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你是一个美女、才女还不够,想做一个独立自主的现代女性,你还得是一个财女——高财商的女性。你不仅要懂得赚钱,还要懂得理财,学会投资,为自己计划一个安全美好的未来。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消除自己对理财的误会,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新财女。
目录
1教育孩子理财父母先学理财
随着理财教育逐渐被重视,许多父母开始对国外的理财教育感到好奇,比如在理财教育上非常成功的国家,那些父母到底如何教导孩子?
在教孩子如何理财的问题上,专家们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异,即韩国的父母依然抱着昔日的保守理财观念,认为“要节省”、“要攒钱”,而美国父母则教育孩子符合新时代的先进理念。
实际上教子女“如何投资”的父母美国有71%,相比韩国仅仅有33%;有家庭财务计划的美国有61%,韩国则有36%。
特别是对“父母有能力教孩子理财吗?”的回答,韩国的父母只有能做出肯定的答复。韩国的父母在幼小的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零用钱的经验只有,相反美国则高达52%。
对“如何学习理财知识?”的问题,大部分美国父母的回答为,从学校得到了专业学习,而韩国父母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从个人经验中学到。
我们必须了解,唯有父母先学习理财知识,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根据德国的一项调查,父母没有很好的理财理念,其子女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只有1/500。相反,父母善于理财,子女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可以达到1/5。这是说明要是父母有正确的理财观念,其子女成为百万富翁的概率比不擅于理财者的子女高100倍,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比较结果。
有的父母会认为:“那都是有钱人家的事情”、“我哪里懂理财?还是让专家来教吧。”但是,2000年英国金融监督厅(FSA)进行了一项富裕家庭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在理财知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的调查。结果显示,富裕家庭子女所掌握的理财知识比贫困家庭子女丰富得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父母的谈话,耳濡目染地学到很多有关股票、证券等金融产品的知识,以及利用金融机构的方法。
成为“富人”还是“穷人”,并不取决于父母留下的“财产”,而在于掌握了多少理财知识。要是父母没有掌握正确的理财知识,却仍坚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虽然我不懂,但我要让孩子好好学习。”显然是错误的,要教导孩子连自己都不懂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怎么可能成功?
身为父母都会考虑“我是称职的父母吗?”、“如何正确地教导孩子?”。要做称职的父母,必须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
做好孩子的理财教育,父母必备两个条件:第一,对孩子的理财教育要持有持续的关心和支援。第二,要掌握教孩子理财教育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金融知识。归根结底,唯有父母先学习理财知识,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理财教育。
2女白领理财的七大致命伤
误会1:“我不是理财那块料”
不少女性对自己没信心,对理财心存恐惧。身为e时代的女性,不但在经济能力上不输男性,在理财上也可以迎头赶上。只要肯多花一些心思,建立在理财上的信心,你会在理财领域上表现得比男性更好。
误会2:“我现在还年轻,还用不着理财”
女性在理财上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到了不得不做的地步才去面对理财的问题。
一般而言,女性的平均薪水较男性低。即使有退休金可领,因为职位多低于男同事,她们可领取的金额也会比男性来得少。因此,女性必须将理财的工作视为生活的一部分,积极追求财富的增长,才能让自己享受优质的生活水准。
误会3:“我只把钱存在银行”
