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妇产科

体罚不足取 罚掉孩子一辈子

教育过程中,有的父母一时缺乏耐心,就会对孩子进行体罚。家长可能觉得体罚是让孩子最快改正错误的手段,但对孩子来说,体罚造成的伤害是难以言喻的。以下列举的这些情况就是体罚孩子的后果。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目录 体罚可能降低孩子的智商 体罚不足取罚掉孩子一辈子 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惩罚孩子的几点技巧 孕期遭遇婆婆的运动体罚

1体罚可能降低孩子的智商

  中国有句俗话“不打不成器”,说的是棍棒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在小的时候不懂事,只有打屁股、挨棍子才能让他们长点记性。

  而近日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打孩子屁股或是其他的体罚方式,可能阻碍孩子智商发展。美国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对1510名2~9岁的儿童进行了4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在806名2~4岁的儿童组中,未遭体罚的儿童,智商的平均数比经常挨打者高出5分,而另一组704名5~9岁的儿童,这一差距是28分。研究人员因此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打不得。

  事实上,对于平时打屁股之类比较轻的体罚,虽然不会直接造成肌肉、肢体的损伤,但是疼痛的感觉会通过神经中枢的传导,使大脑受到刺激。同时,也有可能使孩子肾脏和身高受到影响。

2体罚不足取罚掉孩子一辈子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这一点,迄今尚未引起广大家长的广泛重视。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

  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挨家长的拳打脚踢,时间一久,这种孩子一见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这种孩子往往会唯命是从,精神压抑,学习被动。

  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强,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别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实际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别的孩子的坏榜样作用。

  喜怒无常

  有的家长打过孩子以后,又觉得心痛后悔,即去抚摸孩子挨打的痛处,甚至抱着孩子痛哭,并加倍给孩子以物质上的补偿。这种情况,在开始时孩子会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时间一久,也就习以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变得喜怒无常了。

  犯罪

  有一个孩子,父母自幼就盼望他能成才,可他贪玩,成绩差。有一次旷课看电影,被父亲知道,狠揍了他一顿。他认错了,父亲还不住手。被打之后,他一肚子委屈,憎恨父亲。他暗暗下决心:

  父亲越打,我越玩。慢慢地,他走上了流窜、偷窃的犯罪道路。从这个孩子的变化说明,家长粗暴地打骂对孩子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怪僻

  有的家长打了孩子以后,还硬要孩子“认错”,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这样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倾向加剧。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了,实际上,抵触情绪很大。

  在被打之后,他会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怪僻。作为一个儿童心理医生,我认为家长期望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恳切希望每一位孩子的家长,今后再也不要打自己的孩子了。

3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美国的一项教育研究报告表明,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这种父母自己造成的恶果并非在几个星期或几

  过去的研究已将体罚同孩子们身上日益增强的攻击性联系在一起。这项新的研究报告的作者说,他们已经找到证明这种因果关系的最有力的证据。

  研究结果表明:当父母试图用体罚手段来达到减少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目的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份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说,这项研究表明,体罚“效果适得其反,它令父母自食苦果,并使事情变得更糟”。

  斯特劳斯的研究小组分析了1988-1990年间对全国807名 6-9岁孩子的母亲进行调查得到的数据,并比较了在这段时间内受体罚和未受体罚的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差异。

  研究表明:44%的母亲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并且在那一星期平均每人体罚两次。若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如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体罚越频繁,最终孩子反社会行为的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和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

  殷辰兵的父母原在某水泥厂上班,由于单位不景气,二人都下了岗。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殷母在家操持家务。他们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殷辰兵身上,希望他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在教育方式上,殷父信奉“棍打出孝子”,而殷母则是百般哄劝,夫妻之间为此经常发生争吵。

  在这种家庭中,殷辰兵性格孤僻,成绩一般。他上初中三年级,有几次考试不及格。殷父十分恼火,对他非打即骂。每当殷辰兵挨打后,殷母总是偷偷地给他几元钱,要他做个乖孩子,不要惹父母生气。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效果,殷辰兵成绩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殷父在街上踏三轮车,发现几个流里流气的小青年正调戏一个女孩子,其中竟有殷辰兵,而且嘴上还叼着香烟。殷父将他扭回家,用绳子捆住,结结实实地揍了他一顿。事后,殷母搂住儿子,哭着哀求他要争气,不要学坏。

  第二天,殷辰兵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上学,一整天没有回家,在殷辰兵的床上,发现了一封信。信中说:“我总是惹你们伤心,我走了,等混出名堂我再回来。”殷母很是焦急,而殷父则大骂:“早死早好,不许你去找他!”

