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皮肤性病科 >性病科 >艾滋病

失败父母的八大行为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还有什么是要注意的呢?父母教育子女的失败行为是?一起看看。

目录 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 家长引导不能缺位 五种类型的父母会毁了孩子 父母究竟能不能毁掉孩子

1中国父母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我想首先强调一点,就是父母应该向孩子学习。有一种特别普遍的错误观念,就是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一切都要向大人学,大人是孩子的天然的老师,与此同时呢,又认为大人无须向孩子学任何东西。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迷误,抱这种看法的大人是最愚蠢的大人。你这样看问题,你一定会错过许多非常宝贵的东西。

  和孩子的正确关系,另外一点就是要和孩子平等相处。我觉得一个人做父母做得怎样,最能表明这个人的人格、素质和教养。一个文明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人的尊严,就是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孩子也是这样,要尊重孩子。

  你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灵魂啊,就像纪伯伦说的,孩子只是借你们而来,并不属于你们。你们只是一个载体,大自然把你们用作工具把孩子生了出来,你们只是生了他的身体,灵魂不是你们生的,形象地说,是从上帝那里来的,附着在了这个身体上。随着他的生长,他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一个独立的人格。所以,纪伯伦接着说,你们可以给他们爱,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在我看来,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你当作他的朋友,这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成功。朋友关系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有事情互相商量,不是谁说了算。一个家庭里,夫妇之间,父母和孩子之间,形成这样一种平等讨论和交流的氛围,这非常重要,也非常美好,大家都心情舒畅。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会养成自信、自尊、独立精神等品质,也会养成尊重和信任他人、讲道理、合作精神等品质。我在家里就是这样,凡是孩子自己的事,就和她商量,决定权在她,不过要让她知道,第一要讲道理,不能不讲道理乱来,第二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错了就改正,不能怪别人。

  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说她写日记,她不想让你看,你就不要看,包括不能偷看。尤其孩子大了,慢慢地会有自己的一些小秘密,那是她心灵生长的空间,你不可擅自闯入。许多家长有偷看孩子日记的恶习,自以为是在关心孩子,实际上是极不礼貌、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往往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孩子会因此而不信任你、防备你、甚至恨你。

2失败父母的八大典型行为

  一、没有原则(Parents fail at setting limits)

  没有原则的父母,最终会被子女控制住。曾有位母亲一旦听到孩子说“我不上学了”,立刻投降,答应孩子的任何要求。这位母亲最终陷入绝望的境地。

  二、过度保护(They're overprotective)

  父母保护的越多,孩子越无能。尼采说过,最大的善往往包含最大的恶。

  三、唠叨、说教、罗嗦、嚷嚷(They nag. Lecture. Repeat. Then yell)

  这样的父母通常是低智商的父母,因为不会说些有用的话,因此,只会重复些无用的话。

  四、赞扬泛滥(They praise too much—And badly)

  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知心姐姐”式的赞扬已经不起作用了。你不能总是用“孩子,你真棒”这样毫无营养价值的话语“忽悠”自己的孩子。

  五、惩罚过重(They punish too harshly)

  记得初中时,我的一个朋友的妈妈太想让她的儿子优秀,曾经让她的儿子跪了一夜作为惩罚,结果,我的这个朋友从此精神失常。

  六、剥夺孩子的感受(They tell their child how to feel)

  父母往往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价值观衡量孩子的行为,结果孩子失去了感受、判断的机会。

  七、成绩与创造力本末倒置(They put grades ahead of creativity)

  绝大多数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成绩,不知道孩子还有比成绩更重要的部分需要关心。

  八、 忽略了乐趣(They forget to have fun)

  乐观的天性是父母送给孩子最有价值的礼物之一。

3家长引导不能缺位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觉察到当代教育的种种弊端,再加上儿子郑亚旗对正规学校教育产生抵触,1996年,他果断把儿子领回家,亲自编写10部童话教材,自己对儿子进行教育。到儿子18岁那年,他迫使儿子经济独立。郑渊洁用他独特的教育方式,把儿子送上了成功之路。当然,郑渊洁的教育之路不可复制。但对另类孩子,仅靠学校的常规教育无法达到助其成才的目的时,家长就不能无动于衷。

