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育儿 >幼儿心理

幼儿入园适应及其心理指导

“妈妈、妈妈,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不要搭积木,不要和小朋友玩,呜呜……”随着哭声渐近,只见冰冰两只手紧紧拽住妈妈的衣角,整个人完全依附在妈妈身上,一动不动……每年新生入园时,教室里都哭声一片,有的高声喊叫,有的轻声啜泣,有的边哭边吸吮手指,有的拉着妈妈的衣角苦苦哀求,有的甚至蜷缩在地上耍赖……入园对孩子和家长来说,就像是一场战争,孩子“冲锋陷阵”,家长暗自担心。由于长期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和途径,人们对幼儿人园适应困难问题似乎变得习以为常了,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目录 幼儿健康心理的5大标准 幼儿入园适应及其心理指导 幼儿期宝宝的4种心理需求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规则提示 如何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1幼儿健康心理的5大标准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2幼儿入园适应及其心理指导

  (1)做好人园的身心准备

  为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家长能做些什么呢?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独自刷牙、洗脸、如厕、穿脱衣服、使用餐具等生活自理的基本技能和一些简单的人际交往技能。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在幼儿园里,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形成谦让、合作、分享等品质,能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入园前,家长可经常和孩子谈幼儿园的事情,带幼儿参观幼儿园环境及一日生活,让幼儿对新环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向往幼儿园生活的心理。待孩子真正入园后,要有坚持性,鼓励孩子天天入园,不要因为心疼迁就而前功尽弃。

  (2)幼儿园要尽心尽力

  首先,幼儿园可通过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开展多种多样、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活动,可使幼儿在这些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逐渐产生对幼儿园的依恋情绪,大大减轻分离焦虑。在“我会叠被子”的竞赛活动中,幼儿全情投入,现场气氛非常活跃,“加油、加油”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时老师发现从不举手发言的路路,竟然缓缓地举起了手,老师给了他参加竞赛的机会,事后还及时表扬了他,后来发现路路接连几天都兴奋不已,再没有为想家而哭鼻子……表扬能够产生很强的正面教育作用,幼儿在某项活动中表现很好时,教师一定要及时予以鼓励、表扬,甚至号召全班小朋友向他学习。这样会大大促进幼儿参与今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其次,也可适当开展混龄教学。例如,幼儿园开学时,让中、大班的幼儿站在门口列队欢迎;让哥哥姐姐们带着弟弟妹妹参观活动室;大、中、小班幼儿合作进行小组竞赛等等。混龄教学为孩子营造出一种家庭氛围,能够增加教师和幼儿、幼儿和幼儿之间的相处时间,建立情感的桥梁。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5岁儿童的心理比我们更接近3岁儿童的心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们在成人与幼儿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大带小”“大帮小”“小促大”的混龄活动不仅使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学习习惯、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

  (3)教师的关爱

  教师对幼儿的爱是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甘霖下,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能学会与同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最终适应幼儿园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无条件地、充分地!纳和尊重每一个幼儿,无论其美或丑,无论其聪明或愚钝。并且想方设法取得幼儿的信任,让幼儿敢于接近,例如’亲切地叫幼儿的小名,轻轻抚摸幼儿的头,亲亲幼儿的脸,拉拉幼儿的小手。对于大哭大闹的幼儿,教师要主动从妈妈手中将其接过来,像妈妈一样哄抱,给以抚慰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亲密的身体接触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相信有了家庭的良好准备,父母的正确认识,以及幼儿园和教师的积极配合,每个孩子都会成功地度过适应期,真正做到家长放心、教师省心、幼儿开心。

3幼儿期宝宝的4种心理需求

  一、父母的尊重

  每个小宝宝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孩子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而,家庭中应有民主气氛,父母要求孩子帮助做事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孩子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孩子说“谢谢”。

  1.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孩子,事后应该向孩子道歉。

  2.孩子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让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爸爸妈妈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孩子,如说孩子很笨、打人、不听话和喜欢咬人等。这将会强化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有的父母把孩子当玩物,有的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孩子,如看一看小宝宝长得白白胖胖非常可爱,叫他小胖猪。小宝宝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小宝宝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

