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诊断应作哪些检查?很多血管瘤患者或者患儿家长,通过各种通讯途径,了解到一些血管瘤的知识,怀疑自己或孩子患有血管瘤,想通过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来确诊,以便进行具有针对性治疗措施,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血管瘤的检查方法,以供参考。
目录
1什么方法可以有效地治愈婴幼儿血管瘤
一、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1、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注射治疗幼儿血管瘤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有可能伤害到瘤周围的皮肤。是指向瘤体内注射硬化剂,常用的药物有5%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及博来霉素、糖皮质激素等,有引起局部皮肤坏死、感染、瘢痕形成等风险。
2、激素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糖皮质激素对幼儿血管瘤有肯定的疗效,其机制是生长迅速的血管瘤含有较高的雌二醇受体,此受体可促进血管瘤的形成和发展,激素可与血管瘤内的雌二醇受体竞争性结合,从而抑制血管瘤增生。应用时要注意使用时间要控制在半年左右。
3、放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放射治疗又称核素治疗,目前治疗幼儿血管瘤常用的有32P、90Sr、X射线、60钴等,因其对照射剂量和时间合理安排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婴儿的骨骼发育影响较大,还会增加白内障、癌变的风险,故临床很少应用。
二、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期间的护理:
1、避免感染:
在手术后对孩子进行洗脸或洗澡等一些清洗行为时,一定要注意切不可使水浸湿到手术位置,以免引发感染。同时在婴幼儿血管瘤的术后护理中,还要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程度,同时注意避免孩子抓破床上面引发感染,若创伤面发生破烂,一定要及时的涂以消炎的药物。
2、日常护理:
对于选择激光治疗该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防晒,同时对于病患处的结痂面让其自行脱落,避免抓挠。在生活中还要注意日常生活的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以促进伤口的修复和恢复,使病情加快康复。
3、合理饮食:
在婴幼儿血管瘤的术后护理中,饮食方面的护理极为重要。在对于孩子的饮食护理中,母亲也要注意,多补充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营养要均衡;忌食一些油腻、过冷以及辛辣刺激性等之类的食物,以保证乳汁的营养。
2常见的血管瘤检查方法
【自我检查】眼观、手摸血管瘤的皮肤症状
1、鲜红斑痣:局部表现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暗红或紫红色斑片,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楚,不高出皮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之部分或完全退色,表面平滑。
2、草莓状血管瘤:通常为较小而突出皮面的结节状肿物,颜色鲜红或暗红,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表面呈疣状或分叶状,形似草莓。
3、海绵状血管瘤:发生位置较浅层的海绵状血管瘤可表现出:局部高出皮肤,隆起于包块,皮肤呈紫色,触之柔软,包块如海绵状或面团的感觉,压之有压缩感,包块大小可随体位改变有变化,增大或缩小。
4、蔓状血管瘤:局部隆起包块,呈念珠状,表面皮肤温度较正常皮肤要高,有搏动感,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温馨提醒:有些血管瘤的症状明显,可通过皮表的异常来判断,然而,也有一部分血管瘤损害较深,从皮表来看无任何异常。专家建议:家长最好不行诊断,发现异常情况应到专业医院检查。
【专业检测】不同血管瘤症状的多种检测方式
1、毛细血管瘤:有经验的医生,对于皮表的毛细血管瘤,通过眼观手摸,凭经验即可确诊。
2、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位置比较表浅的海绵状血管瘤,症状比较典型,有经验的医生通过眼观、手摸也可以确诊。对于位置比较深的海绵状血管瘤由于表明症状不明显,可通过超声检查、X线检查等确诊,如果是海绵状血管瘤对于周围正常组织器官有损害,或者引起了并发症等,可通过CT、核磁共振等检查血管瘤的危害程度。
3、蔓状血管瘤:大部分蔓状血管瘤对于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来说通过症状表现可以确诊,辅助检查一般有彩超、血管造影、CT、核磁共振等。
4、其他:血管瘤的检查方法还有穿刺、超导介入消融术检查、病理检查等,根据不同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的检查方法,一般在有经验的血管瘤医生的指导下,可避免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节省时间和金钱。
3正确面对血管瘤疾病走出治疗误区
认知误区:
