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内科 >消化内科 >胃肠疾病 >胃肠炎

1岁内宝宝早教四方面必须要做到

宝宝出生后开始给视、听刺激,在小儿觉醒时给看鲜艳色彩的玩具,听摇动玩具发出的响声,经常和小儿对视和说话,促进亲子间的感情交流。早教怎么做最好呢?下面详细介绍下一岁以内宝宝早教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目录 礼仪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 1岁内宝宝早教四方面必须做到 用平常心面对孩子的不足 帮孩子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1礼仪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意义

  公共场所礼仪涵盖面较广,对幼儿而言,要做到初步了解就算达到要求了,进一步的要求为能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在公共场所活动时,能做到谦让,会尊重和原谅别人。

  帮助幼儿了解礼仪知识、学习礼仪言行、增长礼仪经验,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是帮助他们建立礼仪习惯的有效手段。

  学习礼仪是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并遵守的,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做到发言举手、会认真听完别人的话,与别人一起活动(超过3个人)需要服从活动的规则,不能擅自改变规则或任性;在活动室内做到三轻:走路、说话、搬桌椅要轻轻地进行,尽量避免制造噪音;学会和他人在意见分歧时商量解决,能尊重别人的意见;观看的演出时,保持安静、不吃零食、不乱扔东西,演出结束后,懂得鼓掌表示感谢。

  让孩子对礼仪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还要注意讲究幼儿礼仪教育的科学原则。充分发掘潜在的教育因素,幼儿礼仪教育不仅要重视影响幼儿礼仪行为的一些显性的教育因素,更要发掘潜在的教育资源,如父母、同伴等的为人处世、行为方式、仪表、语言等的表率作用。

  把礼仪培养与游戏相结合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效果。幼儿的思维是形象直观的,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对礼仪认知的情感认同,利用游戏、情景练习等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达到习惯养成的目标。因为礼仪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从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运用自如的过程,所以,要为幼儿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让礼仪与幼儿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及时抓住机会,适时地启发、诱导,培养幼儿的礼仪行为。通过反复地演练,让幼儿获得情感的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提高幼儿的礼仪水平。

2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

  婴儿社会交往的阶段

  第一阶段(0-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通过自身发出的信号,如哭、笑、肢体动作、表情等对外界做出反应。其交往技巧主要是先天遗传的。两周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母亲和别人的心跳不同;三个月左右就能发出声音、特殊的婴儿式的“迷人的微笑”,从而激发他人的好感。

  婴儿之间的交往很早就建立了,只是看起来有很强生物保护的本能。如,一个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哭,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婴儿也会一齐哭,这是一种声援、同情,或者叫响应。5-6个月以后,一个婴儿哭,另一个婴儿会注视甚至抚慰他。

  第二阶段(7-24个月):对抚养者依恋关系的建立。

  6个月时认生了,这时的婴儿明显地将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区分开来。和母亲相处时很愉快,还会用哭闹来迫使母亲等被依恋对象回来。这时候,婴儿的爬行能力使他们有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2岁的婴儿已经愿意到邻居家里,并且愿意亲近陌生人,不再象6个月时对陌生人充满了恐惧。

  第三阶段(24-36个月):发展伙伴关系阶段。

  两岁的婴儿身体动作能力越来越像个大人。能够自由地走或跑,大大扩展了婴儿活动的空间,他(她)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第一反抗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她)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这也减轻了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虽然他们还不能象大人那样去主动地打招呼,加入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中,但他们自有办法。要注意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用说话来表达交往的需要,按照成人的标准,三岁前的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很不成功的,他们几乎都在各说各话。这时候的婴儿主要用身体动作或行为来表示自己加入和他们进行的游戏中去。所以,有许多婴儿用身体撞、挤、拉别的婴儿,都可能是一种交往的手段。

  二、三岁的儿童也会产生最初的友谊,互相喜欢对方,但这并不长久,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可能转换几个朋友。对婴儿来说,朋友就是一个与自己玩了一会儿的人。在幼儿园里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肯定不能维持到上小学。有些儿童天然地受欢迎,总有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总没人找他玩,总是一个人呆在那儿。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交往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三岁儿童的交往能力好坏不能预测他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很多幼年很内向的人成人后在社交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婴儿有好的交往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适应新的环境上较少遇到困难,也相应减少心理问题,当然更讨人喜欢。

  一些错误的做法要注意

  凡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孩子退让。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这样容易令自己的孩子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自己一边,而自己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会使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力,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儿童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正确的,婴儿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人,了解物我关系,使孩子能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己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儿童的交往能力。

31岁内宝宝早教四方面必须做到

  一、提供视觉刺激

  家长可以在宝宝摇篮四周贴些图片,并经常更换,促进孩子的用眼兴趣。当他能自如地用手抓握时,就会拉扯这些图片,好像他能把图片上的人、景物拉出来似的。也可以将小床的围栏油漆得鲜艳些,或者买一些纯白或光亮的栏杆,用剪成小块的毡制品、彩色广告纸装饰一下,再把小床围起来。