有调查显示,一般女性最常使用的投资工具是储蓄和保险。这样的投资习性可看出女性寻求资金的安全感,却可能忽略了“通货膨胀”这个无形杀手,不仅可能将利息吃掉,长期下来可能连老本都不保。
误会4:“会员卡消费节省开支”
女人对各种会员卡、打折卡可谓情有独钟。许多情况下用卡消费确实省钱,但有些时候用卡不但不能省钱,还会适得其反。有的商家规定消费必须达到一定数额后才能取得会员资格,如果单单是为了办卡而突击消费的话,就不一定省钱了;还有一些美容的会员卡,以超低价吸引你缴足年费,可事后要么服务打了折扣,要么干脆人去楼空,让你的会员卡变成废纸一张。
误会5:“能挣钱不如嫁个好老公”
有的女性把未来寄托于找个有钱老公,却忽视了个人创造、积累财富能力的提高;有的则凡事依赖老公,认为养家是男人天经地义的事情,自己只要管好家就行了。
不要通过婚姻来解决自己的目前经济状况,因为不稳定的婚姻,不仅使你失去金钱,还将使你失去爱。
误会6:“随大流避免理财损失”
大多数女性常常跟随亲朋好友进行相同的投资,却忽视了自己的财务需求,往往不适当的理财模式,反而造成财务危机。
误会7:“我总爱血拼,根本攒不到钱”
女性大都有购物的嗜好与冲动,这是导致许多女性个人理财失败的重要原因。
如何控制购买欲?首先,在选购东西的时候,要慎重考虑自己目前是否真的需要这件东西,哪怕它十分优惠;其次,身上不带过多的现金是控制随意花钱的好方法。
理财需持之以恒,适当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完全可以将自己的钱财打理得井井有条。
3理财师自曝理财五句大实话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投资流行语,他们都是对的吗?不妨听听银行资深理财经理的五句大实话,也好根据自己的情况念好“投资经”。
这几年老百姓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了,但很多人却走入了理财的误区,比如稳妥型产品人人都适合,基金要长期持有,买保险要遵循“双十”原则,分红险是银行储蓄的最佳替代品,基金定投要好过储蓄。其实,根据我多年的理财经验,事实并非如此。
稳妥型产品并非人人都适合
近几年,银行稳妥理财产品受到市民的青睐,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成了抢手货,有的产品需要预约才能购买上。面对理财产品的热销现象,有关专家指出,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购买稳妥型的银行理财产品,需要视情况而定。
目前银行销售产品的原则一般是按照年龄来确定客户的风险属性,超过 50 岁的客户,银行一般会让他们购买稳妥型理财产品,但是实际上判断客户适合什么样的产品,关键是看他的心理风险承受力和经济风险承受力。
客户张先生今年 58 岁,心理素质较好,能够承受一定的风险,自己经济状况较好。因为他平时工作忙,几乎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理财,今年年初的时候,他到银行找理财师咨询,想取得较高的收益。理财师一看客户年龄偏大,便直接建议客户购买了年收益为 3% 的稳妥型理财产品。当时如果能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适当购买一些配置型的开放式基金或新基金的话,那客户的收益会高出很多。
开放式基金并非一定要长期投资
如果您问银行或者基金公司的理财专家:我应当如何购买开放式基金?他们十有八九会告诉你“要树立长期投资的理念”,有很多专家还用“买上基金最好忘掉它”来教育广大投资者。
从投资理论上说,这种长期投资的理念没有太大问题,但如果2007 年 9 月买入基金,长期持有到今天的话,除了债券基金外,多数开放式基金亏损达到 30% 左右,有的甚至亏损接近 60%。所以根据股市的起伏,适当进行一些低买高卖操作的话,收益会比这样的“长期投资”高的多。这也就是长期投资并不一定长期持有的理念,这要求投资者对大势有一定的判断,并且要掌握一些操作技巧。
一般情况下,大家没有热捧基金的时候,可以试探性的陆续买入,而大家都蜂拥抢购基金的时候,则可以考虑陆续赎回了。另外,学会设立止盈和止损对于一些心理抵抗能力较弱的投资者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必要时,可以让您的钱也“休整”一下,以利再战。当然,买基金不能和股票一样天天炒来炒去,因为基金的手续费较高,并且净值的变化不像股票那样有跌停板和涨停板,短期炒作无疑会影响投资收益。可以根据股市的波动,因时而宜,因市而动。
买保险并非一定要10%
个人的保费支出占年总收入的 10%,保险的保障额度为年总收入的十倍,双十定律一度成为理财师在保险方面为客户理财的标尺,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关资深理财经理指出, 双十定律只是一个参考的指标,也是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的。