  二、更多的亲子互动

  3岁前的小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一说玩玩。因而,爸爸妈妈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一听小宝宝的讲述、提问,并为小宝宝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爸爸妈妈自己也可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小宝宝带来快乐和安慰。小宝宝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非常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小宝宝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小宝宝的心理需求,不把小宝宝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小宝宝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搅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小宝宝干扰了他而骂孩子:“真讨厌,你没看到我正在忙吗?”一心想和爸爸妈妈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漠和不欢迎,小宝宝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爸爸妈妈报怨小宝宝不乖,会“作”,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身上。

  三、和睦的家庭环境

  和睦的家庭是小宝宝幸福的摇篮,小宝宝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常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野,会让小宝宝紧张、担心;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出在小宝宝身上,把小宝宝当成“出气筒”,更让小宝宝委屈、不知所措。特别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孩子,以孩子喜爱之物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小宝宝不知何从,分不清是非,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并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四、父母亲切的态度

  小宝宝需求天天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早晨醒来后无须马上被大人催着赶着要他起床;他熟习的、喜欢的亲人的笑脸相迎,这是让他睁眼看见的::“小宝宝早,小宝宝睡好了吗?太阳公公请小宝宝起来啦!”几分钟后,等小宝宝完全苏醒,心情愉快了,再为他起床穿衣,洗手洗脸。

  2岁以后的小宝宝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上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小宝宝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爸爸妈妈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小宝宝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小宝宝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小宝宝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然而,很多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小宝宝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暴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爸爸妈妈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孩子,“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呀!”要不就埋怨孩子,“你每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

  上述就是对幼儿期宝宝的4种心理需求的介绍,现在应该是有了解了吧,对于孩子的成长健康是一定不能忽视的,希望孩子都能健康。

4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规则提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生活是在纵横交错的规则潜网中进行的,大到国法,小到家规;远至街上的红绿灯,近至对弈的一盘棋,都有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同理,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也存在着或明示或暗示的“楚河汉界”,我们称之为规则提示。

  区角活动中的规则提示具有保障功能。它的建立和运用,保障了活动的基本进程,保障了幼儿在活动中的基本权利,制约了不符合活动要求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规则提示帮助幼儿了解活动规则的意义,调整自己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幼儿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规则提示的种类

  与过去的游戏规则不同,区角活动的规则提示重在其丰富的社会性内涵。它通过不同的形式,满足个体情感和行为的需求,蕴含了教育者对幼儿的期待和教育智慧。

  1.人数提示

  由于幼儿园活动区空间和操作材料所限,需对每个活动区角人数的多少有约定,因此,人数提示成为区角活动中使用较为频繁的规则。它提示幼儿关注同伴选择游戏和开展游戏的状况, 当幼儿的游戏愿望与区角环境有冲突时,学习约束自己、与同伴协商、运用智慧争取等,帮助幼儿逐渐学习调整个体行为,提高其游戏的有意性。

  贵宾卡

  大(一)班的“休闲吧”是大家最爱去的地方,那里有许多美味的食物、有趣的玩具。为了鼓励中班弟弟妹妹到 “休闲吧”玩,大(一)班幼儿给了中(二)班小朋友两张“贵宾卡”。

  大(一)班的敏敏和超超领着中(二)班的雪儿来到了“休闲吧”。他们像大人似的叮嘱雪儿:“你可要乖点,听我们的话。”雪儿认真地应答着。三人一进入“休闲吧”,敏敏和超超就被另一个孩子拉着下棋。没得到哥哥姐姐的允许,雪儿只能坐在一边观望,既不玩,也不吃东西……二十分钟过去了,区角游戏结束。大(一)班的老师问雪儿:“我们的休闲吧好玩吗?吃过什么东西?”雪儿说不好玩, 并表示下次再也不想来了。雪儿的话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关注,大家就“怎么做好招待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会说话的小锁

