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法国妈妈育儿经宝宝快乐最重要

许多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想自己的孩子凡事都最好,希望孩子能够成会社会精英,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帮孩子报补习班、兴趣班等,导致孩子苦不堪言,甚至没有快乐的童年.国妈妈认为,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才是生活的真谛。那么,怎么培养一个快乐宝宝呢?根据法国妈妈的建议,现在给父母们提出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意见。

目录 母爱是宝宝最好的快乐素 法国妈妈育儿经宝宝快乐最重要 让宝宝的快乐与吃饭同行 笑是宝宝天真快乐的反应 培养小宝宝的快乐情绪

1母爱是宝宝最好的快乐素

  小宝宝开心一笑,真是天真可爱,让一家人感到无比幸福。如果他能永远这样快乐多好啊! 宝宝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乐观的人吗?如果他不爱笑、不爱说话、不爱表现怎么办?怎么样让宝宝的快乐延续下去?

  宝宝天生就有一种“天真快乐反应”。

  宝宝情绪好的时候,妈妈面对着宝宝逗笑,宝宝会紧盯着妈妈的眼睛,手舞足蹈,呼吸急促,甚至咿咿呀呀地发出声音,表现出快乐的神情。 从出生到1 岁,是宝宝情绪萌发的时期,也是情绪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会让宝宝食欲旺盛、睡得安稳,更招人喜爱。相反,情绪不好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甚至会影响以后人格的发展。宝宝在欢乐的气氛中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长大后的乐观开朗、勇敢自信、富有爱心和同情心,就是从这里开始形成的。

  母爱是最好的快乐素

  妈妈温暖的怀抱、香甜的乳汁、迷人的微笑和爱抚的动作,让宝宝感到舒适、满足。妈妈高兴地逗引宝宝,很快宝宝就会报以微笑,这种愉快的情绪会使宝宝和妈妈逐渐形成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让宝宝感到安全快乐。好的亲子关系是宝宝发展愉快情绪的起点。宝宝很小就能感受到妈妈的情绪,所以你要小心对待宝宝的哭闹。不要对宝宝发脾气,那样会使宝宝受惊。不要放任宝宝大哭而不抱他,对宝宝的母爱渴求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对的。如果宝宝真的让妈妈很生气、很失望,你可以暂时把宝宝交给其他家人,平复自己的情绪后再回来照看宝宝。

  满足宝宝的需要

  宝宝需要充足的睡眠、足够的营养和周到的照顾。宝宝大哭大闹,大多数时候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只有睡够了、吃饱了、小屁屁舒服了, 宝宝才会开心满意地笑。宝宝还需要丰富的刺激和有趣的玩具。游戏是让宝宝快乐的最佳方式,妈妈每天都要和宝宝玩一些适合他月龄的亲子游戏,充实宝宝的生活。 宝宝也需要适当的交往。可以带宝宝外出与一些态度亲切友好的陌生人接触。为宝宝找到年龄相近的小伙伴。如果能和邻居家的孩子经常来往,让宝宝们共同成长,会让宝宝感受到兄弟姐妹般的交往的快乐。

  和谐的家庭关系传递美好情感

  宝宝的情绪发展是由内而外逐步展开的。宝宝最先接触到的就是父母、家人,美满和谐的家庭生活能使宝宝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良好的情感传递可以为宝宝将来的人际关系打下好的基础。 虽然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矛盾、带宝宝的辛苦都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把压力传递给宝宝,更不能把怨愤发泄到宝宝身上。以乐观、幽默的方式来处理成人的压力和矛盾,做快乐的父母,彼此尊重、理解,不仅能让宝宝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还能让他学会如何面对压力。

  借用音乐的力量

  研究发现,常听音乐的宝宝表情更快乐,动作更活泼,音乐甚至可以改变宝宝的神态或容貌。你合着音乐的节拍抱着宝宝一起跳舞,让宝宝躺在摇篮里静静地听一首优美的乐章,或者只是为宝宝轻唱一首童谣,都会让宝宝体验到爱与美好。神奇的音乐可以帮助你培养出一个善解人意、善于观察世界、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宝宝。

2法国妈妈育儿经宝宝快乐最重要

  1、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从降生那一天开始,孩子就有很多需要,包括身体的和感情的。及时回应孩子的要求,别让他等您等得很痛苦,他就会笑,会快乐。这种关于“生活很好”的基本确信会对他将来的行为深有影响。

  很多中国家长,由于见到孩子吵闹,觉得心烦,就会把孩子忽略一边,不瞅不睬,导致孩子心理产生害怕,而更加吵闹。

  而法国妈妈认为,对孩子的要求要有所反应。不要任孩子哭泣而不理不睬。尽可能多地抱抱他。不用担心多抱孩子会惯坏他。看看他,摸摸他,对他表达你的爱。这样会给孩子很深的确信:他有被爱的权利,因为周围的人都因为他的存在而那么幸福喜悦。