即患者家属及部分医务人员往往把所有可见的皮肤血管病变都称之为血管瘤。以往,血管瘤的命名和分类按形态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因其概念混乱,不仅对病程了解和治疗指导帮助不大,有的导致过于积极治疗产生医源性并发症,而有的过于保守,病情发展后病变扩大,错过早期治疗的良机。例如,按传统分类,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鲜红斑痣)同属毛细血管瘤,但前者出生后迅速长大、高出皮肤,以后大部分能消退,对激素治疗有效,适当干预治疗控制其快速生长即可;而后者随身体生长缓慢长大,颜色变为紫红或增厚,对激素治疗无效,不会自然消退,需积极治疗。
观念误区:
即部分患者家属认为血管瘤不需要治疗。孔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患者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均反对治疗,认为病变是胎里带来的,不能也不需要治疗。当病变扩大,已经严重影响患者功能与外观的时候,才来医院就诊。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所以,当发现幼儿患有皮肤血管病变时,须尽早去医院就诊,明确诊断,防微杜渐。
手术误区:
一是怕患儿太小不能耐受手术,二是对手术存在本能的恐惧,部分患者家属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而去尝试激光、冷冻、放疗等非手术方法。这样,反而错过了血管畸形治疗的最佳时机。其实,医生在选择治疗方式上是非常慎重的。只有范围较小、病变局限的早期血管畸形,医生才首选手术切除;而当血管畸形进入破坏期和失代偿期,其范围往往较大,已经侵犯主要器官,手术的危险性较高,医生一般不会选择手术切除。所以,当医生建议患者家属手术治疗时,该患者家属应该感到庆幸。
4假性血管瘤的鉴别
血管瘤为多发病,好发于颌面部。科学家们发现:血管瘤是以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特征的真性肿瘤,通常在婴儿出生后1—4个月出现一个很小的红色斑点,随后快速增长,其后生长速度变慢。当患儿长到10—12个月时,60%的血管瘤开始自行退化。所以,确诊为血管瘤之后不要急于治疗,先观察一段时间再由医生决定是否用药。
容易与血管瘤混淆的面部血管畸形,是一种假性血管瘤。由于血管异常扩张和侧枝形成所造成的血管肥大,使其形状与血管瘤相似。这种假性血管瘤在新生儿出生时即出现,但无快速增长期,病变增长一般与患儿本身生长相应。
真假血管瘤的治疗是不同的。对大多数可自行退化的血管瘤来说,可暂时不用药;而对假性血管瘤,则采取栓塞、激光等多种治疗手段。
5小儿血管瘤类型有哪些
海绵状血管瘤:多发生于患儿出生后或生后不久,也有1岁后才发病的。海绵状血管瘤一般生长缓慢,但对患儿的损害大。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常常累及口腔、咽颊粘膜。还可以发生在内脏,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于肌肉间、骨间,为肌间海绵状血管瘤。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及紫癜。此型是小儿血管瘤常见的类型。年龄越小,出血越频繁,血小板越低,越容易出血,尤其是脑出血能危及患儿生命。
鲜红斑痣:主要是因为先天性毛细血管壁薄弱,导致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扩张所致。一般在出生后不久出现,表现为一个或数个境界清楚的淡紫色、淡紫红色或红色的斑块,大小不等,不高出皮肤,压之易褪色。
毛细血管瘤:又称为单纯性血管瘤或草莓状血管瘤。一般于患儿生后1~3个月左右出现,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颜面,其次在颈部、躯干。生后即见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略高出皮肤,鲜红色或紫红色的柔软肿物,压之不退色也不缩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1~2岁内长到最大而逐渐缓慢消退。
混合型血管瘤:小儿血管瘤常见的类型即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管瘤同时存在,以其中一种类型的血管瘤表现为主。
对于肝部血管瘤的症状,我们一定要了解腹部包块:包块有囊性感,无压痛,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在包块部听诊有时可听到传导的血管杂音;胃肠道症状:可出现右上腹隐痛和不适,以及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食后胀饱和消化不良等;这是比较多见的症状,大家应该注意。
还有就是会出现压迫症状:巨大的血管瘤可对周围组织和器官产生推挤和压迫。压迫食管下端,可出现吞咽困难;压迫肝外胆道,可出现阻塞性黄疸和胆囊积液;压迫门静脉系统,可出现脾大和腹水;压迫肺脏可出现呼吸困难和肺不张;压迫胃和十二指肠,可出现消化道症状等;了解这些对大家的诊断和治疗是很重要的。
温馨提示:
及时采取治疗是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方法之一,由于婴儿本身的抵抗能力就非常弱,因此妈妈对婴儿护理的重点就是,防止血管瘤的瘤体发生破裂,一旦瘤体发生破裂的话,不及时止血,严重的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可以看出对得了血管瘤的婴儿护理一定要特别的细心。
血管瘤(haemangioma)是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多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它起源于残余的胚胎成血管细胞,活跃的内皮样胚芽向邻近组织侵入,形成内皮样条索,经管化后与遗留下的血管相连而形成血管瘤,瘤内血管自成系统,不与周围血管相连。发生于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占全身血管瘤的 6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