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有哪些误区呢?现在有很多的人在任何季节中都会导致有人在生孩子,但是在生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误区呢?下面就来看一下育儿有哪些误区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啊,让专家教你应对常见的10大育儿难题。
目录
1珍护七天夏令营教宝妈变身育儿专家
珍护7天轻松体验计划解密喂养密码
如何养育宝宝,新手妈妈们通常手忙脚乱,困惑不断。网上育儿知识庞杂,良莠不齐,妈妈们往往无从判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查阅书籍,却又头疼于信息过多,需要花太久时间学习。妈妈们期盼简洁、易学、科学的育儿方法,能够有效的帮助他们带给宝宝健康、轻松的成长。金领冠珍护集结了以特级儿保专家刘纪平、围产专家沈月华为核心的珍护专家团专家,倾心为宝宝打造了“7天轻松体验计划”,主要为妈妈解决宝宝上火的问题,让妈妈能够享受轻松育儿的快乐。
身高可以量,体重可以称,可是宝宝的“上火”情况却像空气一样,看不到摸不着,多数妈妈们往往只能凭着主观感觉去判断。事实上,宝贝的上火状况真的无据可循吗?“每天给宝宝喂养的次数是几次?”、“宝宝便便是什么颜色的?”、“每天喝水、吃饭的情况如何?”……关于宝宝身体是不是已经上火,7天轻松体验计划先帮助妈妈从学会观察宝宝的表现来判断。小宝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全靠妈妈细心的观察便便、嘴巴、手和情绪等微表现,来了解宝宝是否健康。此外,轻松喂养、轻松喝水、轻松睡眠、轻松运动、轻松便便,7部曲合奏,点面结合。妈妈的养育过程,只要不断的重奏这7 部曲,一个又一个有效的实践,一定会是轻松的。
顶级育婴专家为新手爸妈定制7天喂养宝典
活动现场,30个家庭齐聚,还有数个小宝宝的光临,显得其乐融融。席雪老师是全国知名母婴护理专家,妇幼健康教育北京市市级讲师,常年致力于在中国推动专业的新生儿健康护理知识和理念。而7天轻松育儿理念,和她的理念不谋而合。不愧为专业的老师,刚开场,席雪老师就用几个简单的例子来告诉妈妈什么是简单育儿,一下子吸引了家长们的目光。
随着讲座的深入,父母们时而用心倾听,专心记着笔记,时而和专家互动,提出自己的疑惑。在讲到观察宝宝是否上火时,结合7天轻松体验计划,老师用红、肿、热、痛、烦的五字诀来总结宝宝上火的共同表现,而在讲述营养均衡时,用营养评价的基础标准(身长、体重、头围;智力发育;运动发育;微量元素)来告诉家长们最基础却最实用的方法。这些7天知识小技巧是家长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一个妈妈在互动环节向老师咨询自己的困惑,她不明白到底怎么才能让宝宝爱上喝水;另一个妈妈则一直不懂如何给宝宝最抚触。老师不仅一一回答家长的问题,更是手把手指导他们抚触的方法,让家长受益良多。
讲座的结束,却是7天轻松体验计划在千家万户上演的开始。这个育儿计划让新手爸妈的养育过程更加科学,育儿节奏也调整的更好。按照这样的节奏,妈妈们很快就将成为自己的育儿专家。据了解,金领冠珍护7天轻松体验计划的讲座还将继续开讲,珍护官方微博、活动网站都同步开展着精彩的活动,珍护不遗余力的帮助宝宝便便轻松,爸妈育儿轻松。
2教你应对常见的10大育儿难题
难题一、小伙伴打架了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平息争吵,你可以大声地叫“停”,让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身上。然后让孩子们跟着你在房间里绕走3圈,帮助孩子缓解愤怒的情绪和调整心绪。然后,请宝宝坐下,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帮助宝宝分析原委、了解成人的感受、寻找和平的处理办法以及学会道歉和包容他人。“你们喜欢打架吗?”“如果不打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你能向豆豆(齐齐)说对不起吗?”“你们相互拥抱一下,然后我们一起看《奥特曼》好吗?” 最后,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孩子可能产生的行为是一种莫大的信任和鼓励!“我相信豆豆下次一定会让齐齐玩玩具的,因为你们是好朋友!”
