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很多孩子通干家务活获得零用钱,这种情况在美国十分普遍。孩子们从很小的时候便开始接受金钱观念的熏陶与实践,付出劳动便理所应当地获得报酬,这在美国几乎是一条连自家人也不例外的“金科玉律”。
目录
1孩子锻炼要适度6项运动要避免
要特别注意的几种运动:
1、练肌肉。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身高先于体重的增长,儿童是先长身高、后长体重,且肌肉含水分较多,含蛋白质和无机盐很少,儿童肌肉力量弱、易于疲劳。
2、拔河。从生理学角度来讲,幼儿的心脏正在发育中,当肢体负荷量增加时,主要是依靠提高心率来增加供血量。因此,心脏容易疲劳,不能负担像拔河这样的大力量对抗。
3、兔跳。在做兔跳运动时,人体重心所承受的重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3倍,每跳一次膝盖骨所承受的冲击力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三分之一,这样对骨化过程尚未完成的儿童来讲,很容易造成韧带和膝关节半月板损伤。
4、玩滑板车。8岁以下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长期玩滑板车,会出现腿部肌肉过分发达,影响身体的全面发展,甚至影响身高发育。
5、扳手腕。儿童四肢各关节的关节囊比较松弛,坚固性较差,加之骨骼还没有完全骨化,易在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发生肢体变形。另外,憋气是扳手腕时必然的现象,久之,会影响儿童心脏功能的正常发育。
6、倒立。尽管幼儿的眼压调节功能较强,但如果经常进行倒立或每次倒立时间过长,会损害眼睛对眼压的调节。
儿童运动的其他注意事项:
孩子参加运动时 要检查运动着装, 最好是穿运动服和运动鞋,这样不仅能够取得良好的运动效果,使之感觉舒适轻便,还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另外孩子在开始活动之前,要把运动服上的别针等小饰物摘下来,掏出衣服兜里的笔、玻璃球等坚硬的东西以防受伤。
学龄期儿童的骨骼正处于骨化阶段,肌肉力量较小,容易造成弯曲变形,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注意正确的姿势,避免做某一肢体长时间的、较大负荷的动作。在做静止性动作时要多休息,变换体位和着力点。儿童正在发育期,心肺功能尚不健全,体育锻炼应遵循时间短、间隙多、低强度、少力量、耐力小的原则特点,应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来培养儿童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2美国人这样教孩子用零花钱
零用钱是一种理财教育工具
一些美国家长认为,零用钱是一种用来教育孩子理财观念的工具,重点是帮助孩子学会理财技巧。也就是说教小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小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
因此,给多少零用钱? 什么时候开始给小孩零用钱? 如何教导小孩用钱? 就很有技巧了。
对于这些问题,美国的一些教育专家和家长各有法宝和要则,搜集了一些,大家仅供参考吧:
【1】支付多少零花钱合适?
家长可以写下孩子平均每周和每天的花费,设立一个平均每日金额,再支付零用钱。
爸爸妈妈尽可能将小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
【2】从孩子几岁开始支付?
大多数三岁的孩子对于金钱已经产生兴趣,随着他们年龄增长,他们的兴趣将会加深,如果提早跟孩子谈论金钱或适当运用零用钱,对小孩子将来的成长有一定的帮助。
【3】采取什么方式支付?
可以按次支付,也可以定时支付。
不过,父母应该在支付零用钱时,跟子女谈谈家庭经济状况。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小孩子成熟后,爸爸妈妈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小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4】如何指导孩子花零用钱?
指导孩子学习如何平均分配他们的零用钱,例如百分之三十用于消费,百分之三十用于短期储蓄,百分之三十长期储蓄和百分之十作出奉献等。
比如有一个家庭,孩子担任了修建花园的工作,因此家长每周给小孩6美元,那6美元的零用钱非常明确地分配:2美元直接任由小孩花费买东西,另外2美元由小孩选择捐到自己选择的慈善机构,最后2美元存到银行。直到年底,小孩子可从银行户口拿取一半的钱来花费,留着另一半的存款增长。
【5】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小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母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小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总的说来,零用钱的教育核心,是要让小孩子得到那种经过艰苦奋斗而来的满足感并学会享受和珍惜它。
3希望孩子走得早就要早开始趴
不要教孩子站,教孩子走,应该顺其自然
尽早开始趴着,后面的动作顺水就可以形成!
