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天气炎热食用金银花等三花具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凉血消暑,生津止渴、防病抗癌、减肥降脂、降压,提高人体免疫力等功效。炎热夏天喝什么花能清热解毒防中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目录
1中暑有哪些症状
1、先兆中暑的症状为:
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疲色、四肢无力、头昏眼花、胸闷、 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
2、轻度中暑
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干热等,或早期呼吸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 体温升高到38℃以上、血压下降、脉搏加快等。
3、重度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如果还出现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说明中暑严重,应紧急处置,昏迷者针刺人中、十宣穴。在急救的同时,及时送医院治疗。
2炎热夏天喝什么花能清热解毒防中暑
1、金银花。
中医认为,金银花性寒味甘,它是古代清热解毒的圣药。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金银花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广泛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口糜目赤以及外科皮肤疮疡、丹毒等症。在酷暑炎夏,金银花可清热、降温、解暑,并对预防夏季小儿痱毒疖肿等病症也有良好作用。
2、菊花。
中医认为,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具有疏风清热、解毒、清肝明目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菊花还有明显的解热、降血压作用,可治疗感冒头痛及肝火上扰引起的目赤肿痛。暑日用菊花,不但能解暑,还可治头晕眼花、昏厥中暑等症。
3、蔷薇花。
主要含黄芪甙、挥发油;有利胆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可吸收硫化氢、苯、苯酚、乙醚等有害气体,亦可清除锑剂中毒。中医认为,蔷薇花性味甘凉,除了可用于治疗口腔炎、疟疾等疾病外,还具有清暑和胃的功效,夏天代茶饮能生津止渴,清热除烦。
3中暑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中暑是由于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人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患者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体内产热和吸收热量超过散热量是致病的主要原因。
1、气候和环境的原因:
夏天的7、 8、 9 月,我地区的气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期, 日平均气温达到32℃以上,湿度大于60%。
2、自身原因:
平时运动量小,尤其在室外活动少,对疾病的抵抗力和热耐受力较差。 特别对于新生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饮食和睡眠都不十分好。 针对中暑的原因,中暑的预防是关键。
3、其他:
有时气温虽未达到高温,但由于湿度较高和通风不良,亦可发生中暑。老年、体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失盐、穿着紧身、不透风的衣裤以及发热、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病、广泛皮肤损害、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能神经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常为中暑的发病因素。如果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和组织的损害致中暑。
二、发病机制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性散热以达到热平衡,致使体内热蓄积,引起体温升高。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高温环境中,人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限度的出汗量为6L,但在高温中劳动者的出汗量可在10L以上。汗中含氯化钠约0。3%~0、5%。因此大量出汗使水和盐过多丢失,肌肉痉挛,并引起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不适应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发生虚脱;热衰竭亦可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失盐。
4三高病人小心中暑
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此话虽然并非金科玉律,但专家告诫,上了年纪的老人确实经不住连续气温高、气压低、排汗不畅、呼吸困难的折腾,尤其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病人,在炎热的夏季非常容易诱发“脑卒中”,又叫“热中风”。从合肥市几大医院临床收治病人的情况看,70岁以上老人“热中风”的比例,明显高于冬季的“脑中风”。
为什么炎热天气下“三高”病人容易“热中风”呢?专家指出,高温之下,人体通过排汗调节体温,汗出得多,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输往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此时如果活动量稍大,需氧量增加,强迫心脏泵血供氧,于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动脉血管承受不了负荷,“热中风”的可能性当然就随之增加。
专家指出,炎热天气下,“三高”病人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一日三餐要以稀为主,以素为主,多吃芹菜、百合、木耳、蘑菇、茄子、西红柿、黄瓜、苦瓜等维c含量丰富的蔬菜,适当补充盐分,但高血压病人不可吃得太咸,糖尿病人吃水果要适量,尤其是西瓜不能敞开来吃。有过中风史的病人,要“盯牢”身体的各种异常变化,一旦发现头晕、头痛、半边肢体发麻、全身疲乏无力等,均是“热中风”前兆,要及早送医院抢救。老人外出一定要有家人陪伴,并尽可能带上“救心丸”等对症药物和饮用水以及遮阳散热的伞、帽、扇子、毛巾等,以防不测。
5中暑之后饮食5大忌
1. 忌狂饮水。中暑病人应采用少量、多次饮水方法,每次以不超过300ml 为宜,切忌狂饮。因为大量喝水不仅会冲淡胃液而影响消化,还会引起反射性排汗亢进,导致体内水分和盐分进一步大量流失,严重时可促使热痉挛(抽风)的发生。
2. 忌油腻韧性食物。
3. 忌大量食用生冷瓜果。中暑后,大多有脾胃虚弱之象,大量食用生冷食物会进一步损伤脾胃阳气。
4. 忌偏食。
5. 忌纯补。中暑之后,暑气未清,虽有体虚之症,但不能单纯用补法。过早进补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使已经逐渐消退的暑热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