  潘抒捷(学生):说真话,是一种勇气;什么场合说真话、怎么说,则是一种艺术。捷克知识分子哈维尔等人在布拉格成立“公民论坛”时制定了八条《对话守则》,其中有两条,分别是“尽量理解对方”和“对话的目的是寻求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李红豪措辞激烈地抨击教育制度弊端,显然忘记了一点——激怒了校方,即使观点再高明、再有见地,也失去了让校长、老师们接受、理解和改进的可能。退学固然是无奈之举,但认为返校“太没骨气”实在过于幼稚。阅卷老师“自毁前程”的评语中,可以读出对他才华的认可和对这种偏执的惋惜,在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的前提下,这正是逞一时之快的自毁前程之举,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韩寒、罗永浩的。

  游志红(公务员):比基尼沙滩上穿,好看,但出现在教室就不雅;另类学生可以在体制外蓬勃发展,如韩寒。在体制内,还是应维护“师道尊严”。非义务教育,来不来上学是自由;但来了就必须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教育,不能故意向教师宣战。

4五种类型的父母会毁了孩子

  亡羊补牢型

  此类父母只要孩子没有问题,就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少和孩子有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孩子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从来不会操心,也不过问。当孩子遇到小问题的时候,也不放在心上,或者只是轻描淡写的问一问,而不去深究。

  这类父母忘了一句话“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孩子的成长无小事,如果不把小问题及时的处理掉,肯定会出大问题,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就会束手无策,甚至“有病乱投医”。

  有一父母孩子到了高二因上网成瘾而休息在家,其父亲身患尿毒症,一家三口的经济来源只有其母亲一个支撑。孩子从小就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父母总认为小男孩哪有不犯错误的,调皮是正常的,所以就疏于管理,最终成了“网瘾少年”,每日黑白颠倒,白天睡大觉,晚上通宵达旦打网游。父母曾因孩子问题而求助于“算命”的,最终被骗。

  不要忽略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情,要认真对待,及时有效的处理,等孩子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解决,即便是能够处理掉问题,这对整个家庭,对孩子也将会是不小的打击。

  放任自流型

  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发展,把孩子看做是多余的,这类父母往往是“问题”父母,他们关系紧张,或者是离异。因为自己的感情“恩怨”,而对孩子放任不管,可能还会把孩子当作“筹码”来和对方进行“交易”。

  每天对孩子的去向不知所踪,就更不要说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了。由于缺少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生活在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往往会成为“流浪儿”,他们消极、厌世、悲观、怨恨。

  还有一些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惹是生非,感到没有任何的希望了,于是就放弃了对孩子的监管,任其自由发展和成长。孩子在成长中遇到问题是正常现象,这也说明了孩子是变化的,而不是一层不变的。

  放任自流是父母极度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只有其职,而没有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类型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让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自己自暴自弃。因为父母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如果父母都不在乎自己的孩子,那么还有谁能够看得起他们呢?他们也就会放弃自己,从而走上歧途。

  不管孩子怎么样,身为父母都要用心去爱自己的孩子,全身心的接纳孩子,当孩子有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的帮助他;当孩子有了问题也不要抛弃和放弃,要尽到父母的责任,时刻不要忘记自己是孩子的主心骨。

  施加高压型

  这类型的父母,总是以一种“高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下属”,命令、指责、打骂是这类父母惯用的“方法”。不管是大事小情,都会对孩子“高分贝”喊叫;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事情,从来没有笑脸和肯定,一律是一副“扑克牌”的脸,让孩子感觉不到一丝的笑意和温暖。

  对孩子严加看管,施行24小时的无缝隙“监管”,生怕自己稍有疏忽,孩子就会走弯路。孩子上学要亲自送,放学的时候早就等在了学校门口,即便是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仍然是不放心,不放手。这种以爱的名义来给孩子施压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无形的伤害。孩子小,并不等于一切都要有父母来掌控,特别是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要给他们空间和时间,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他才会成长的更好,发展的更加的完善。

  高压型的父母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胆小、懦弱、没有主见、不积极、不主动;再则就是逆反、抵触、执拗、自我。高压并不能让孩子变得优秀,只能让孩子的成长无所适从,在高压下成长起来的的孩子会有极大的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产生心理疾病。

  唠叨说教型

  唠叨说教也是一种软暴力,其杀伤力不亚于对孩子的打骂,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形成。父母对孩子的唠叨,就好比是“紧箍咒”,时间久了,所唠叨的话语就会转换成负面的信息,输入到孩子的潜意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逆反”的原因之一。

