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幼儿心理

厌学儿童的不良心理活动有哪些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明这些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这种孩子怎么办?一起看。

目录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厌学儿童有哪些不良的心理活动 怎样解除儿童的厌学 儿童厌学的几种心理“病根” 帮孩子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1 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学生刚上三年级,不会预习,我就把预习拿入课堂,集中上好预习指导课,教给学生预习方法:①读熟课文,要求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②边读边想,读后能比较准确地回答出课文的主要内容;③要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如在教学《孔子拜师》一课时,让学生按上述预习方法,学习课文,当学生熟读课文,说出 课文主要内容,并借助字典认字,理解词语,把不理解的句子划上记号以后,再让学生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预习的方法和步骤。这样,在课堂上指导三、四篇课文,学生就基本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 。

  随着阅读训练项目的进行,预习要求也相应提高,在上述训练的基础上,再给学生布置方向性预习提纲, 让学生有所遵循,使预习由扶向放过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预习,不仅提高了教效果,为大量阅读创造了条件,而且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了预习方法和步骤,提高了自学能力,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有效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我们要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2厌学儿童有哪些不良的心理活动

  (1)推脱责任:这些儿童把简单的失败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观地分析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检查自我,吸取教训。他们常常把考试成绩不好归于老师讲课没有讲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师阅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实他们的心里对失败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不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自己的责任。

  (2)精神胜利法: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明这些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情绪。

  (3)合理化: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学习上的失败变为合理化。当这些孩子达不到所规定的标准时,就否定或指责这个标准不合理,尽量找些看似合理的借口,使目前的失败趋于合理化,这样的自慰可以使儿童减少自我形象与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内心冲突。

  (4)自我保护: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受挫以后,举出众多的受挫伙伴,表明自己与他人一样,并不是最差的,以推脱因受挫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社会化比较方式,是为了推脱责任,解脱心理压力。

  (5)自我贬低:一些厌学儿童在学习成绩上遇到挫折后,自觉低人一等,极端自卑,感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不能从科学地分析中坚信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的智力发育落后,不是学习的材料。目前的失败是由于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失败也是自然的事情,这种情况是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更改的。

  以上这些心理活动往往会给这些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问题,使得学习困难成为恶性循环,不容易纠正。

3怎样解除儿童的厌学

  (1)重新估价并修改对儿童的要求:儿童厌学现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败,因此父母应当正确地查找原因,如果是因为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所致的则应修改,这样有助于平息孩子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同时可以促进他的上进情绪。再加上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并且孩子在学习上有进步时给予一定的鼓励,会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恢复。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父母要以身作则,不可以在孩子做功课时,自己却玩、看电视等。在孩子的学习环境中,避免放一些杂物,避免孩子分心,分散注意力。注意发现孩子的优点,尊重孩子的兴趣及爱好。

  (3)奖惩得当:改变哄着学,骗着学的坏方法,合理应用奖惩办法。在奖励措施上不能只注意物质上的,还要适当增加精神上的奖励成分,以奖励孩子的上进心。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表扬儿童的好表现。即使是不爱学习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恰当地表示对他们的关注,就可以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不能用讽刺挖苦的方法,这样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还易使孩子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4)家长要关心学校:增强孩子对学校的热爱,这样使学校教育成为孩子有趣、有益的经历。对学校的事漠不关心,消极应付的家长是孩子的坏榜样,容易使孩子对学校失去热爱和兴趣。

  (5)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要压制孩子的好奇心,而要让孩子了解怎样使好奇心得以满足。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都不清楚,应查阅有关书籍,做出解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读到弄清楚为止,这样会使孩子体验到求知、发现的兴奋和魅力。这样可以使孩子主动学习。

4儿童厌学的几种心理“病根”

  孩子大多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乐意学习。但有些儿童就是不爱学习,心理医生称之为厌学,这是学习动力缺乏所致。为什么会出现厌学现象呢?专家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望子成龙,要求过高。过高过严要求的后果是容易使孩子产生害怕失败的心理,继而导致上进心丧失和学习动力的缺乏。特别是当家长采用强硬专制的手段时,孩子便会以一种逆反的行为报复父母。因为他们无法保证不犯错误,更难以做到总让父母高兴。孩子尽了努力仍得不到父母满意的回报,久而久之,孩子自我感觉是失败者,特别回想起上学之前父母对他的溺爱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就会越来越恨学习。