  5天后,公安人员到殷家,告诉他们殷辰兵因参加一抢劫团伙被抓住了,不久,县法院以抢劫罪判处殷辰兵有期徒刑1年。这一天,殷辰兵离16岁的生日还有一个星期。

  在这个案例中,殷父采用“棍棒”教育的方法,心中虽然也有强烈的爱,但为了维持父母的尊严,强迫孩子服从自己,要求孩子逆来顺受,简单地让孩子服从,否则就打骂,行为粗野。打骂只能让孩子暂时屈服,挨打的时候,百依百顺,避开父母就有一种轻松感和自由感,恶行显露。长此以往,使孩子的恶劣习气不断滋长。常受训斥和打骂的孩子,对别人也习惯于张口就骂,抬手就打,行为粗野,也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是一个典型的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这一传统家教信条而最终失败的案例,然而,也仅仅是严重的失败而已。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惩罚得越少越好。如果你惩罚过度,对孩子或打或骂,你就会失去你的道德权威。你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你的脾气捉摸不定而害怕你,但你永远无法赢得他们的尊敬。而权威应该取决于尊敬——而不是棍棒、皮带和“笨蛋”的叫骂。

  但父母避免虐待性惩罚的努力常常会以完全不进行惩罚告终,目前最好的观点并不主张这种逃避现实的做法,相反,这种观点寻求的是创造一种不必非要进行惩罚的局面。

  香港教育专家莫琳在自己的专著里曾举过一个例子:

  多年以前,我取得了一项巨大的成功,当时我的孩子10岁。他已经习惯于不时大发一阵脾气。事后他告诉我他无法控制自己,因为男孩予就是这样。

  我没有对他进行说教使他改掉这种图一时之快的习惯,而是说如果他能够一个月不发一次脾气,我就给他买他一直渴望的那件昂贵的玩具。等到他一个月没有发一次脾气后,这时我就能够向他指出,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气的。于是他就不再乱发脾气了。

  想像一下说这样的话来吓一个非常调皮的小孩,让他规规矩矩,接受束缚;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知道吗,你就再没有冰淇淋吃了’,或者是‘我受够了,你回房间去’,这不是任何主张平等的小孩所愿意接受的。

  公正而且考虑周到的惩罚,远比过度的宽容更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这所大学校。对任何孩子而言,父母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在还没有教孩子知道不良行为会产生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就将孩子送入外面的世界。因此,作为合格父母,永远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

4惩罚孩子的几点技巧

  ★ 家长连线——说说惩罚的成与败

  A、妈妈:连丽红

  女儿:马悦(7岁)

  7月,小姑带着儿子从北京来看女儿,她兴奋得大呼小叫,整天和弟弟疯着玩。一天,他俩在家里蹦蹦跳跳,女儿竟然光着脚进卫生间上厕所后又返身跳到了床上,洁白的床单立即留下了两个黑糊糊的脚印。我当时气坏了,真想打她两巴掌,又怕伤着她。我将床单拿到卫生间,平静了一下心情,把女儿叫过来说:“马悦,你又犯错误了,知道吗?”女儿瞄了一眼脏兮兮的床单,小声说:“妈妈,我错了。”“你每次都说知错了,怎么还老是重复犯错呢?妈妈今天要给点惩罚,你必须自己把床单洗干净,才能牢牢记住今天的教训。”女儿噙着眼泪用一双小手卖力地搓着,我在旁边默默地看,乘机问她:“累不累?”“累。”女儿小声回答。“妈妈每天洗衣服都是这么累,你感受到了吗?”女儿涨红了脸,“哇”地一声哭起来说:“妈妈,我真的知道错了,我这么胡闹给妈妈增加了很多劳动,以后再也不这么做了。”

  妈妈的话:

  从那以后,女儿做事果然懂得考虑后果了,我也省心多了,意识到恰当惩罚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更是爱的一种方式。

  B、爸爸:宁先生

  女儿:宁甫滢(6岁)

