳痛严重者,常无法正常入睡并显得烦躁不安,有时会按压耳屏以缓解不适;当鼓膜发生自行性穿孔后,脓液流出而使疼痛明显减轻。

  2.耳漏:鼓膜发生自行性穿孔前,局部会出现小黄点;穿孔出现时,黄点会变为亮点,并伴有液体流出;开始为血性浆液,后逐渐变为脓性液;当渗出液过多时,则提示其他部位发生穿孔,如乳突、鼓窦等。

  3.耳鸣及听力下降:患侧耳部会出现搏动性耳鸣,尤以静止时明显;听力下降呈不规则性发作,一般情况下为进行性减退,但鼓膜穿孔后则表现为听力上升。

  4.伴随症状:鼓室穿孔前,患者会出现一些全身症状,如发热、畏寒、疲倦、食欲减退、头痛等。小儿症状更为明显,并伴有呕吐、腹泻及惊厥。穿孔后,这些症状会明显减轻。

3慢性中耳炎的类型都有什么

  分为单纯型、纤维肉芽型、胆脂瘤型3大类型,其中以单纯型最常见。

  单纯型慢性中耳炎

  此型慢性中耳炎患者较多,患者耳内分泌物呈黏液性或黏脓性,分泌物一般没有臭味。多为间歇性流脓,一般患者在感冒时可出现流脓,并且流脓量增多。此型患者可出现耳聋,但是一般不严重。

  纤维肉芽型慢性中耳炎

  纤维肉芽型又称做骨疡型,此类型患者耳内分泌物呈黏脓性,并且带臭味。多为持续性流脓,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头痛、眩晕等,大部分患者有传导性耳聋。

  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

  此型中耳炎患者分泌物较少,一旦流出分泌物常伴有恶臭。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患者常伴有耳周围骨质脱钙、骨壁破坏等,若久治不愈,炎症逐渐向周围扩散,可导致颅内、外发生并发症。

4这些东西中耳炎患者禁止吃

  (1)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桂皮、生姜、花椒、芥末、良姜、葱、蒜等。这些食物温热辛燥,化火伤阴,会使患者内热加重,易使中耳炎加重。

  (2)发酵物:这类食物有一定的致敏因素,食用不当可让人体发生过敏反应,加重中耳炎症状,发物主要包括鱼、虾、蟹等海产品,此外,鸡蛋、香菜也应少吃。

  (3)肥腻厚味食物:这类食物容易聚湿生痰,助热化火,造成体内湿热内盛,加深中耳炎症状。

  (4)生冷饮食:中耳炎患者不宜多吃冷饮,如冰冻饮料、冰凉果品和冰激凌等。

  (5)热性补药:中耳炎发病时不宜吃热性补药,如人参、鹿茸、肉桂、牛鞭、附子、大补膏等。

  (6)坚硬难咬的食物,如花生仁、西瓜子、开心果、硬油饼、油条等。这些食物难以咀嚼,会加重中耳炎疼痛。

  (7)鱼腥食物:中耳炎饮食还应该禁忌海鲜等鱼腥食物。这类食物有一定的致敏因素,食用不当可让人体发生过敏反应,加重中耳炎症状。


5关于中耳炎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没有耳痛、耳道流脓,就不是中耳炎

  专家观点:并非所有中耳炎都有耳痛和耳道流脓。

  分析:中耳炎包括急性、慢性细菌性(化脓性)中耳炎,卡他性(分泌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等类型。耳道溢脓,急性期有耳痛是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症状。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无耳道流脓症状,也较少出现耳痛,可仅有耳闷、听力下降等问题。部分胆脂瘤型中耳炎也可无耳道流脓症状。

  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轻微,一般不出现耳痛和化脓,故易被漏诊、误诊。值得注意的是,儿童期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因为儿童的咽鼓管较平直,鼻咽腔较小,鼻炎鼻窦炎较多见,当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咽鼓管黏膜容易水肿,继发咽鼓管阻塞,导致分泌性中耳炎。同时,由于儿童一般不会主诉症状,故更易延误治疗。家长若发现孩子在看电视时将声音开得过响,或者在与人交谈时,要求别人讲得响一些等异常情况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误区二:非化脓性中耳炎发病率低、危害小

  专家观点: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危害不亚于化脓性中耳炎。

  分析:非化脓性中耳炎由于症状不明显,常在“不知不觉”中导致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与“显而易见”的化脓性中耳炎相比,患者的早期就诊率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容易发展成慢性中耳炎,危害更大。隐匿性胆脂瘤型中耳炎还会引起面瘫、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误区三:只要有耳道“出水、流脓”,就是中耳炎

  专家观点:耳道“出水、流脓”,原因很多。

  分析:除中耳炎外,不少耳科疾病也有“出水”症状。比如外耳道炎,有时可表现为耳道“出水”,伴细菌感染时,会有流脓。其与中耳炎的主要区别是前者鼓膜完整,无穿孔。此外,外耳道毛囊疖肿破溃、外耳道肿瘤继发细菌感染时,也可有流脓的表现。

  误区四:耳道流脓时,不宜手术

  专家观点:耳道流脓时手术不影响手术效果。

  分析:以前,由于受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大多数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均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若确实需要手术,必须在停止流脓半年以上才能实施,否则会影响手术效果。如今,由于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即使在化脓期也可以接受手术,不必顾虑流脓是否会影响手术效果这个问题。

  误区五:中耳炎手术可以完全恢复听力并消除耳鸣

  专家观点:期望手术后听力马上恢复正常、耳鸣马上消失是不太现实的。

  分析:中耳炎病程多较漫长,长期的炎性刺激会影响内耳系统,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及耳鸣。中耳炎鼓室成形手术虽可完全清除病灶和重建听骨,但仅能部分或大部分恢复因听骨损害、鼓膜穿孔引起的听力下降,对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害无效,也不能直接减轻耳鸣症状。不过,病灶的清除对耳鸣的间接恢复还是有帮助的。

  误区六:治疗中耳炎,只要吃抗生素就可以了

  专家观点:抗生素仅是中耳炎的治疗方法之一。

  分析:这种观点比较片面,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并非吃吃抗生素那么简单。比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针对病因(如鼻炎、鼻窦炎、上呼吸道感染等)进行治疗,可选用滴鼻剂、中成药、抗生素等药物;急性中耳炎患者除用抗生素外,有耳痛的患者还需要用滴耳剂;慢性中耳乳突炎反复发作者、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应尽早手术。

  误区七:中耳炎屡治屡发,无法根治

  专家观点:部分中耳炎可被根治。

  分析: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是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清除炎性病灶,鼓膜未修复导致中耳鼓室进水、继发炎症。随着耳科显微技术的发展,部分中耳炎,如慢性中耳乳突炎和胆脂瘤型中耳炎,可通过手术达到根治的目的。

  误区八:预防中耳炎,只要耳道防水就可以了

  专家观点:预防耳道进水仅对鼓膜穿孔者有效。

  分析:预防耳道进水仅对慢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者有一定效果,对其他类型的中耳炎效果甚微。比如,分泌性中耳炎和急性细菌性中耳炎,由于其发生与连通鼻子和耳朵的结构——咽鼓管的阻塞有关,故一切易导致咽鼓管阻塞的疾病均需防治,如鼻炎、鼻窦炎、鼻息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鼻腔肿瘤、儿童增殖体肥大等。另外,感冒鼻塞时尽量不要频繁、用力回吸鼻涕,气压急剧变化(如飞机下降时)时向耳内鼓气、嚼口香糖等,对预防中耳炎的发生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