难题二、甩不掉的“牛皮糖”
首先,要接受孩子因分离带来的不悦感受,告诉西西:“妈妈知道,西西不愿意和妈妈分开,见不到妈妈的时候会很想妈妈……” 其次,让孩子接受你必须离开的事实,传递你的承诺,建立和孩子之间的信任感。“妈妈要去上班,但是我一定会在西西睡好午觉以后就会回来的,西西会等妈妈回来吧?” 第三,强化你的承诺,让孩子感受“离开与回来”之间的关系。“西西午觉醒来,妈妈就回来了!” 第四,妥善安排西西的照顾者,消除担心、不适,让孩子拥有充足的安全感。
难题三、家有小对头
这是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正常状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大大增强,自我意识日益明显。当孩子和你对着干的时候,你可以试试:
1、选择题,你是想先看电视还是先玩一会儿?
2、转移注意力,我们一起躺在床上吧,而且还可以玩玩“躲猫猫”的游戏。
3、共同约定规则,在孩子没有情绪的时候和他一起约定规则。若违反的时候可以轻声提醒,让孩子逐步形成内在约束。
4、角色互换,父母做“不’孩子”,让“‘不’孩子”做父母,你会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5、讲一个关于“‘不’孩子”的故事,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时候说“不”,如何与“不”再见。
难题四、人来疯
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的脑神经发育尚未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看到有客人来格外兴奋造成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这么做:
首先,家里来客人之前要和孩子事先沟通,帮助孩子熟悉来客并热情参与:来人是谁?你该怎么称呼?你会介绍自己吗?客人喜欢怎样的小朋友?
其次,巧妙转移,忽视“疯”行为。请孩子为客人用餐、喝茶准备物品,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加其成就感。最后要尊重孩子,不当客人面训斥、指责、打骂孩子,不管怎样都用温和的口气提醒告知。
难题五、当街耍赖
只要喜欢就可以拥有,是宝宝的真实心态。但若是每次因哭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玩具,你的妥协才是致命的错误。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告诉宝宝喜欢和拥有是两回事,并且坚持你的观点,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促使宝宝离开现场(例如:我们先到翻斗乐那里想想再决定好吗?),下次出门活动前,先来个约法三章,给宝宝有个基本的心理暗示,帮助宝宝培养自我约束能力。
难题六、小气鬼
分享的快乐是成人世界的理论,千万不要强迫孩子立刻分享,这样会造成更严重的逆反心理。作为父母你可以先示范给孩子看,把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分享,让孩子感受氛围。
其次,若是小朋友要来玩,则需事先沟通,在孩子主动分享的时候,立刻表扬和拍手,借助他人来肯定和认同这种行为会更有助于孩子加深印象。
最后,做个大方的父母,不管有客无客的时候都表现出你积极、大方的暗示和行为。
难题七、“街头霸王”
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总以个人需要的满足与否作为快乐的标准,通常回避与他人交往、不乐于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喜欢的物品等。这些是学龄前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处于萌芽期的表现。这个阶段如若没有很好地调整将会造成孩子日后自私、霸道的行为产生。所以我们需要:
1、消除独占欲望。参与孩子的活动,和孩子一起吃好吃的零食,玩好玩的玩具。
2、多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孩子的行为。“你真大方!”“谢谢你把玩具让给我玩”等。
3、用同样的方式回应孩子(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你可以用他的口吻来回答),帮助孩子逐步理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快乐法宝。
难题八、尿裤子
宝宝学会如厕也是成长中的一大进步,表示他已经学会控制自己的一部分需要,但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细心。
首先,教宝宝一些相关表达需要的字句:我要便便:我要尿尿;我没有;我有……
其次,用引导的口语提醒宝宝入厕:“走,宝宝我们去尿尿。”刚开始训练如厕的时间不宜过长,早些提醒帮助宝宝逐步适应。
第三,参观洗手间,让孩子认识坐便器等工具。
第四,积极鼓励宝宝可以做得更好。
难题九、玩具垃圾
整理玩具是需要学习的一个内容。
首先,在最初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来整理玩具,并唱玩具回家的歌,便于以后你一唱歌宝宝就知道要整理。
其次,帮助孩子从小建立秩序感和他一起把玩具归类整理。
第三,大大的鼓励,让他体会整理的愉快。
第四,调整自己的情绪,每次快乐地劳动,用你的身教影响孩子。
难题十、胆小怕生
第一天去幼儿园由于环境的变化引起了宝宝胆怯、不安的心理,这是新生入园的正常情况。这种情况下父母首先要和宝宝沟通幼儿园情况,如老师的名字,班级等。
其次,在未开学前可带他前往学校参观、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
