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药品 >中药

中药菟丝子

菟(tù)丝子,又名吐丝子、菟丝实、无娘藤、无根藤、菟藤、菟缕、野狐丝、豆寄生、黄藤子、萝丝子等,是一年生寄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生理构造特别的寄生植物。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伸出尖刺,戳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长茂盛后,阻挡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更进一步还会储存成淀粉粒于组织中。植株十分茂盛,茎缠绕,淡黄色,纤细,直径约1.5mm,多分枝,随处可生出寄生根,伸入寄主体内。叶稀少,鳞片状,三角状卵形,花两性。那中药菟丝子的功能主治有哪些?中药菟丝子的副作用有哪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中药菟丝子的功能主治 中药菟丝子的选方 中药菟丝子的主要价值 中药菟丝子的性状鉴别 中药菟丝子的副作用

1中药菟丝子的功能主治

  【功能主治】

  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

  (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

  (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

  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

  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

  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

  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

  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

  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

  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2中药菟丝子的选方

  【选方】

  ①补肾气,壮阳道,助精神,轻腰脚:菟丝子一斤(淘净,酒煮,捣成饼,焙干),附子(制)四两。共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扁鹊心书》菟丝子丸)

  ②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去皮,炒断丝)等分。为细末,以山药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盐酒或盐汤下。(《百一选方》)

  ③治丈夫腰膝积冷痛,或顽麻无力:菟丝(洗)一两,牛膝一两。同用酒浸五日,曝干,为末,将原浸酒再入少醇酒作糊,搜和丸,如桶子大。空心酒下二十丸。(《经验后方》)

  ④治腰膝风冷,益颜色,明目:菟丝子一斗。酒浸良久,沥出曝干,又漫,令酒干为度,捣细罗为末。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日三。服后吃三,五匙水饭压之,至三七日,更加至三钱服之。(《普济方》)

  ⑤治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二两。酒浸三日,曝干,捣罗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圣惠方》)

  ⑥治膏淋:菟丝子(酒浸,蒸,捣,焙)、桑螵蛸(炙)各半两,泽泻一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用清米饮送下。(《奇效良方》菟丝丸)

  ⑦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菟丝子、麦门冬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盐汤每下七十丸。(《纲目》)

  ⑧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盐汤下。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局方》茯菟丸)

  ⑨治小便多或不禁:菟丝子(酒蒸)二两,桑螵蛸(酒炙)半两,牡蛎(煅)一两,肉苁蓉(酒润)二两,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各一两,鸡膍胵半两(微炙),鹿茸(酒炙)一两。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盐酒任下。(《世医得效方》菟丝子丸)

  ⑩治脾元不足,饮食减少,大便不实:菟丝子四两,黄耆、于白术(土拌炒)。人参、木香各一两,补骨脂、小茴香各八钱。饧糖作丸。早晚各服三钱,汤酒使下。(《方脉正宗》)

  ⑾治消渴:菟丝子不拘多少,拣净,水淘,酒浸三宿,控干,乘润捣罗为散,焙干再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食前饮下五十粒,一日二,三服;或作散,饮调下三钱。(《全生指迷方》菟丝子丸)

  ⑿治阴虚阳盛,四肢发热,逢风如炙如火:菟丝子、五味子各一两,生干地黄三两。上为细末。米饮调下二钱,食前。(《鸡峰普济方》菟丝子煎)

  ⒀治痔下部痒痛如虫啮:菟丝子熬令黄黑,末,以鸡子黄和涂之。(《肘后方》)

  ⒁治眉炼癣疮:菟丝子炒,研,油调敷之。(《山居四要》)

  ⒂消渴不止。用菟丝子煎汁随意饮服,以止为度。

  ⒃白浊遗精(思虑太过,心肾虚损,真阳不固,渐有遗沥,小便白浊,梦中泄精)。用菟丝子五两、白茯苓三两、石莲肉二两,共研为末,加酒、糊酒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九十丸空心服,盐汤送下。此方名"茯菟丸"。

  ⒄小便淋沥。用菟丝子煮汁饮服。

  ⒅腰膝疼痛(顽麻无力)。用菟丝子(洗过)一两、牛膝二两,酒泡过,取出晾干,研为末,将原酒煮糊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服,酒送下。

  ⒆身、面突然浮肿。用菟丝子一升,在酒五升中浸泡两、三夜,每饮一升。一天三次,肿不消,继续服药。

3中药菟丝子的主要价值

  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将原药筛去泥屑,拣去杂质,晒干。

  (1)治腰痛。菟丝子(酒浸)、杜仲(炒)等量,共研细末,以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酒或盐汤送下。

  (2)治消渴。菟丝子取汁,任意饮之。

  (3)治乳糜尿。菟丝子(酒浸或蒸或捣或焙)、桑螵蛸(炙)各15克,泽泻0.3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腹时用温酒送下30丸。

  (4)劳伤肝气、目暗。菟丝子60克,酒浸3日,曝干,捣为末,鸡子白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以温酒送下30丸。

  (5)治小便赤浊、心肾不足、精少血燥、口干烦热、头晕怔忡。菟丝子、麦冬各等分为末,以蜜为丸,如梧桐子人,盐汤送下70丸。


4中药菟丝子的性状鉴别

  1 、菟丝子种子类圆形或卵圆形,腹枝线明显,两侧常凹陷,长径1.4-1.6mm,短径0.9-1.1m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微粗糙,种喙不明显;于扩大镜下可见表面有细密深色小点,并有分布不均匀的白色丝状条纹;种脐近圆形,位于种子顶端。种皮坚硬,不易破碎,用沸水浸泡,表面有粘性,煮沸至种皮破裂,露出黄白色细长卷旋状的胚,称“吐丝”。除去种皮可见中央为卷旋3周的胚,胚乳膜质套状,位子胚周围。气微,味微苦、涩。

  2、南方茧丝子与上种相似,但种子卵圆形,腹棱线不明显,大小相差较大,长径0.7-2.0.Mm,短径0.5-1.2mm。表面淡褐色至棕色,一端有喙状突出并偏向一侧。于扩大镜下可见种脐微凹陷,位于种子先端靠下侧。

  3、大菟丝子种子较大,长径约3mm,短径2-3mm,表面淡褐色或黄棕色。均以粒饱满者为佳。

5中药菟丝子的副作用

  菟丝子主要功用为补益肾精,有助正常健康的生殖功能;透过水木母子相生的关系,菟丝子亦滋养眼睛、筋,以及其他与肝、肾有关的生理功能。 菟丝子的不良反应、副作用:根据清朝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撰述:“肾家多火,强阳不痿,大便燥结者忌菟丝子。”中药丹参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活血清心,养血安神,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其不良反应较为少见,文献报道过的丹参过敏反应主要有:头痛、头昏、畏寒、发热、咳嗽、心慌、烦躁、呃逆、恶心、呕吐、腹胀、荨麻疹、疱疹、局限性水肿、口唇发绀、哮喘、气促、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等,其不良反应机制有人认为系丹参酮与酸性结晶体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致敏原,与体内致敏性抗体在细胞表面融合发生反应,引起释放组织胺、血浆激肽、前列腺素等介质,发生过敏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