  区域活动中,杰杰在玩“停车场”的游戏。过了一会儿,杰杰想去喝水,便把“停车场”门口的小椅子围拢,并到“锁店”里取了一把小锁挂在小椅子上,放心地离开了……

  豪豪发现 “停车场”还有一个空位子,便走了过去。走到“停车场”门口,看见小椅子上的小挂锁,便转而离开了。不一会儿,杰杰喝完水回到“停车场”,把小锁送回“锁店”,又接着玩了起来……

  我们看到,人数提示呈现了丰富的教育内涵,要求幼儿思考自己与同伴的关系,将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统整,关注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如雪儿的“下次再也不想玩了”的话引发大班幼儿开始思考如何当好哥哥姐姐;再如杰杰在离开前,选择小锁这一合适的方式告诉别人:“我会回来,请不要占位”,而后来者豪豪读懂了杰杰小锁的含义,即使有游戏愿望,但他学习着控制自己的愿望,学会了等待。

  区角活动中的人数规则提示的呈现方式多样丰富,有时可用小脚印、小点子、小夹子、胸卡等来表示,如小脚印上鞋子放满了,小夹子、胸卡取完了,表示人数已满,后来者不宜进入;有时一张张小椅子则暗示参与人数的多少,一目了然;有时操作材料中的一个篮子、一块底板也可作提示。

  2.时间提示

  一般来说,区角活动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及游戏情况自主安排游戏时间。但在游戏的某个阶段,或在一些合作游戏中,幼儿除了约定玩伴,还需约定玩的次数和时间等规则,使合作游戏顺利进行。另外,当游戏材料需大于供时,也需要约定时间、次数等来协调参与者的行为,如五分钟换人等。这类游戏规则一般是幼儿根据游戏情况自行即时制订,随着合作、等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或失去效用。通过时间提示,帮助幼儿评价自己的游戏结果,推动游戏进程的发展。

  定时器

  琳琳是个注意力比较分散的孩子,在游戏中很容易受干扰,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这天,琳琳又来到几次未曾完成的“穿项链”角。一旁的小闹钟在嘀嗒嘀嗒响,似乎在为琳琳加油鼓劲。小闹钟响了,“你们看,今天我把项链穿完了!”琳琳自豪地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成果……

  强强对新材料很敏感,每次教室里有新的游戏出现总是他第一个发现,但往往浅尝辄止。一天,教师建议强强玩一次拼版,他说:“我已经玩过了。”“你用了多少时间?敏敏昨天用了7分钟。”教师的话激起他的兴趣,他把定时器定在7分钟,兴致勃勃地玩了起来。

  时钟和作息表

  今天敏敏来得很早,她在教室门口仔细地观察了作息表后,看了看钟说:“今天,我有40分钟的时间,可以玩三个游戏了。”环顾四周,敏敏很快找到了她喜欢的游戏……约15分钟后,她完成了第一个游戏。接着,便来到大厅喝豆浆。约5分钟后,她又开始了第二个游戏……

  区角活动中的时间提示使幼儿自我设计、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时间提示一般适用于较大年龄的幼儿,具有灵活性、短期性的特点。

  3.操作提示

  在部分区角活动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类规则,有的表示操作的顺序,提示玩法;有的表示游戏的连续性,说明游戏内容的层层递进;有的则表示游戏的合作要求等。操作提示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游戏的内容,赋予游戏丰富的内涵。

  走迷宫

  区角活动中,云云环顾四周,发现了教室一隅的新玩具——迷宫。云云自言自语道:“这怎么玩呀?这些箭头是干什么的呀?”她边说边用手沿着箭头比划着。当小手划到出口时,云云似乎明白了。她又拿起一边的提示卡观察起来:“一、二、三,那我先玩一号吧。”根据提示卡上的标记,云云进入了一号“迷宫”,开始了她的探险活动……

  听音辨音

  文文和立立约好一起去“音乐屋”玩。文文说:“立立,今天我在屋子里面,好吗?”“好的,那我就到屋子外面去吧。”“咚、咚、咚!”文文在屋子里头敲着小鼓,屋外的立立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着,也拿起小鼓敲了起来;“叮、叮、叮!”这次文文敲起了小铃,“叮、叮、叮!”屋外也响起了清脆的小铃声……