第三,拍摄幼儿园环境、老师、小朋友的照片,加速熟悉程度,建立信任感。
第四,耐心等待宝宝逐步适应的过程,不指责、不批评。
3爸爸育儿的独到之处
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生活方面,父亲的付出没有母亲的多,但是在育儿观念上,父亲往往有独到之处。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和母亲往往会有不同看法。专家建议,当父母双方的育儿观念出现不同时,不妨听听父亲的建议,充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让孩子敢于体验冒险
爸爸观点:很多时候,我希望让孩子多做一些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任由孩子受伤,例如学步的孩子扶着椅子去抓一样东西,当他摇摇晃晃马上要摔倒的时候,我会在抱她之前,先让他感受一下如何掌握身体平衡。
妈妈观点:保护孩子是妈妈的本能,这也是妈妈对孩子的冒险行为特别小心谨慎的原因。在孕期,我就放弃一切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伤害的危险行为,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上。
评点:如果孩子体验不到一点冒险的乐趣,可能会导致他们胆小或失去对新鲜事物的兴趣。所以,以上爸爸的观点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做更多尝试。
不必经常与他人比较
爸爸观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没有必要常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作比较。
妈妈观点:做妈妈的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与别人经常交流育儿心得,目的是为了汲取有益的做法。但在不知不觉中会与其他孩子做比较,也给自己的孩子增加了负担。
评点:在用平和的心态养育孩子方面,还是爸爸的观点更明智些。因为他们的观点更崇尚顺其自然,这样容易使孩子放松心情,减少心理负担。
不要拘泥于小节
爸爸观点:在外出游玩前,我并不在意孩子的毛衣是否穿反了,或这件背心是该穿在里面还是外面,不就是带孩子出去玩嘛,干吗那么费事。
妈妈观点:外出时应重视孩子的穿着打扮,并搭配好衣服的颜色和款式。
评点:妈妈通常比较在意孩子的穿着,并本能地规定孩子的玩耍方式。而对于孩子来说,出去玩肯定比穿漂亮衣服更能让他们高兴。他们常常会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家门,而此时,爸爸更能满足他们的愿望。所以在爸爸的鼓舞下,孩子通常能获得更多的自由。
给孩子合适的空间
爸爸观点:带孩子出去玩,只要是在安全的环境中,就应该放手让孩子玩。即使与其他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只要没有危险,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妈妈观点:非常在意孩子正在玩什么,是否会有危险,当然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妈妈会本能地上前帮助孩子处理。
评点:给孩子自由的空间,这是大多数爸爸的优点,也是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应该让孩子在不断尝试中增长见识,学会与他人如何相处。
对孩子不必有求必应
爸爸观点:看到孩子哭了,只要没有什么大事,可以将手中的事情做完后再去理会他。让孩子稍稍多哭一会儿没有关系。
妈妈观点:一定会在孩子哭闹的第一时间伸出自己的胳膊把孩子搂在怀里,这也是出于妈妈的本能,妈妈无法忍受孩子受一点委屈。
评点:有时妈妈过度的本能反应会让孩子产生过度依赖心理。而爸爸的方式却能给孩子留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对孩子来说,这个世界不是有求必应的,孩子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独立处事。
4教你怎么选择育儿书籍
在浩如烟海的书中怎么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书籍?以下是一些建议:
1、喂养类的图书 (一本)
选择一本就够用了,这些书的内容和一些方案大同小异,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作者和出版社,尽量要选择那些知名作者和出版单位出版的。
2、监测类图书 (一本)
宝宝这样正常吗?宝宝那样是不是有问题?8个月的宝宝该怎样养育他?宝宝精细动作发育得怎么样?这些都是你所关心的问题,因此有一本监测类的图书至关重要。
3、健康护理类 (一本)
宝宝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除了去医院,遵医嘱外,还需要有一些基本的常识,这类图书比较多,但一定要选作者是儿科医生的,同时还要选那些口碑好的。
4、教育的要多选几本
教育是呈倒三角形的,小时候给予孩子越多,孩子大了,需要管的就越少。因此在宝宝一出生甚至还没出生就认真研读几本早教书籍,在跟孩子相处的时 候就会心中有数,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吃喝拉撒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为什么要多选几本呢?那是因为每个早教专家阐述的侧重点不同,每个人都有 每个人的可取之处,多选几本,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变通和调整。
是否应该完全按照育儿书籍上的方法育儿呢?