  晚上十点多,已经到了睡觉时间,女儿却一直闹腾着要吃烤肉串。我忙了一天又累又困,不可能连夜为她出门找烤肉串去。可任凭我连哄带劝,孩子还是不肯罢休,最后就赖在地上撒野打起滚来。我火了,拉过女儿就是重重的两巴掌。女儿尖叫起来:“你怎么老是这样啊,就知道打人。”为了表示惩罚,我将她反锁在卧室里,让她好好反省。大约过了半小时,我从门缝里偷偷瞄女儿,一看简直肺都气炸了:女儿把作业本撕得满屋都是,小床也翻得乱七八糟的,自己披头散发地坐在地上。我冲进去,拉起女儿一阵怒吼:“当初要早知道你这样不听话,还不如不要你!”女儿红着眼和我怒目相视,丝毫不嘴软:“你还不是只会发火打人,我为什么就不能生气?”我气得浑身发抖,扬起的手硬是没有打下去。

  爸爸的话:

  我对女儿真的毫无办法了,打、骂、说狠话吓唬,什么惩罚都试过,她却根本就不当回事。她才6岁啊,就这么难管教,以后长大了该怎么办?

  惩罚的方式不同,效果也不一样;犯错的性质不同,家长的态度也必须有所调整,正是爸爸妈妈不同的方式和态度,造成了惩罚效果的成与败。

  ★ 在线课堂——看看惩罚的方式、态度与善后技巧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方式

  口头惩罚

  包括警告、说理、斥责、威胁、恐吓等,这是家长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其实,3岁以上的孩子才能形成独立的思考及记忆能力,能听懂口头惩罚是在对犯错表示生气责怪;3岁以下的孩子则更多是从家长的语气、声调及神态中接收到“做错了”的信息。

  物质惩罚

  包括赔偿、减免、剥夺孩子的直接利益或替代利益,如打碎了花瓶被罚没收玩具,偷吃了零食被罚周末没有麦当劳套餐等。因为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切身利益,能让他体会到“犯错的代价”,但还需明确指正孩子如何避免再犯。

  精神惩罚

  包括冷战、孤立、关禁闭、给脸色、宣扬错事等,通常家长在发怒时,都会施加精神惩罚。3岁以上的孩子对精神惩罚较能理解,能从家长的脸色中度量出情绪和犯错程度。但精神惩罚容易为孩子带来负面压力,伤害亲子关系且无法将惩罚与犯错直接挂钩,不利警醒。

  身体惩罚

  体罚是中国家长对幼儿常用的方式,包括打揍,罚站、面壁等。虽然家长们大多相信棍棒比说教更能让年幼的孩子牢记错误,但由于体罚总伴随着家长的情绪爆发,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委屈情绪,况且,“牢记错误”不是重点,“改正错误”才是目的。

  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物质惩罚,用“剥夺玩耍+付出劳动”的方式,针对孩子所犯错误进行提醒,使孩子自发意识到日后要避免再犯;B爸爸采取了口头惩罚、身体惩罚及精神惩罚,打骂、关禁闭都没有直接对应犯错事件的“点”上,孩子衍生的逆反情绪遮蔽了反思和认错的空间。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态度

  严厉型

  用家长的权威指出孩子所犯错误,但严厉的态度只能单向纠错,不利于沟通及建议,偶尔适合于孩子犯原则性错误时。

  消极型

  对孩子犯错表达失望情绪,以刺激其改正,容易因为放弃了“教”的权利和职责使孩子感到彷徨无助,自暴自弃。

  技巧型

  通过类比、借鉴、情景重现等方式,不动声色地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潜移默化灌输改正方法,能使孩子牢记经验,避免再犯。

  苦口婆心型

  用劝诫的方式及爱的姿态表达家长立场,倘若说不到“点”上,容易演变成唠叨,使孩子厌烦和麻木。

  恩威并重型

  “严厉”+“苦口婆心”+“略施小惠”,只要拿捏得当,生活里孩子犯的不少错误中可以采用,关键在于掌握“批”和“哄”的艺术。

  循循善诱型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适合年龄稍大,有一定思考和自制能力的孩子,但要就事论事,避免借题发挥。

  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虽然生气,但仍能考虑到孩子的心智特点,以平静心情指出错误,并在施以惩罚后适时追问感想,最终使孩子主动反省;B爸爸显然没控制好自己的脾气,过于严厉的斥责使纠错的重点集中在情绪上,演变成冲突,父女俩都无法心平气和地看待错误和解决问题。

  随堂笔记 之 惩罚的善后

  安抚情绪

  惩罚的最大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对错误的懊恼、对斥责的委屈、对气氛的害怕、对家长的恐惧……甚至延伸到对爸爸妈妈爱的怀疑。此时家长必须站在比孩子高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一旦孩子知错表态,就要及时压下怒火,以宽大的胸怀安抚孩子,让他知道,惩罚是出于一颗爱他的心。

