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肿瘤科 >腹部肿瘤 >肝癌

源发肝癌综合症治疗

源发性肝癌综合征是因原发性肝癌而出现的一种并发症。指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癌肿本身代谢异常或癌肿产生的一些物质进入血流,并作用于远处组织,对机体发生各种影响而引起的一组征候群。这些症状可早于肝脏病变,而有些症状常伴随着肿瘤的复发而出现。那么这项疾病还有哪些知识呢?我们看

目录 源发肝癌的综合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源发肝癌综合症在诊断治疗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源发肝癌综合症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这类人容易得源发性肝癌综合症 源发性肝癌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1源发肝癌的综合症治疗方法有哪些

  1、放疗配合生物免疫:如果出现的有骨转移、身体状况又不好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生物免疫综合治疗加局部姑息性放疗,生物免疫可以减少放疗的毒副作用。

  2、生物治疗加化疗综合治疗:晚期有的患者连放、化疗都忍耐不住,这时用生物免疫配合化疗综合治疗,可以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延长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3、手术配合生物免疫疗法:手术切除肿瘤,生物免疫巩固手术疗效,并可预防术后并发症和癌细胞转移。

  4、手术配合化疗、放疗:局部手术切除后,还有残留的癌细胞,可以用放、化疗的方式,进行癌杀死。

  生物免疫治疗是优于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最新的肿瘤治疗技术,也是目前最成熟、运用最广泛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防复发和转移,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

2源发肝癌综合症在诊断治疗中常见的误区有哪些

  一、把“像肝癌”当成肝癌治

  诊断肝癌应该有金标准,要有100%的把握才行,通常我们把病理诊断看成是诊断肝癌的金标准。

  当 然,并非只有有了病理诊断这个金标准,才能够诊断和治疗。实事上,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对肝癌的诊断率都较高,如超声、CT和核磁共振对3厘米以上的肝癌 的诊断正确率都在90%左右,如果把这些检查手段联合应用,加上有关的临床资料,对3厘米以上的肝癌的诊断正确率要达到95%以上,甚至更高。所以,对于 肝癌,借助完整的临床资料、综合的影像学检查、以及科学的分析,明确诊断并不困难。

  二、盲目照搬其他患者的成功经验

  肝癌患者通常要四处打听其他肝癌患者,特别是那些疗效好的患者,在哪儿治疗的?用的什么治疗手段?等问题。这种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作法是人之常情,是可取的,但借鉴可以,决不能照搬。

  从科学上讲,肝癌患者之间往往有很大的不同,不但肝癌的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分化程度不同,而且,患者的年龄不同,肝功能储备也不同,再加上患者的经济情况有明显的差别,因此,治疗方案也就应该有较大的区别。

3源发肝癌综合症会出现哪些并发症

  (1)切感染:切足否发生感染,取决于患全身和局部组织抵抗力的强弱和细菌的数量和毒力。

  (2)切裂开:其原因足患者的养状况不佳,绀织愈合能力差;切n缝合技术存仵缺点;手术后咳嗽、呃逆、喷嚏、呕吐以及用力排便,突然增加腹腔 力的动作等。

  (3)肺部并发症:肺不张、肺炎、肺脓肿、肺栓塞等。其原因是由于忠者年老、休弱、冇慢件肺气肿或肺纤维化,又有大量吸烟嗜好,予术创伤造成机体抵抗下降等。

  (4)膈部脓肿、肝脓肿:于肝脏4腩肌紧密相连,手术切除肝脏肿瘤后局部4能有出和渗液,引流畅就能形成脓肿。

  (5)肫瘘:由于肝脏是分泌胆汁的器官,在手术切除肝脏肿瘤,肝脏断而愈形成胆瘘。

4这类人容易得源发性肝癌综合症

  1、有肝癌家族史的人

  一方面许多损害肝脏的遗传性疾病,如色素沉着病、糖原贮积症等都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也很高;另一方面,大家认为肝癌的家族性聚集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聚集所造成。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肝癌会遗传。

  2、肝炎后肝硬化病人

  50%以上的肝硬化病人发生癌变,而且多是病情反复、肝脏功能改善不良、经常出现腹水等合并症的患者。

  3、生活在肝癌高发区的人

  中国的肝癌高发区主要在东南沿海,如广西的扶绥、隆安,福建的厦门、同安,江苏的启东、海门,上海的崇明、南汇等,这些地区平均每10万人中至少有30人死于肝癌。另外,肝癌发病率,沿海高于内地,东南、东北高于西南、西北地区。

5源发性肝癌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一) 辨证论治

  (1)肝郁脾虚型

  主 证:胁肋胀痛、右侧为甚,胁下痞块,时有坠痛,胸闷不舒,恼怒后加重,善太息,恶心纳少食呆,口苦腹胀,心情急燥,下肢浮肿,时有便溏,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或弦数。

  治 法:疏肝理气,健脾化湿。

  方 药: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醋柴胡10g,当归12g,杭白芍15g,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郁金15g,香附10g,佛手12g,陈皮10g。

     方 解:本方以柴胡、郁金、佛手、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当归、白芍、柔肝养血;白术、茯苓、太子参健脾益气利湿,陈皮散结消滞,配合而成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方剂。

  (2)气滞血瘀型

  主证:胁痛如锥刺,脘腹胀闷,痛牵腰背,固定不移,入夜痛剧,纳差食少,嗳气泛酸,形体消瘦,肢倦乏力,胁下痞硬,推之不动,呃逆嗳气,便干尿少,手见肝掌,颈、胸背、面部可见蜘蛛痣。、舌质紫暗有瘀斑或瘀条状,脉弦涩或涩。

  治 法: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化痞止痛。

  方 药:血府逐瘀汤合大黄庶虫丸加减,当归15g、丹参30g、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5g、柴胡10g、川芎10g、牛膝30g、穿山甲12g、莪术15g、大黄5g、醋鳖甲20g、白芍15g、八月扎15g、山慈姑12g、半枝连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