育儿专家认为,从育儿书中获得一些经验是积极的做法,但育儿方法还应该灵活掌握。看育儿书的主要目的是避免走进误区,当孩子的成长出现问题时能 够及时发现和引导,但不能把书上的所有理论知识都和自己的孩子联系在一起,生搬育儿书上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育儿主要还是依靠父母从实践中摸索出方法和 规律,再依照好的育儿理论,修正自己实践上的偏差。
老一辈的育儿经验跟育儿书籍该如何取舍?
育儿书一般来讲,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而且有专业编辑的把关,内容比较准确。但是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可能没有确切的、针对性十分强 的答案。而祖辈的育儿经验,对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都有很实际、很操作化的解决办法。但是有些经验可能有偏差,并不正确。因此,将书本上的育儿知识,与老 一辈的经验积累相结合,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材施教才是可取的办法。
5职业女性如何体面生二孩
“再生一个岂不是就更边缘了?”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吴倩倩发现,自己生完第一个孩子回到单位后,就已经被边缘化,原本独当一面的她,却被闲置。“我们是按照绩效考核,你不在肯定要有人干你的活儿,人回来,想干活儿也没活儿干,就一个字,‘闲’。”
吴倩倩的境遇,是许多想生二孩的女职工共同的顾虑,生育“二孩”会不会让自己原本处于上升期的职场生涯遭遇不顺?
2016年1月,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十三五”规划在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的同时,也提出“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要求“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
如何让职业女性体面生育,成为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职工:养二孩为找伴儿也为防老
“原本是不想生的,但是家里老人一直想让生,我丈夫是独生子女,他们说刚好可以赶个趟。”在深圳一家科技公司驻北京办事处上班的毛林林,在2014年刚生过老大,如今已经走在了生二孩的路上。
毛林林和丈夫都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双方的父母都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给孩子找个伴儿”是双方父母支持子女生育二孩的直接原因。
80后是当下生育二孩的主力群体,因为政策放开后,这一代人正处于适育年龄。
事实上,公婆支持毛林林生二孩,还有另一个心痛的原因。毛林林丈夫的堂兄弟,18岁时因车祸死亡,堂兄弟的母亲,即丈夫的姑姑,因此面临养老困境。毛林林的公公婆婆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在郑州市工作的冯晓霞夫妻,经济状况一般,家庭年收入约在6万~8万元,现在正在备孕二胎。对她而言,生育二孩最大原因就是养老,“年前,我的公公刚因为 白血病过世,我们夫妻俩尽管都不是独生子女,但还是感觉到了前所有未的压力。我们现在只有一个女儿,等我们老了,谁能帮她照顾我们?”
两个月前,因为毛林林如愿怀上了二胎,这让一家人特别振奋,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根据中国人口发展研究中心在2013年所做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为1.93;实行一孩、一孩半、二孩政策地区分别为1.84、1.98、2.01。
而在1985年第一期深入生育力调查和1990年当代中国妇女地位调查中,当时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子女数为分别2.40和2.23,2002年和2007年,这一数字分别为2.04和1.89。
2013年的调查显示,很多家庭希望能“有儿有女”,在现有1个男孩的家庭中,希望下一个是女孩的占86.7%,在现有1个女孩的家庭中,希望下一个是男孩的占79.8%。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适龄的职业女性,想生却不敢生呢?