  要求过低或放纵。大多数孩子是抱着一种新鲜感走进校园,对学习生活并没有心理准备,如果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低,整日只忙于自己的事而忽视了孩子入学后的心理变化,放任自流,一旦孩子遇到了困难,认为学习太苦而失去了兴趣,当然也就失去了动力,随之而来的便是厌学。

  严重的家庭矛盾:生活在一个经常发生纠纷的家庭,孩子会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看到生活幸福不断受到严重威胁时,他怎么可能把学校的功课看得十分重要呢?家庭不断的激烈争吵和高度的紧张气氛,特别是父母处于激动状态下并未顾及到孩子的情况,甚至把孩子当出气筒,这更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

  儿童自身的问题: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孩子虽然智力属正常水平,但社会适应能力差,幼稚,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就会造成学习不适应。

  自信心缺乏。开始时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信心十足。但孩子的创造力和与众不同的行为往往被思想保守、生活刻板、只注意分数的父母所压抑。于是,这个孩子不仅不能为自己的独特性、创造性而骄傲,反而会觉得自己古怪无能,自暴自弃。

  学校方面的问题: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过于紧张;学校纪律过严而刻板;孩子在学校中常受欺辱。

  恶劣的学习环境:父母不爱学习;学习条件太差,等等。

5帮孩子决定做事的先后顺序

  小秀的父母下班后回到家,首先做的就是打扫和做饭。似乎赶紧做好饭吃上饭,心里才会安定下来一样,每天都是如此。可是小秀等父母回来后,急着想和父母说今天自己经历的事。妈妈忙着收拾屋子,她就跟在妈妈的后面,一个房间转到另一个房间,手里拽着妈妈的裙子角不停地和妈妈说话。有时吸尘器的声音过大,妈妈听不清孩子到底在说什么,有时妈妈着急快点打扫完,孩子却在旁边黏着,会不耐烦地让孩子以后再说。而小秀当然会不高兴了,之后在吃饭时和睡觉的时候都一直和妈妈闹别扭。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别的地方,小秀希望有人能耐心地听她说话。在幼儿园上课时,她总是和小朋友在下边嘀咕。玩耍的时候她也总是想说话,而小朋友们的心思都在玩耍上,不听她说话时,她就会气得大哭起来,老师对此感到很担心。妈妈领她去别人家串门,她也会不停地说话。看着小秀这样,父母觉得孩子太絮叨了,后来带着小秀来做咨询。

  通过咨询,小秀的父母被建议,要先保证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于是,孙秀的父母不得不对重要的事和紧急的事的处理顺序重新考虑。他们必须在打扫、做饭与听小秀说话之间做出选择,确定优先的顺序。

  吃饭虽然是紧急的事,但是听小秀说话则更加重要,小秀的父母决定请家政每周帮忙打扫卫生,晚饭也尽量吃得简单一些,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和小秀一起做功课,一起聊天上。原以为这样家里会乱成一团,实际上却并未出现什么问题。而小秀也慢慢的有所变化,虽然她还是喜欢说话,但是偶尔让她过一会儿再说,她也会表现出顺从的态度。而在幼儿园因为说话没人听而伤心的事也明显地减少。

  如果是学龄期的孩子,很多时候晚上会被作业和学习占据大部分的时间。父母虽然希望孩子能提前把作业做好,可孩子总是要在父母的监督下才能做作业。

  在孩子做作业与和父母一起做有趣的活动中,哪个应该是优先的呢?当然作业和学习是优先的。这样的做法虽然没错,但是因为每天都有作业,所以就会变成每天都忙着作业和学习。而当前如果孩子的玩耍需求更大时,会对学习产生抗拒,那么优先顺序就应该有所改变。否则的话,孩子对于学习的抗拒越来越严重,即使需要很少时间能完成的作业,也要花上很长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