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年人都有失眠的痛苦,那么如何才能远离失眠呢?请看下文介绍的睡觉前必须完成的事情,做好了失眠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睡觉前有六件事是必须做的事情,这六件事看起来虽然烦琐却能让你的全身心得到健康并彻底放松,同时也能提高你的睡眠质量,让你充满精力地工作,这六件究竟是什么事呢?
目录
1老人想一觉到天明须做好6件事
1.开窗通气
保持寝室内空气新鲜,风大或天冷时,可开一会儿,睡前再关好,有助于睡得香甜。但注意睡时不要用被蒙头。
2.喝杯加蜜牛奶
古代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朝朝盐汤,暮暮蜜。”就是说早喝淡盐开水,晚饮蜜糖水。据国外医学专家研究,牛奶中含有促进睡眠的l-色氨酸,睡前小时喝杯加蜜的牛奶可助睡眠。蜂蜜则有助于整夜保持血糖平衡,从而避免早醒,尤其对经常失眠的老年人更佳。
3.散步
平心静气地散步0-20分钟,会使血液循环到体表,入睡后皮肤能得到“活生生”的保养。躺下后不看书报,不考虑问题,使大脑的活动减少,较快进入睡眠。
4.刷牙洗脸擦身
睡前刷牙比早晨更重要,不仅可清除口腔积物,且有利于保护牙齿,对安稳入睡也有帮助;电视看完后,洗洗脸、擦擦身,以保护皮肤清洁,使睡眠舒适、轻松。
5.洗(搓)脚
民谚曰:“睡前烫烫脚,胜服安眠药”、“睡前洗脚,胜服补药”、“养树护根,养人护脚”等等。国外医学家把脚称为“人体第二心脏”、“心之泵”,十分推崇脚的保健作用。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若能养成每天睡觉前用温水(40-50℃)洗脚、按摩脚心和脚趾,可起到促进气血运行、舒筋活络、阴阳恢复平衡状态的作用。对老年人来说,更具有祛病健身的功效。
6.梳头
古医家探明头部穴位较多,通过梳理,可起到按摩、刺激作用,能平肝、熄风、开窍守神、止痛明目等。早晚用双手指梳到头皮发红、发热,可疏通头部血流,提高大脑思维和记忆能力,促进发根营养,减少脱发,消除大脑疲劳,早入梦乡。
2何谓老人痴呆症
老年失智症又名阿兹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在正常意识状态下,丧失智能能力的表现之疾病。阿兹海默氏症是一种脑部疾病,会造成脑部神经细胞逐渐丧失。
由于脑部神经细胞负责思考、记忆及行动,阿兹海默氏症造成病人渐次低下心智功能,最后有可能影响到日常的生活活动。
台湾自八十三年的人口结构即迈入老人化,失智症在台湾老人人口的盛行率约为百分之四,如果以一百五十万的老人人口来计算,台湾的失智老人就高达三至七万,其中五至九成为阿兹海默氏型失智症,也就是约有一万五千至六万三千名此类病患,至于新增失智病患每年约一万五千名左右。
阿兹海默氏症临床症状有几个特征,例如记忆力丧失、失语及失用症、缺乏方向感及、易走失、思考能力及判断能力丧失,进而与人沟通有问题,无法处理日常生活,有的会有攻击性行为、躁动不安、多话、多吃等。
随着时间进行,阿兹海默氏症病人最终甚至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会丧失,像是刷牙、穿衣及洗澡等。
3痴呆老人的情感护理
△焦虑---痴呆病人易出现失落和不安全感,症状有坐立不安、反复挑选衣服、不停地搓手、到处吼叫或来回走动、甚至拒绝进食与治疗等。对策:给病人足够的照明,保证居室安静,安排有趣的活动,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抑郁---具体表现为呆滞、退缩、食欲减退、心烦、睡眠障碍、疲倦等。对策:耐心倾听病人的叙述,不强迫病人做不情愿的事,鼓励参加运动,散步为宜。
△激越---情感不稳定,常为小事发火,逃避、顽固、不合作。对策:分析产生激越的具体原因,安慰病人,避免刺激性语言,鼓励规律性的锻炼,以达到放松的目的。
△欣快---常表现出满足感,易怀旧,自得其乐,话语增多,面部表情给人以幼稚、愚蠢的感觉。对策:尊重病人,增加活动,如下棋、读报、打太极拳等。