  加深印象

  不服管教,反复再犯是家长常常头痛的问题,家教咨询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孩子如此“难教”?家长一方面要考虑孩子的心智发展程度,能否明理自制;另一方面要加深孩子印象,注意不是惩罚的印象,而是犯错后果的印象,罚在点上,才能管在面上。

  帮助改正

  惩罚只是治标,改错才是治本,如果孩子犯错了,受罚了,道歉了,结果却不知如何改正,那么再犯时家长不需反省吗?正确的做法是适当管教,让孩子明确知道日后如何避免重复错误。

  监督检查

  孩子好奇心重,玩性大,自制力弱,自觉性差,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改正错误后需要家长反复的监督巩固,适时提醒、总结经验、举一反三都是家庭管教的好窍门,也是“监护人”监督和爱护的职责所在。

  点评:上文两个案例中,A妈妈采取了加深印象的方式,让孩子自己承担犯错后果,从而推己及人,认识错误;B爸爸错在打骂后没有安抚情绪和帮助改正,将情绪激动的孩子反锁屋中,反而激化矛盾,加深了不满和委屈。

  了解了惩罚的方方面面后,是不是开始觉得这是一门讲究技巧和艺术的家教手段?应该怎么学习和使用,让我们从实战演练的效果中熟悉惩罚的“度”。

  ★ 实战演练——关于惩罚的“度”的建议

  情绪的度,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祈女士的案例:

  女儿无论天气冷热总喜欢不穿鞋子满屋跑,常常是我跟在后面帮着找拖鞋,雪白的袜子已经变成灰袜。说了多次,她仍然我行我素,屡说屡犯。有一次,她受凉生病时仍不穿拖鞋,我气坏了,一时情绪失控,狠狠打了女儿几巴掌。女儿显然吓了一跳,眼泪在眼眶中打转转,边喊着“讨厌坏妈妈”边跑进卧室,还把门锁上了。

  听了女儿的哭喊,我愣住了,在孩子的眼中,好妈妈和坏妈妈竟然这么简单区分,难道是我的惩罚情绪过度了吗?反省过后,我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我故意穿着袜子在家里走来走去,丈夫看见后责怪说:“这么大个人还不穿拖鞋,你不知道地板脏吗?”女儿对我的不满还在,见我受到责怪,马上“落井下石”:“妈妈也犯这种错误!”看着女儿渐中圈套,我心中窃喜,赶紧做了自我检讨,然后趁着女儿得意时,拿出她中午弄脏的白袜子,女儿的小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低着头不做声。我趁机说,“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重要的是敢于承认错误,以后不再犯,是不是?”“妈妈,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光着脚丫在家里跑了。”女儿终于主动承认了错误。

  这是一个有效惩罚的例子,事件中,不但孩子改正了坏习惯,家长也调整了错误的管教方式,双方都取得了进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掌握孩子的心理,是有效纠错的前提。成人的心智和经验强于孩子,只要找准穴位,让孩子明白受罚的缘由,就能够避免委屈和抵触情绪,诚心认错。

  方式的度,望闻问切对症下药

  雯雯妈的案例:

  近段时间,鱼缸里总是莫名其妙多出些石子,饲养的金鱼也有好几条被砸伤,还死了一条。经过观察,我发现竟然是5岁的女儿雯雯干的!一想到她小小年纪就如此残忍暴戾,我又心寒又着急,罚她面壁站立了大半个小时,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从爱护小动物一直说到人性的善良与邪恶……

  雯雯一声不吭地听我训完话,我以为她已经知错悔改了。谁知才刚过了一会儿,她又趴到金鱼缸的边上,目光紧紧跟随着一尾尾快乐嬉戏的金鱼游动。雯雯右手紧握着拳头,几次扬起小手作扔石头姿势,又想起什么似的看看周围有没有大人。我努力平静自己的心情走到她身旁问:“雯雯,你为什么总要扔石子砸金鱼?”“妈妈,我想帮助那几条游得很慢的金鱼快点游动。”哦,弄清楚原因后,我哭笑不得,原来孩子是因为太喜欢金鱼了才想帮助它。

  这是一次错误的惩罚示范,责任在于家长。孩子犯错分有意和无意两种,雯雯显然是因为年幼无知才伤害金鱼,而妈妈不分青红皂白的上纲上线使孩子饱受委屈,受罚后仍不知自己错在哪里、如何改正。分析犯错的原因,对症下药地助其改正,孩子才能积累经验,有所进步。