李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年收入30000 元,妻子失业在家,没有任何的收入来源,按照双十定律来说,他的保费支出为 3000 元,保障额度为 30 万。但是,作为家庭支柱,李先生一旦发生意外,整个家庭都会垮掉,像这种情况下, 30 万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应当在家庭允许的情况下,拿出年收入的 15-20% 购买保险,这样即使遇到意外,妻子和孩子都能顺利生活下去。
对于抵御风险能力很弱的家庭不适用双十定律,那么有钱人是不是就适用呢?年收入上百万的人,本身家境就非常殷实,抵御风险能力较强,这时再每年拿出十万买保险就有点资源浪费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就算是标准,也应当因个人家庭和资产情况而异。
分红保险并非是银行储蓄的替代品
银行利率的下调,让很多投资者纷纷寻求新的安全投资渠道,这时被保险公司和银行大力推广的分红险受到了青睐:分红险除了可以得到传统保单规定的保障以外,还可以享受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果,并且其分红的收益高于银行,可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由此很多家庭投资者认为分红险将会成为银行储蓄的替代品。
有这种想法的人,无疑迈进投资的一大误区,一是分红险的投资收益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如果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好,投资收益率就有可能会低于银行的存款利率,甚至可能出现零分红。二是分红险的变现能力也较差,客户在急用钱的前提下,不能及时的提现,从而影响客户资金的正常使用。 三是分红险在年龄方面还有一定得限制。四是分红险必须要有持续稳定的收入,适合比较富裕的家庭。因为分红险具有变现能力弱,连续缴费的缺点,需要一个长期缴纳的过程, 一旦中途退保,客户要蒙受重大的损失。而银行储蓄的利息虽低却有固定的收益,几乎没有风险可言,并且银行具有支取灵活,不受年龄限制等优点,这些都是分红险所不能替代的。由此可以看出, 分红保险和银行储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理财产品,不存在替代关系,投资者应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情况选择产品,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基金定投并非一定好于零存整取
近年来基金公司都在大力推广基金定投业务,加上许多银行理财师“谈理财必说定投”,不厌其烦地列举均摊成本、分散风险等定投优点,甚至称其为替代零存整取的最佳懒人理财方式。
实际上并非这样,基金定投并非一定好于零存整取。虽然定投和零存整取都能让投资者养成定期投资的好习惯,但是基金定投是存在较大风险性的,如果盲目定投,有可能造成较大损失。
另外定投基金要支付一定的申购费和赎回费,短期要考虑投资成本,而银行的零存整取收益是固定的,即使提前支取也有活期利息。因此,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本身对基金定投不是很懂,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本金安全非常重视,还是应当考虑传统的零存整取。
4测试你是哪种理财情绪
我受一家银行的邀请,为其贵宾理财大客户们做年终心理讲座。
在现场,有不少投资人表示,近来他们的财富虽然大幅度缩水,心情却能安然无恙,太棒了!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告诉我,这次的金融风暴,让他们也深陷情绪风暴,焦躁不堪,不知如何是好。
在这岁末年终的时刻,股市、房市的低迷,让你我理财的动作安静许多,此时正是个大好时机,来检视自己的理财行为,同时,更可以深入地直视自己内心,找出自己理财行为背后真正的情绪需求及目的。
依照专家们的统计,在任何股市中,如果用一段时间来做分析,散户们的投资成效有着7:2:1的黄金比例,也就是说,10个散户之中,有7个人赔钱,2个人持平,而其中只有1位获利。
听起来有些凄惨?!
呵呵,这是因为绝大部分的理财者都误以为,理财仅仅是分析资料作决定的理性行为。其实不然!聪明的理财者会发现:你我的情绪,才是股市中的真正主角!
实际上,启动我们在股市中所有行为的,是你我各式各样的情绪,而在股市中阻碍你我理财绩效的,也正是这种种不同的情绪。例如,焦虑、担心、害怕等情绪,会让我们心生迟疑,该出手的时候没有行动,因而错失赚钱良机;而贪婪、兴奋及刺激等,又会让你我在不该执着时,却执迷不悟,最后导致严重危机。
我在理财情商研究中,发现一个硬道理:唯有搞定自己的情绪,才能造就亮丽的理财成绩!