  所说的话并不是孩子想听到,也不是孩子所关心的,并且父母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上发表看法,不会对孩子起到帮助。有时当孩子发出的是求助的信号时,父母也会一贯的用唠叨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所唠叨的事情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比如让孩子上课注意听讲,别交头接耳,要好好学习之类的。父母认为多说几遍孩子就会记住,就会听话,就会按照所说的去做。其实,说得多了反而会让孩子反感,从而形成,你越不让做的事情,他就越想去尝试,也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父母切记:不要对孩子进行无休止的说教,一定要清楚,哪些事情,哪些话该说,怎么说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这都需要做父母的在平日里和孩子进行交流的时候,多用心去学习,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一味的自说自话,唠叨起来没完没了。

  委曲求全型

  此类型的父母为了不“得罪”孩子,往往会采取“服从”的方式来应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即便是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不能答应孩子,也不会提出异议,也不会拒绝。

  曾有一对老夫妻找我咨询,说起了自己16岁的儿子,这是一对典型的委曲求全的父母。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关系把他送到了一所技术学校读书,可是,他却不争气,上课期间跳墙去上网,每月的生活都不够花,以至于最后老师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劝退。

  这对老夫妻是老来得子,竭尽全力照顾这个宝贝儿子,以至于孩子说什么,老两口就听什么,在花钱上从来都是要一个给两个,如若不给他就会大吵大闹。

  这次他又从学校打车回到了家中,并且没有车费让其父亲给了打车的费用。第二天正当母亲打扫卫生的时候,他对着自己的妈妈说:“喂,给我两个钱。”妈妈说:“要钱干什么去啊?刚给了你钱,就花没了啊?”“你管我干嘛?你到底给不给?”儿子恶狠狠地说。“我没有钱”妈妈的话音还没有落下,他就上去一脚把自己的妈妈踹到了地上,然后扬长而去。

  从小就要让孩子懂得规则,懂的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很多的父母却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说,他们并不舍得对自己的孩子制定什么规矩。要想让孩子懂得规则,父母自身就要有原则,特别是对孩子的爱,不能失去了尺度,孩子的规则感,是建立在父母的原则之上的。

5父母究竟能不能毁掉孩子

  如果承认第一点,我想很多父母会更伤心。哈里斯在书中批判了许多流行的育儿理念,比如“有品质的陪伴”。哈里斯说,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甚至刻意地不让父母在孩子面前出现,而一旦孩子进入同龄人群体,他们肯定更愿意与同龄人一起游戏与交流,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表明父母在孩子人格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尝试把这个结论表述得温和一些吧。父母一定不要高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力,这样也就不会将孩子变成整个家庭的唯一中心。哈里斯说,别人总是问她:“你的意思是我怎样对待我的小孩都没有关系吗?”他们从来不问:“你的意思是我怎样对待我的丈夫或妻子都没有问题吗?”对此哈里斯回答道,她不指望如何对待丈夫,会决定丈夫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两人的相处会影响彼此在家庭生活中是否幸福。配偶与孩子是一样的,“你没有办法决定外面的世界怎样对待他,但是你有很大的权力决定他们在家里是否快乐”。

  有人会说,配偶可以选择,孩子只能塑造。是的,在这一点上,家长的权力还是很大的,比如可以像孟母一样搬家,或是换一所不同的学校,就能改变孩子的成长环境——这听上去简直像在为学区房打广告,不过哈里斯并不反对家庭教学,只要孩子有机会参加社会组织的运动会或俱乐部,不完全与同辈隔离就行。

  我认为哈里斯提出的第三个命题最有启发性。父母有权设定家庭传统、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育方向等等。然而,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幼儿园,学校,甚至是别人家,他们并不会将家里的习惯移置到新的环境中去,他们会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新规则——喂,你怎么解释熊孩子到哪儿都不管不顾地讨人嫌?我想熊孩子只是不恰当地将家庭环境延伸到了外界,一旦失去作为家庭环境象征的父母,熊孩子能熊多久?

  反过来,不管孩子在外面的世界获得了什么成就,出息成什么高人,实现了多少小目标,他们一旦回归家庭,就会重新回到家庭情境中。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些成熟、亲和、理性的成年人,却往往在原生家庭里显得手足无措、无能为力甚至判若两人。很多人能指挥千军万马,决定时代风云,面对自己的父母或子女,却莫可奈何。所以你不能说父母不起作用,但父母的作用往往只限于家庭内部,而且将持续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