  场合的度,有所为有所不为

  强子爸的案例:

  强子是小区里公认的“孩子王”,胆子大得出奇,每次打了小朋友或闯下大大小小的祸,当街坊邻居找上门时,强子爸都会严厉地当面批评他说:下次再犯,我就怎么怎么样。强子爸想,总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打孩子吧,那会伤他自尊。可每到强子再度闯祸,却总不见爸爸的惩罚兑现。通常的情况是,强子在爸爸和邻居面前低眉顺眼答应不再犯,等到大人们走远了,他又笑嘻嘻的叉着腰说:“哼,我才不怕爸爸的惩罚,他都是吓唬吓唬我的,你们就是再告状也没有用!”小朋友们一看连强子爸都拿他没辙,更不敢反抗了,这样更加助长了强子的气焰。

  强子爸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却没使他认错改正,对内没树立起家长的威信,对外没树立起大人的公信,惩罚当然是无效的。事实上,强子爸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误以为只有当面打骂才是惩罚,二是缺乏监督检查的善后方式。惩罚时,家长对场合不但要有所顾及,还要善于利用。

  ★ 观点——建立在“爱”之上的惩罚

  我们谈论惩罚的艺术,不是要教家长如何“罚孩子”,恰恰相反,是希望家长们不要轻易、冲动地惩罚孩子。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从生活中积累经验,在探索的路上不免犯错、闯祸,家长应理解和原谅。所谓成长,不正是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吗?但孩子犯错背后往往牵引着麻烦的产生、秩序的破坏、家长的怒气和痛心……使惩罚失当或无效之余,还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管教包含两个方面,管是规范,教是引导,惩罚不能只取其“管”的力度,而摒弃了“教”的深度。如何科学管教,适度惩罚?其关键就在于“爱”的贯穿和把握。

  “爱”是家教的唯一线索,合理的惩罚要从爱出发,以爱结束,以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事为基准,以养成孩子良好习惯为目标。尽管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皆不相同,孩子的每次犯错都有其特殊性,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方法,但只要家长能在实施惩罚前,平缓情绪、冷静分析、对症下药,就能够避免相当一部分的伤害。惩罚只是手段,改错才是目的,请家长们在动怒前先思考3秒:这样真的有助于孩子知错改错吗?一切手段都必须立足在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上,要有效但不能过激,掌握好惩罚的艺术,掌握好教育的艺术,那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5孕期遭遇婆婆的运动体罚

  我最近状态很是不好。是这样的,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深圳女孩,大学毕业后本想就在深圳找个本地人安安稳稳的嫁了,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和一个农村男孩沾上缘分了,最糟糕的是还害得我对他死心塌地,非他不嫁了。老爸老妈都是唯我最大的主,自然经不起我的软硬兼施,最后也终于丧失了立场。

  本来农村和城市人结合也是很正常的事,我们都没有啥偏见。但是渐渐地我就看到问题所在了。由于今年是我父母结婚30年,我在欧洲的舅舅特意邀请父母去做半年旅行,这个舅舅打我出生了就见过一次,但对家里人一直照顾有加。我当时表现的很积极,强烈鼓动爸妈去欧洲度假旅行,那样我就可以和老公过舒服的二人世界了。谁知道我伟大的计划没得逞,就给自己找了一大堆不痛快了。我怀孕两个月了,老公很体贴,一句不差钱,让我乐颠的休了产假。可这事让农村婆婆知道了,紧张的不得了,立马大包小包赶过来要给我补补身子。

  那日子真的叫苦不堪言啊,我整天就被中药味十足的瓶瓶罐罐给折腾死了,然后一大清早就被婆婆从被窝拽出来锻炼。婆婆喜欢跟我唠叨她的传奇故事,说怀老公的那会,8个月了还在上树。我的妈呀,我当时就想叫苦,你那是啥年代,不是没有办法么?我刚想从那些老年运动队中歇下阵来,婆婆就拉起我二话不说,马不停蹄的跑起步来,我这娇生惯养从不运动的人怎么能比过至今都还健步如飞的婆婆啊,好几次都想发火了。她还在那说教,还说以后自己的孙子可一定要结结实实,胖胖墩墩的,不要再像我老公那样了。我休假感觉比上班累多了,一天喝三大罐中药鸡汤,早晨跑三里路,晚上还得陪婆婆练练5个公交站台的腿。我理解她的苦心,所以很多时候都不怪她,但是这样折腾下去我真的快要崩溃了,周末还得拽上老公去爬山,这简直把我们做运动机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