至于是哪些情绪,在理财过程中暗自作祟,影响你我的行为?
答案则因人而异。因为我们过去的成长经验大不相同,所以每个人跟金钱之间的心理关系,自然也就大相径庭。
想了解你的理财情绪密码吗?接下来,就邀请你一起来为自己揭密吧!
你是否觉得自己的每一个进出决定都应该正确无误?
你常很担心自己的投资吗?
你是否经常在作出了买卖股票的决定后,依然心神不宁?
如果以上的答案皆为“是”,那你就极有可能是“要求完美型”的投资人。
“要求完美型”的投资人,最大情绪困扰就是焦虑,心中往往有着不合实际的完美主义倾向,认为自己的每一个理财动作,都必须精准无误,这才对得起自己。因此,他们在考虑动作时,往往会犹豫不决,而且得失心很重。
而说实话,这种焦虑的个性,通常也会展现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工作上也小心翼翼,常常苛责自己,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常花大量的时间责怪自己的错误,或者是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接着,再请你回答下一组问题:
当对某支股票判断正确时,你是否有很强的成就感?
你喜欢别人听从你的意见,来进行投资?
你是否常执着于一档股票,认为自己能够让它继续上涨?
如果你以上的回答都为“是”,则你有可能是“权力自恋型”的投资人。
这一类型的投资人,在股市中寻找的是一种成就感的来源,他们喜欢作为意见领袖。如果自己的判断能让众人为之佩服及听从,则会从中体会到无与伦比的快感。而当股票上涨时,对于“权力自恋型”的投资人来说,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兴奋度,比不上自尊膨胀的愉悦感受:“我就说吧,我的眼光一定准!”
而一个人追求自尊及权力的欲望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权力自恋型”的投资人。一旦有这种想法,就会拒绝接受一些与自己判断不符的负面信息,所以往往执迷不悟,蒙蔽了自己的判断,而造成严重的损失。
除了上周提到的“要求完美型”及“权力自恋型”的理财心理模式之外,还有其他几种类型。
请你先一起来回答以下的问题:
你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上市公司的正面新闻而兴奋不已,立刻买进它的股票?
你是否曾经因为不喜欢一家上市公司新产品的样式或新CEO等原因,而卖出一只股票?
你是否曾因为一家公司的宣传广告令人兴奋,而买进股票?
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你极有可能是“感性冲动型”的投资人。这一类型的投资人凭感觉做事,他们极容易受情绪左右,常会因为一些亲身经历的愉快经验,而立刻买入该公司的股票。
我曾经见过一个标准的“感性冲动型”投资人。她去一家连锁餐厅吃饭,对当天的服务及菜色非常满意,当晚回家,就立刻上网下单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理由是:这么好的产品及服务,怎么可能不赚钱?她在买完后还兴奋不已,不仅极其认同这只股票,还坚信自己的主观感受肯定正确。
而这一类型的投资人当感觉不再,也会很冲动地弃票而去。例如有位男性投资人,听说某公司有新CEO走马上任,而他碰巧特别不欣赏这位专业经理人的说话态度,所以心中顿时十分失落,想着“完了完了,这家公司肯定江河日下了……”因此立马清仓,并深感心情受到伤害。
请再回答以下问题:
当一笔投资赚钱时,你会获得极度强烈的快感吗?
如果投资不利,你会增加筹码,一心一意想大捞一票吗?
为了赚钱,你会愿意不顾一切,进行超出自己财力范围的投资吗?
若以上皆是,则你会是“追寻刺激型”的投资人。
对此类型的投资人而言,在股市中的表现极度类似赌徒的行为特征,满心想着借此发大财,并一厢情愿地相信自己运气十足,当别人不敢出手时,他反而选择加码下注,并且不愿意接受赔钱的状态,所以心无“止损”概念。他们的情绪动力则是追寻炒股中的刺激感受——别人不敢,我敢,往往让自己无法自拔。
另一组题目是:
你常在理性分析后,却迟迟没有任何买股的行动吗?