企业:“生孩子”成隐性职场红线
并非每个人都有像毛林林这样想生就生的“勇气”。对于部分80后夫妇来说,生育二孩的念头虽然也有,但很多人受制于职业发展的限制,他们只能将想法埋藏于心。
吴倩倩与毛林林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同样是80后家庭。但和毛林林不同的是,她不是独生子女。
单独二孩政策出台的时候,吴倩倩刚步入职场不久,还没有生育想法。她研究生毕业之后参加工作,“工作强度大、时间占用多,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吴倩倩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因为自己意外怀孕,2014年底生下了儿子。
新生命的降临本来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休完产假回到单位的她,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辞退倒是没有的事儿,但被边缘化得很严重。”吴倩倩说,自己在单位一 直都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任务,领导和同事也都认可她的工作能力,在怀孕期间也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作,但问题就出在了休假这段时期。
“虽然没有‘一票否决’一说,但是软钉子不少。我能够理解,但还是不能接受。”吴倩倩说,“生孩子”如今几乎是条看不见的 “红线”,更别说二胎了。一些本来想要生孩子的同事看到她的境遇也不敢再生了。“ 但时间不等人,这是生理规律决定的。”吴倩倩现在又怀了二孩,“既然被边缘了,没事可做,那就再生一个,一块儿带。”
一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几年招聘都不想招聘女生,研究生毕业差不多都到了适婚的年龄,过几年就要生育。没人干活儿损失很大,靠单位承担这些基本不太可行。”
吴倩倩坦言,自己还年轻,她认为,生育之后或许找工作会更有优势。 “如果生完二孩回来还是这样,那就只有跳槽了。”
但企业往往并不是这样看。有人力资源经理坦言,即便求职者已经生育二孩,企业也会有所顾虑,“养两个孩子会不会耽误你的工作?这是应聘时必须回答的问题。”
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一些企业考虑到要给育龄女职工两次产假和更多津贴,就对女性应聘者更加谨慎。这种歧视女性的行为,损害了女性平等就业的权利。”
社会:多一个孩子不是“添双筷子”就行
毛林林曾这样想过,老大的东西,老二也能用,养两个孩子,或许在经济上不是什么问题,但冯晓霞不是这么看的。“初步算了一下,生一个孩子,家里需要多出至 少一倍的人手。现在我们是婆婆和一个保姆共同带孩子,如果再生一个,那就意味着再增加至少两个人才够用。这是一个十足的经济考验。”
冯晓霞发现,多一个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奶粉和保姆,“以后上学,看病,这些都需要更多资源。” 多养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不只是“添一双筷子”那么简单,对于社会亦然。
以教育为例,北京市在1995年时曾有2867所小学,随着独生子女的逐渐减少,小学不断撤并,到2012年时仅存1081所,入学人数在2005年时只有7万人左右,包括了京外户籍。而随着新一轮生育高潮的到来,到2014年时,小学入学者达到17 .4万人之多。
“过去家门口的很多小学都关了,现在说是就近入学,和我们那代人比起来远多了。幼儿园一个月要好几千元,孩子发烧上医院,人也太多了。”有市民如是说,“想让我们放心地生二孩,教育、医疗都得跟得上啊。”
而在智联招聘相关负责人看来,需要增加的不只是资源,还要完善相关机制。他建议,应在就业倾斜、增加补贴、减轻税费等方面,同时给企业和育龄女职工相应的 优惠政策,既让企业用人用得放心,又能让女职工平衡好工作和家庭。要合理评估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上的付出,在法律层面给女性权益者筑起保护的堡垒。
在今年1月下发的《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专门提出要“构建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包括引导社会力量举办托儿所、幼儿园等服务机构,加强社区老人和幼儿日间照料等服务功能”。
此外,能让职业女性体面地生育二胎,仅靠企业承担是远远不够的,社会投入也要跟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告诉记者:“生二孩的好处大于带来的压 力。孩子有伴儿,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利,孩子能学会关心他人,不总是想着自己,这对教育而言非常重要。但政府也要考虑生育家庭和所在企业的需要。”
已经有地方政府开始采取相应措施。 今年4月1日,重庆市施行新修订的《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的同时,还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女职工,经本人 申请,单位批准,产假期满后可连续休假至子女一周岁止,休假期间的月工资按照不低于休假前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七十五发给,但不得低于当年本市最低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