  迷宫案例中的箭头,形象直观地提示了迷宫的行进路线,提供了明晰可辨的游戏线索;而三张标有号码的提示卡意味着游戏有三个层次的内容组成,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当然,操作提示一般不宜太复杂,线索太多不易幼儿理解和操作。

  二、规则提示的变式

  规则提示在区角活动中不是固定不变的。运用规则提示的变式,能充分挖掘游戏规则中的社会性内涵,使游戏成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有效手段。

  1.转移:在运用规则提示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求、游戏的进展情况进行转移、调整,便于教师根据幼儿当下的游戏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顺应和推动幼儿的发展,充分体现教育追随幼儿、关注幼儿个性发展的先进理念。

  变动的座位

  “瓜子角”的新材料刚投放,孩子们都争相进入,自由选择喜欢的瓜子。此时,幼儿两两相对各据一方,有滋有味地吃着瓜子,互不干扰,此时幼儿的座位呈斜线式排列。

  约两周后,小雨来到“瓜子角”,吃了一会儿,她站起来与对面的杰杰打招呼:“杰杰,你吃的是什么瓜子呀?”“我吃香瓜子,你呢?”“我吃西瓜子,我们换着吃好吗?”“好的。”小雨小心翼翼地端着自己的瓜子走向杰杰。并列式座位排列出现了,教师立即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

  又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发现开朗的雪儿喜欢一边吃,一边做小老师教别人;活泼的蕊蕊喜欢和小朋友比赛吃瓜子;内向的杭杭虽然和同伴交流不多,可是他喜欢边吃边看着小朋友,偶尔还会和同伴交换瓜子。于是,夹角式的座位排列出现了。

  案例中可以看到,游戏中变化的规则意味着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要,选择合适的座位排列方式。在不同的游戏阶段,“瓜子角”座位排列的呈现规则是不同的:斜线式重在秩序,帮助初涉游戏的幼儿了解材料的特点和操作方法,避免争抢;并列式便于同伴间互相照应和模仿;夹角式意在引导幼儿互相比较、互动补充。变动的座位显现了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敏锐的观察力、果断的价值判断力和及时调整目标的生成能力。

  2.多样:教师在使用“规则提示”时,可以根据游戏的发展呈现规则的多样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名片”

  “建筑区”中,天天小心翼翼地用罐子搭着“高架桥”,刚把桥身搭完,就听见活动结束的音乐声,天天连忙把自己的“名片”放在高架桥边,稍稍整理便走进了教室……

  咪咪在做值日生,其职责是检查同伴未整理好的玩具。咪咪走进“建筑区”,看到天天新搭建的“高架桥”及边上的“名片”——贴有天天笑脸的照片卡片。咪咪知道这是天天未搭完的“高架桥”,于是,她绕过高架桥,小心翼翼地收拾周围的纸屑……

  又到了区域活动时间,天天来到了“建筑区”,只见“高架桥”依然高高矗立在原地,天天决定今天要完成高架桥的搭建……

  案例中的“名片”既可以帮助幼儿用来预约游戏、对还未完成的内容作提示;也可作为展示作品的标记;同时,“名片”还是幼儿中途暂时离开游戏时的标识。

  规则提示作为区角活动重要的一部分,以固定的规则与灵活的变式相结合的样式,保证了活动区活动有序开展,拓展了区角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将继续努力开发规则提示的内涵,使幼儿园区角活动更有理、有节、有序地开展。

5如何提高幼儿心理素质

  当前,许多幼儿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如:怯懦、任性、自卑、自负、嫉妒、过分敏感、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急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通过有效途径对幼儿心理素质培养呢?

  (1)克服自负心理。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老师表扬,就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帮助幼儿理解:人各有各的本领,只有团结协作,互相帮助,才能使各人的本领得到最好地发挥。

  (2)战胜自卑心理。教师应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

  (3)消除嫉妒心理。教师应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心理疏导,以期帮助孩子增强“消除嫉妒心理”的自信心和能力。启发诱导幼儿:每个孩子都在争取进步,自己也会不断进步。当别人进步时,自己不生气,不嫉妒,而要迎头赶上,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