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肌病

野艾蒿

野艾蒿(拉丁名: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别名:野艾蒿(救荒本草、植物名实图考)荫地蒿(内蒙古植物志),野艾(俗称),小叶艾、狭叶艾(河北),艾叶(江苏),苦艾(广西),陈艾(四川),“色古得尔音一沙里尔日”、“哲尔日格一荽哈,”(蒙语名).那么野艾蒿的形态特征,下面大家来了解一下。

目录 野艾蒿的形态特征 野艾蒿的生长环境 野艾蒿的功效与作用 野艾蒿与矮蒿如何区别 野艾蒿的营养价值

1野艾蒿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时为半灌木状,植株有香气。主根稍明显,侧根多;根状茎稍粗,直径4-6毫米,常匍地,有细而短的营养枝。茎少数,成小丛,稀少单生,高50-120厘米,具 纵棱,分枝多,长5-10厘米,斜向上伸展;茎、枝被灰白色蛛丝状短柔毛。

  叶纸质,上面绿色,具密集白色腺点及小凹点,初时疏被灰白色蛛丝状柔毛,后毛稀疏或近无毛,背面除中脉外密被灰白色密绵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3厘米,宽7-8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全裂,第二回深裂,具长柄,花期叶萎谢;中部叶卵形、长圆形或近圆形,长6-8厘米,宽5-7厘米,(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二回为深裂,每侧有裂片2-3枚,裂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3-5(-7)厘米,宽5-7(-9)毫米,每裂片具2-3枚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的小裂片或深裂齿,长3-7毫米,宽2-3(-5)毫米,先端尖,边缘反卷,叶柄长1-2(-3)厘米,基部有小型羽状分裂的假托叶;

  上部叶羽状全裂,具短柄或近无柄;苞片叶3全裂或不分裂,裂片或不分裂的苞片叶为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先端尖,边反卷。

2野艾蒿的生长环境

  多生于低或中海拔地区的路旁、林缘、山坡、草地、山谷、灌丛及河湖滨草地等。

  中低海拔,阳生、山谷、草地、灌丛中及路旁。野艾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以阳光充足的湿润环境为佳,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可种植,但在盐碱地中生长不良。

3野艾蒿的功效与作用

  每到端午节,人们总是将艾草悬挂在门上,用来“避邪”。艾草的枯秆泡水或熏蒸可消毒止痒。艾草具有特殊的香味,可用它来驱赶蚊虫。野艾蒿的茎下部叶有长柄,裂片常有齿;基部渐窄成短柄,有假托叶,羽状深裂,裂片为条状披针形,或者无裂片。除新疆、青海、西藏不产外,全国均有分布,生于山谷、草地、灌丛中及路旁。

  野艾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春季采食嫩叶,夏秋季采叶入药。嫩叶焯熟后凉拌,或做成艾叶茶、艾叶汤或艾叶粥。野艾蒿被称为“止血要药”,是妇科常用药,用于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皮肤瘙痒等。

4野艾蒿与矮蒿如何区别

  野艾蒿与矮蒿都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我实在看不出二者的区别在何处。资料云:野艾蒿,枝叶被绒毛,有香气。茎直立,高60~120厘米。基生叶叶片轮廓近卵形,二回羽状深裂,裂片宽窄不一,边缘有少数齿或全缘;有长柄。

  下部叶叶片轮廓近卵形或倒卵形,二回羽状全裂,终裂片条状披针形或条形,先端钝尖,有柄,有假托叶;中部叶叶片轮廓近卵圆形或长圆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或第一回为羽状浅裂,第二回为羽状深裂,侧裂片2~3对,终裂片长椭圆形、条状披针形或条形,边缘有1~2小齿或全缘,先端钝尖,叶基部渐狭成柄,有假托叶

  上部叶渐小,花序下叶三裂,花序间叶近条形,全缘;叶面初被绒毛,后渐无,具白色腺点或小凹点,叶背除中脉外密被绒毛,叶缘反卷。总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具短梗及细长苞叶;总苞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2~2.5毫米,被绒毛;总苞片三层;雌花管状,黄色;

5野艾蒿的营养价值

  日常生活中说到野艾蒿大家都会想到端午节,但是在中医上野艾蒿有很多用途,下面这篇文章将为你介绍一下野艾蒿,它有哪些药用价值,对于我们健康上出现的疾病有什么样的治疗效果,一起来看看吧!

  野艾蒿是什么

  野艾蒿在古代就被中医所常用,除了在医药上有所利用,在日常的生活中,野艾蒿还被用来驱蚊辟邪,每到端午假家家户户都会将野艾蒿挂在家门前。

  野艾蒿有哪些药理作用?传统医药认为艾叶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以及护肝利胆作用。

  艾草还可食用,做成“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此外全草作杀虫的农药或薰烟作房间消毒、杀虫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