  怀特博士指出,宝宝对人类脸部的注意最多,所以,不妨把纸片剪成图形,画上人脸的大概特点,宝宝就会长时间地注视着这些图案。

  二、提供听觉刺激

  宝宝的听觉很好,父母、保姆最好经常与他聊聊、哼哼歌。也许你还记得幼时妈妈哼的催眠曲。如有兴趣不妨将这些轻柔、宁静的曲子记录下来在照料孩子时你就可以经常随口哼哼。声音、音调、节奏的变换是转移烦躁不安的宝宝的绝妙办法。同时也可以将一些适合宝宝的流行歌曲记下来。例如一个正噼噼啪啪地拍打着洗澡水的宝宝听到进行曲会更加活泼、有劲。父母也可以自编育儿曲只要有创造性能启发想象力,宝宝就会喜欢。

  三、提供动感刺激

  父母、保姆应该经常变换宝宝在床上、椅子上的姿势鼓励他活动躯干、手臂和双腿。 一个能控制自己头部、颈部的宝宝总是喜欢翻来滚去或玩着自己的手臂、双腿。父母可以轻轻地拉住宝宝的腿将它左右摆;让宝宝用手抱紧某一个东西父母将他的手拉开再合拢。不过这些游戏只能持续几分钟最好在换尿布、洗澡时做。多数父母或保姆喜欢和宝宝一起坐在地板上让宝宝打滚。如果在地板上放个玩具能吸引宝宝的注意那就鼓励他爬到那里。

  四、开阔视野

  不要总让宝宝呆在摇篮里,用宝宝轻便推车或背带随身带着宝宝走动,这能开阔他视野。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周围的人们,同时也促进其心智、生理、人际交往及感情等的发展。等宝宝会爬时父母、保姆就要重新布置房间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这使他能安全地探索周围的一切。在围栏里长大的宝宝就不会有机会发展他的好奇心。

4用平常心面对孩子的不足

  拿破仑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可以造成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即积极的心态和消极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和失败。”可见,人的心态在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下的反差是巨大的。对于女孩的不足之处,父母大可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既然人都有不足之处,女孩当然也不例外,这种种不足之处不应该使父母不能包容而耿耿于怀。如果父母的心态不积极,那么女孩更难以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的不足。

  马女士的女儿其貌不扬,成绩平平,但性格开朗,很惹人喜爱。马女士在谈到女儿时说:“我女儿既不聪明,也不漂亮,但是她穿衣服很会搭配,从来不用我操心,对此我已经很满意了。况且,人有不足之处很正常啊,平凡人有平凡人的真实和幸福。同事家的女孩在别人眼里非常优秀,既聪明又漂亮,但是我从来不拿我女儿和她比较,因为我觉得我女儿现在的状态很好,拿她和别人比较会伤害女儿的心,没有必要去做不利于女儿成长的事。”

  马女士的这种心态很好,她这种积极、豁达的心态不仅让自己少了一份忧愁,而且也给女儿传达了积极的信号。总之,对于女孩的不足之处,要用平常心去面对,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处理,这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也是孩子最渴望得到的。

5 帮孩子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小秀的父母下班后回到家,首先做的就是打扫和做饭。似乎赶紧做好饭吃上饭,心里才会安定下来一样,每天都是如此。可是小秀等父母回来后,急着想和父母说今天自己经历的事。妈妈忙着收拾屋子,她就跟在妈妈的后面,一个房间转到另一个房间,手里拽着妈妈的裙子角不停地和妈妈说话。有时吸尘器的声音过大,妈妈听不清孩子到底在说什么,有时妈妈着急快点打扫完,孩子却在旁边黏着,会不耐烦地让孩子以后再说。而小秀当然会不高兴了,之后在吃饭时和睡觉的时候都一直和妈妈闹别扭。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别的地方,小秀希望有人能耐心地听她说话。在幼儿园上课时,她总是和小朋友在下边嘀咕。玩耍的时候她也总是想说话,而小朋友们的心思都在玩耍上,不听她说话时,她就会气得大哭起来,老师对此感到很担心。妈妈领她去别人家串门,她也会不停地说话。看着小秀这样,父母觉得孩子太絮叨了,后来带着小秀来做咨询。

  通过咨询,小秀的父母被建议,要先保证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于是,孙秀的父母不得不对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的处理顺序重新考虑。他们必须在打扫、做饭与听小秀说话之间做出选择,确定优先的顺序。

  吃饭虽然是紧急的事,但是听小秀说话则更加重要,小秀的父母决定请家政每周帮忙打扫卫生,晚饭也尽量吃得简单一些,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和小秀一起做功课,一起聊天上。原以为这样家里会乱成一团,实际上却并未出现什么问题。而小秀也慢慢的有所变化,虽然她还是喜欢说话,但是偶尔让她过一会儿再说,她也会表现出顺从的态度。而在幼儿园因为说话没人听而伤心的事也明显地减少。

  如果是学龄期的孩子,很多时候晚上会被作业和学习占据大部分的时间。父母虽然希望孩子能提前把作业做好,可孩子总是要在父母的监督下才能做作业。

  在孩子做作业与和父母一起做有趣的活动中,哪个应该是优先的呢?当然作业和学习是优先的。这样的做法虽然没错,但是因为每天都有作业,所以就会变成每天都忙着作业和学习。而当前如果孩子的玩耍需求更大时,会对学习产生抗拒,那么优先顺序就应该有所改变。否则的话,孩子对于学习的抗拒越来越严重,即使需要很少时间能完成的作业,也要花上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