△淡漠---表现为退缩、孤独、回避与人交往,对环境缺乏兴趣。对策:增加照明度,室内摆放病人喜欢的物品,如日历、时钟、照片、收音机等,向病人说一些关爱的语言,建立信赖的关系,鼓励病人所做的事情。
4定海老人免费看世博
今天一大早,定海区城东街道180名老人登上大客车,到上海去看世博。
定海区慈善总会会长兰连根介绍,为弥补一些因为经济困难而无法游世博老人的遗憾,一直热心慈善公益事业的定海人陈伟兴出资300万元,委托定海区慈善总会,圆家乡老年人的世博梦。
此次组团游世博的老人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即在满足60周岁以上、70周岁以下且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六类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包括五保户、低保户、边缘低保户、劳动模范、复退军人和社区(村)基层老党员、老干部。老人游世博时,每个团队不仅配有乡镇(街道)、社区干部,还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全程陪同,让老人放心、开心地游世博。
从5月23日至今,已有1000余名老人踏上上海世博行,另有3000名老人将陆续分批组团前往。
5身残老人志在送老
68岁的刘双义的左臂和左腿曾因事故被截肢,如今只能靠假肢出行。
但退休后的他,不甘于殷实的生活,在社区中组织起一个终极关爱小组,奔波于邻里间、居民楼里、医院和殡仪馆等地,看望病重的老人,为他们送行。
凭借这个活动,他所在的社区还进入了北京魅力社区评选40强。
收获
为70多老人送去终极关爱
“他的两个意愿,我都帮他落实了!”昨日,刘双义说起近期他帮社区一位七旬老人临终送行的故事。
那位老人还有老伴和失业的儿子,生活困难,而自己又患肝癌,住进医院。他到医院看望老人时,得知老人已经病危,但老人有两个心愿,一个是希望能算工伤,二是按离休对待。
他当即找到医生了解病情,又到老人单位解决离休的事情,虽然这两个意愿最终因条件不符合未办成,但老人仍很感谢他,离世时没留下遗憾。
老人离世后,就在其家人一筹莫展之时,他帮着布置灵堂,联系殡仪馆,还联系到老人的工友,最终,老人被“气派地安葬”。
刘双义还有四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从2004年至今,他们这个小组已为社区70多人送去终极关爱。今年小区逝去的7位老人从生病和入葬,都有他们张罗的身影。
69岁的“同事”侯永义说,一次,他们一同到医院看望病人,他半个小时就到病房了,而刘用了1小时,拖着一条假肢在楼道哼哧着。一个冬日,他们到门头沟殡仪馆为一位老人张罗完追悼会后,刘对大家伙说坚持不吃对方的饭,他们躲在一个避风的地方啃馒头。
动力
送临终关爱源于心怀感恩
抖动空空的左袖筒,刘双义道出虽然每月拿3000多元退休金,但仍忍饥挨饿献爱心的原因。18岁那年,他是首钢特钢公司的一名调度员,因工伤造成二级伤残,左胳膊和左腿高位截肢,其中,许多工友帮他输血。
“我的生命是大伙给的!”他称,事故使他产生一颗感恩的心,住院期间,他学会了行走,穿针引线。后来,经过努力,他还拿到大专文凭,成为单位有名的“一支笔”,由工人一直做到特钢开发公司调研室负责人及秘书长等文职工作。
刘双义说,2005年,他作为特钢退休党总支部看望一位半身不遂的老人,老人拉着他的手流着泪说,自己退休后,单位一直无人来看望,他们的到来使他感到还没被人遗忘,感到人间的温暖,那件事触动了他。当年,他们成立了5人临终关怀小组,后改为终极关爱小组。
但让他忧虑的是,自从企业改制后,许多退休老人无人管了,生活无助,他希望企业担当起退休老人的责任来。
八角北路特钢社区孙博表示,由刘双义带领的以理发、修电器等为居民义务服务的社区金色亲情服务队给许多居民带来方便,而刘双义直接参与领导的终极关爱服务小组,更是让许多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