当你请教投资顾问时,最想问的问题是:有哪只股票是不会下跌的?
不管牛市如何火爆,你仍常担忧自己的投资血本无归吗?
以上状况你都符合的话,则你是“安全至上型”的投资人。这一型的投资人心中总有隐隐的不安,别人投资是为了赚钱,而他们投资的首要目标,则是希望不要亏本。金钱对他们而言,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所以在作任何决策时,他们很容易被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搞得踯躅不前。
我曾调研过的一位“安全至上型”投资人就告诉我:电视上每一个证券分析节目他都看,每天花上三、四个小时,并到处搜集信息。但九个月下来,却一次行动也没有。他说:“我听到太多投资惨赔的例子,实在担心万一专家们判断错误,我辛苦的血汗钱岂不有去无回?”
还有一组问题是:
你会只对自己熟知的产业作投资,并在分析后忠于你的决定而采取行动吗?
你会以平常心态看待投资,认为投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吗?
若投资失利,你会把它看成学习经验,而不至于赔上心情吗?
以上三者皆是,则要大大恭喜你,因为你就是股市中传说已久却罕见身影的“幸福自信型”投资人!“自信”二字是关键,因为拥有充分的自信,并能够看清楚投资理财行为背后的真谛,才会理性地去分析判断,并不让自身情绪化为投资代价。
也就是说,若投资获利,生活便多一份自由与轻松,而若投资失利,也不至于动摇自己幸福生活的心情。而这,也正是最理想的终极理财模式,值得你我积极追寻。
5让孩子学会正确理财
我和爱人在家乡小镇政府机关单位工作,工资收入不高。好在双方父母都有退休工资,为我们减轻不少负担,家里的经济才不至于捉襟见肘。
我家有两个刚上中学的孩子,平时孩子丰衣足食,基本上不使用零花钱,并且还存有一笔小款,这归功于我从她们懂事起就培养她们的理财能力。
在孩子三岁多的时候,我给她们各买了一个粉红色的小猪储钱瓷罐,教她们把平时爸爸妈妈给的零花钱和过年时长辈们给的压岁钱都存放在里面,等小猪肚子里的钱攒得有一定规模了,就帮她们换成整钱。
在她们再大一点的时候,我就让她们帮忙干家务,按家务活的轻重付给她们两角至一元不等的酬劳。上小学二年级时,我为她们办了一张储蓄卡,帮她们把钱存进银行。慢慢地,她俩储蓄卡上的钱积攒得越来越多。两人从不乱花钱,追着赶着比赛谁存的钱多。
就这样过了两年,我发觉姐妹俩学会存钱后,在省吃俭用的同时,也变吝啬小气了,有一次家里要为她们添置一台学习机,价格是2088元,我半开玩笑说款额零数让她们负责。她俩一听,竟大喊大叫,说不行不行,她们辛辛苦苦攒的钱,怎能拿出来乱花呢。我哭笑不得。告诉她俩说攒钱是为了更好的理财,理智地消费,把钱用在刀刃上,过更好地生活。否则,则失去理财的意义了。
两个小家伙听得一愣一愣,似懂非懂。最后才不情不愿各掏出44元凑份子。
为了不使她俩变成守财奴,打这以后,她们要置办什么文具,我都让她们自己从储钱卡里取。慢慢地,她们也养成习惯,家里添购物品时,她俩会主动要求凑份子,说她们有义务为这个家出点力。
去年暑假,她俩说要出去打工赚钱,姐妹俩说干就干,跑到镇上找到舅舅开的饮食店说要打工赚钱,她舅舅只好安排她们送外卖,每人每天十块钱,一个多月下来,每人竟赚了四百多块钱。姐妹俩乐坏了,说下个假期还要出去打工赚钱。
通过家庭理财教育,她俩懂得了钱财都是通过辛勤劳动得来的,要学会珍惜,勤俭节约;也懂得了跟爸爸妈妈一起齐心协力、分担家庭责任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