  当然,法国妈妈觉得,对于孩子的各种需要,大人需要去“回应”,而不要事事“满足”。孩子哭了,当然要去注意,要抱抱他,跟他说话。

  过一会儿,可以再把他放下,他再哭的话,可以不再去抱他,而是温柔地对他说:我觉得现在你已经好多了,你一定能自己玩得很好。这里的关键不是孩子哭就得一直抱着,而是:对孩子的要求温柔地,积极地作出反应。

  2、满足孩子要有度

  要人为地制定一些界限,不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能够心情愉悦的另一个前提,是孩子能承受生活中那些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失望。

  在法国妈妈心中,只有当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即能获得某种东西并不取决于他的欲望,而是取决于他的能力,他才能得到内心的充实快乐。孩子越早明白这个道理,他的痛苦就越少。

  而许多中国妈妈总在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愿望,导致孩子认为只要提出要求,家长就会无条件满足。其实,正确的做法是,拖延一些。比如,孩子饿了,可以让他等上几分钟,再把奶瓶给他。

  不要屈从于孩子的所有要求。拒绝孩子一些要求会更有助于他获得精神的平静。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如意的现实”的训练,会使孩子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面对将来生活中的挫折。

  3、帮助他获得良好的自我形象

  当孩子上幼儿园时,因为有了对比,就会容易和身边的人比较比较自己的穿着打扮。如果孩子对自我的形象很满意,那么他的生活将更加顺利,他不需要在别人的认可当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所以,法国妈妈对孩子不吝夸奖。经常暗示他,他有很多天赋,需要用心体会和发挥。就算孩子有“缺陷”,也会正视他的缺陷。

  如果孩子和别的孩子不同,比如孩子太胖了,耳朵形状有问题,法国妈妈不会否认这些事实,而是积极和孩子讨论,寻找解决办法,或者接受现实。不会像中国妈妈那样,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尽完美,就尽力“躲藏”,导致孩子对自己的形象更加不自信。

  4、教他向别人敞开自己

  阳光开朗,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和别人相处融洽。确实不错,但培养一个阳光开朗合群的孩子并不容易。社会是复杂的,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性情都有很多差异。

  作为父母,怎么帮助孩子适应外面那个陌生的,新奇的,有时候甚至充满着障碍和敌意的世界?

  法国妈妈认为,孩子3岁或者上幼儿园时,可以教导孩子一些交朋友的技巧,对孩子进行“社交”训练。她们会先教孩子的基本礼貌,要会说“你好”,“请”,“谢谢”,“对不起”等“魔法词语”,要安静,排队等等。

  另外,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角色,这样会更容易被别人接纳。孩子的特长和优点中,总有一些可以拿来为群体服务,比如提供游戏的点子,比如足球踢得好,比如会做手工,会为唱歌的小朋友伴奏等等,都可以使孩子更快地融入群体。

  如果自己的孩子有特点,也懂得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敞开自己去接纳别人,这样他也比较容易交到朋友,也会觉得更加幸福快乐。

  5、放手让他做决定

  让孩子早早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他会更积极主动地做事。不要过分替孩子做事情,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越俎代庖之前,可以想想,这件事,也许孩子可以自己做了。

  而许多中国妈妈,总觉得让孩子自己决定事情,最后会将事情做得很槽糕,于是就对孩子没信心,急着去帮他,最后导致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

  法国妈妈从不轻易向孩子说:“你不行,这事你做不了!”她们会让孩子“尝新”。有时候大人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仅仅因为“他没做过”。如果事情不是危险的,就放手让孩子尝试,大人在旁边保护和示范,比禁止孩子做和越俎代庖更好。

  比如,写一张贺卡,把饼干放在碟子里,端到客厅,也许他写得不整齐,也许饼干会掉到地上,但这些不是危险的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干。如果没做好,或者做错了,父母可以先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很大的快乐。

  6、以身作则:你快乐,他就快乐

  有的人,好像什么都有了,就是不快乐。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你能看到生活中好的,积极的一面。对不好的东西呢,你也能积极地去面对。

  有的中国家长认为,自己忙于工作,要养家糊口,生活压力很大,于是很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回家,孩子看到父母不开心,会以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这样,孩子也会变得闷闷不乐。

  而法国妈妈在生活中,会多向孩子说积极的话:“我们在一起真高兴,不是吗?”“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不要难过,下次我们会做得更好。”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法国妈妈很容易抽离工作环境,会到家就是全心全意陪伴宝宝。她们会在每天临睡前,和孩子一起回忆一天中最美妙的一刻,或者最高兴的事。

3让宝宝的快乐与吃饭同行

  营养专家们认为,l—6岁的幼儿期是人体智力和骨骼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孩子的消化器官机能尚未完善,咀嚼和消化能力不如成人,肠寄生虫病多见,同时又活泼好动。如果他们长期不专心用餐,很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的现象,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体格。

  让孩子乖乖地把三餐吃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孩子对餐桌上丰盛的饭菜不感兴趣,偏喜欢营养价值很低的零食;有的孩子不爱吃自己家里的东西,到了邻居家却吃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吃饭时偏食挑食,在幼儿园里却老老实实。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孩子不爱吃我做的饭呢?

  因为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你知道吗?孩子对吃饭的想法和大人完全不一样。零食为什么能够吸引孩子呢?主要是它包装漂亮,形状可爱,吃起来有玩乐感。

  幼儿对食物的外观要求比较高。如果食物不能吸引他们,他们就会将吃饭当成一种负担。因此,为幼儿准备食物时要把食物尽量做得漂亮一些,让食物色彩搭配得五彩斑斓,形状美观可爱。这样,幼儿感到吃饭这件事本身便充满乐趣,自然会集中精力。

  孩子不喜欢吃鸡蛋吗,把鸡蛋做成太阳的形状,放在白盘子中,然后搭配上豌豆英或菜叶,再用番茄片做成花,也许他就会乐于品尝太阳的滋味。孩子不喜欢吃胡萝卜吗,将它切成薄片修成花朵形状,和甜玉米粒放在米饭的表面蒸熟,孩子也许就会愿意把花朵吃下去。

  孩子喜欢用手来抓东西,喜欢能够一口放进嘴里的东西。因此,块状食物的体积要小,不要让幼儿感到总也吃不完。不妨做些特别小的馒头、包子、饭团之类,让幼儿感到这是属于他的食物,增加就餐时的“成就感”。

  父母一方面将食物的外观制作得富有情趣,一边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介绍这种食物的特点,幼儿在心理上容易接受。例如,在给孩子吃萝卜之前,先讲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然后给孩子看大萝卜的可爱形状,最后将它端上餐桌,孩子可能就会高高兴兴地品尝小白兔的食物。

  也许有父母觉得这样做很累、很麻烦,这时,就要检讨大人的观念了。用爱心、欢乐和创造带领我们的宝宝长大,是父母最健康的心理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决不至于耽误了“正事”。记住,把幼儿的食物制作得富有情趣。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吃饭——这就是生活中最美丽的事情。

4笑是宝宝天真快乐的反应

  最近,面向全球征集儿童笑脸照片的活动在各大报章杂志宣传得轰轰烈烈。一个有关笑脸的活动,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反响?记者采访了著名儿科和儿童教育专家鲍秀兰老师,也许她的答案能给大家一些启迪。

  知名育儿专家鲍秀兰老师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和教学工作已经40余年,擅长新生宝宝行为、发育评估和0~3岁宝宝的早期教育。对于宝宝的笑,鲍老师说:“爱笑的宝宝长大后多性格开朗,有乐观稳定的情绪,这非常有利于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使其更乐于探索,好奇心比较强,这样会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更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情绪好,生长激素分泌好,健康少生病,更有利于体格的生长发育,使其更加健康。笑不仅是开启宝宝智力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极佳的体育锻炼方式,对促进全身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均衡地发展大有裨益。”

  笑是宝宝成长的表现

  从宝宝的发育进程看,一般到3个月左右时宝宝就会出现发笑反应,只要醒着,一看到家人熟悉的面孔或新奇的画片与玩具时,就会高兴地笑起来,嘴里呵呵地叫,又抡胳膊又蹬腿,可谓手舞足蹈。另外,当他吃饱睡足,精神状态良好时,尽管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动发出微笑。前一种笑被称为“天真快乐效应”,后一种则被称为“无人自笑”。

  笑是宝宝智慧的曙光

  研究表明,“天真快乐效应”是宝宝与他人交往的第一步,不但在宝宝精神发育方面是一次飞跃,对宝宝大脑发育也是一种良性刺激,被誉为智慧的一缕曙光。父母多与宝宝接触,并用欢乐的表情、语言以及玩具等激发其天真快乐效应,是促使其早笑、多笑,及中期智力开发的一大妙招。

  笑是宝宝健康的保障

  由衷的笑有益身心,能刺激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缓解关节疼痛,预防感冒至癌症等许多病症的发生;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高抗病激素水平,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真正的快乐可以滋养宝宝的心灵,让他对周围变化繁复的世界有足够的抵御能力。专家们说,快乐的宝宝都有同样的特点,比如:开朗乐观,有自制力,而且非常自信。

  笑是宝宝最好的运动

  生命离不开运动,宝宝的发育同样如此。可宝宝不同于成人,甚至也不同于年长儿,他们的活动能力很有限。如何运动呢?不妨促使其发笑。

  笑是一种类似于原地踏步的良好锻炼方法。人在笑时面部表情肌运动,胸肌、腹肌参与共振,可对多种器官起到锻炼与按摩作用,故多笑的孩子体格较为强健。以心脏为例,笑能使动脉血管壁的平滑肌放松,血管口径增大,心脏便可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对于肺脏,笑能使胸廓向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扩展,肺活量增加,换气率上升。测试表明,当孩子大笑时,其呼吸换气值可达到静止状态的3~4倍。对于肝脏,笑是最好的消毒剂,笑能促使肝和胆道蠕动,增进胆汁分泌,有助于肝功发育。对于胃肠,腹肌运动促使胃肠运动,可帮助消化,同时排出消化道中的气体,有利于大便畅通,防止便秘。总之,笑不仅是开启儿童智力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锻炼儿童身体的良好方式,值得向家长推荐。

  TIPS 逗笑也要讲科学

  逗宝宝笑的具体做法是:多向宝宝微笑,或给以新奇的玩具、画片等激发其天真快乐反应,让其早笑、多笑,这样的婴儿长大后智商会更高。

  不过,逗宝宝发笑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把握好时机、强度与方法。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逗宝宝发笑的,如进食时逗笑容易导致食物误入气管引发呛咳甚至窒息,晚睡前逗笑可能诱发宝宝失眠或者夜哭。另外,逗笑要适度,过度大笑可能使婴幼儿发生瞬间窒息、缺氧、暂时性脑贫血而损伤大脑,或者引起下颌关节脱臼。

5培养小宝宝的快乐情绪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当几个月的孩子拿到某件东西后,很快就放到嘴里啃起来。而抚养人(有时是妈妈,有时是祖母或小保姆)会非常的紧张,急忙从孩子手里夺下东西,同时训斥:“不能吃,太脏了!”结果往往引来孩子的哭闹。每当看到这种情况,我们不免有些担心:如果在家中父母经常这样限制孩子,孩子的学习机会不仅会被剥夺,在以后的岁月里,他的快乐情绪又从何而来呢?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孩子可以体验到快乐,例如:当孩子洗浴时可以感到快乐,孩子在与父母玩耍、娱乐中感到快乐。但是随着孩子的发育,快乐最重要的来源却是在完成有意义的活动过程中得到的。简单地说,就是孩子有了“成就感”时,产生了真正的快乐,例如:当孩子通过爬行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玩具的时候、用嘴巴“尝到”物品的质感的时候、蹒跚着终于走到妈妈面前时、找到被藏起来的物体时,他可以体验到真正的快乐。快乐是最基本的正性情绪。它与成就感相联系,包含着力量和信心的体验,伴随着自我肯定和满足,有益于身体健康。孩子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有助于形成乐观的个性。孩子在游戏和学习中所获得的成就和喜悦是日后继续学习和做事的真正动力。

  日常生活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快乐情绪呢?大人既不可能教给孩子如何去快乐,也不可能教给孩子去模仿快乐。从孩子哇哇落地起,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如:饿了有吃的、渴了有喝的、尿了及时换尿布、不舒服时有妈妈照顾等都有助于孩子快乐情绪的体验,也是排除厌恶、痛苦等负性情绪的最好方法。随着孩子的月龄增大,提供给他足够的视觉、听觉、触觉刺激,是非常必要的快乐来源。有些父母出于照顾孩子的目的,过于限制、控制孩子,压抑孩子的创造性,使孩子无法达到自我满足,是产生快乐的障碍。现在,通过科学宣传,父母们了解了爬行对孩子发育的意义,因怕脏而限制孩子爬的行为已经逐渐减少。但是,在孩子发育过程中,有些行为仍经常受到成人的过多限制,如:吃饭时拿着勺子胡乱使用,搞得一片狼藉的行为常常受到训斥;喜欢撕纸、玩沙子、玩水等往往因大人的喜怒情绪而有时被允许玩,但更多的时候常被“不行”一词所管束等等。这种限制常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从而导致日后胆小、依赖性强的个性。另外,在母亲照顾婴儿的过程中,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产生快乐的大本营。

  鼓励是让孩子体验快乐的法宝。当孩子爬着拿到玩具时,他脸上洋溢着笑容,你需要称赞他的行为。鼓励、赞许他的表现是与他分享快乐的方式。最后,不能不提的是快乐的孩子必须有健康的身体。体弱多病的孩子往往受到身体原因的影响及大人的“特意”照顾,限制了他达到自我满足的愿望,因而快乐少而苦恼多,会影响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