来看看崔玉涛医生的专业讲解《宝宝站得早,会影响发育吗?》,视频内容来源:太平洋亲子网-亲子课堂:
“首先,对待孩子的站,一定要确定,是他自己扶着东西站起来的,还是大人扶着他站起来的。大人扶着他站起来,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没有任何可以去考虑!如果孩子自己扶着站起来,我们要看他是不是脚跟已经着地了,如果他全脚掌着地,脚跟已着地的情况下,那我们就可以让他自己站,如果他扶着站起来脚尖着地的话,就要控制他站。
因为脚尖着地的话,整个下肢肌肉发育会出现问题,全脚掌着地的话,和我们正常人以后的发育会显相似,所以只要全脚掌着地,就不用控制他站,但是家长绝对不要扶他站起来,也绝对不要扶着他练走,很多的时候是家长诱导出来的,你老让他站,他喜欢,觉得站着好玩,家长不要在大运动发育上给孩子任何的诱导!
这样的,孩子会顺其自然。但有一点,我们尽可能地让孩子早期开始趴着,只要趴着的时候,颈背部、腰背部、全身的肌肉逐渐发育好了以后,后边的动作顺水就可以形成,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强迫孩子站,不要教孩子站,教孩子走,顺其自然就不会出问题。
现在两个极端,一个极端,两个月的时候就在大人腿上蹦,又一个极端,孩子自己能站得很好不让站,两个都不对,顺他的自然发育就不会出现问题。”
0-6个月是宝宝俯趴的黄金时期
6个月以后也要尽量多趴
既然如此,那宝宝多大可以开始俯趴呢?
足月出生的健康宝宝,一般一周大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趴着了,0-6个月是宝宝的俯趴的黄金时期,6个月以后也要尽量让宝宝多趴。爸妈可以在宝宝清醒、精力比较充沛的时候进行,如果宝宝困了、饿了或者刚刚吃完奶,都不是锻炼的好时机。
但要注意,不满3个月的宝宝不建议趴着睡觉,以免造成窒息。
宝宝刚开始俯趴的时候,一次可能只有几秒钟,但只要你每天多次尝试,一般3个月的宝宝都可以趴10分钟以上。
4孩子是自己带还是早送幼儿园
一般孩子两岁左右了,家人就想让他上婴幼园,但人们都说,上早了不好,影响亲子关系,家长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亲子关系,另一个是婴幼园质量。
第一,我们强调环境质量是影响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上婴幼园好不好,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对婴幼儿园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成长需要群体、需要同伴、需要教育,但进一个质量不高的托儿所还不如不去。
第二,在亲子关系问题上,人们也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区。亲子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亲子接触时间长短关系,更重要的是质量关系。环顾四周,我们会看到许多完全由父母或家人带大的孩子,他们并没有建立起良好的亲情关系,有的随着成长最后和父母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和矛盾。况且,上婴幼园根本无法剥夺孩子与家长交往与接触的有效时间,即使全托,每周还有三个晚上两整白天可以与孩子高质量接触。“亲子”关系不仅仅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准确地说应当是养育者和孩子的关系,孩子在亲子关系建立的关键期里与所有养育者建立起来的关系都可视为“亲子”关系。因此,早期送孩子来婴幼园,对一个孩子建立信任感、认同感、适应能力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56个小游戏培养孩子良好行为
击打气球:感受合作
游戏方式:让孩子再约上两个小伙伴,在小区的绿地上,发给孩子两个气球,当你喊“开始”以后,他们就要把手中的气球抛向空中,然后在事前规定的时间内(如3分钟),通过各种方式击打气球,不让它落地。
提示:孩子会在共同实现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同伴的力量和协作的乐趣。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增加难度,用鼻子顶等。
带头大哥:树立自信
游戏方式:在做游戏前,不要收拾孩子的房间。妈妈和孩子一起站在房门外,由妈妈先说:“我是最棒的带头大哥!我做什么你就学什么。如果你学得像,就轮到你做带头大哥。”然后可以设计一个很酷的击掌动作,再开始行动。你叠被子,让孩子一起叠被子,你把玩具装入箱子,孩子也跟着装。如果孩子能很好地拷贝妈妈的动作,就让孩子他来领队,并且郑重其事地恭贺他。
提示:在游戏中,让孩子发现自己也能把事情做好,并且还能带领父母一起做,自信不禁油然而生。
续讲故事:懂得乐观
游戏方式:先由父母给孩子讲一个令心情不爽的开头,然后由孩子给故事续上一个令人心情愉快的转折。譬如妈妈说:“早上一睁眼,丹丹就觉得不高兴,因为天下雨了。”然后孩子说:“幸好,丹丹已经和妈妈说好了,今天去看电影!”孩子一开始可能不太领会编故事的要点,妈妈要多举几个例子,然后你们可以继续讲下去,更换不同的坏开头,让孩子续上一个个好结局。
提示:帮助孩子从生活每个看上去不太美好的事情中找到值得欣慰的一面,养成积极乐观看待问题的心态。
异想天开:培养能力
游戏方式:父母和孩子一起坐在家里的地板上,面前放些日常用品,如小鞋子、铅笔、奶粉罐等,随意拿起其中的一种,和孩子一起商量,这件东西还能做些什么,譬如奶粉罐还能做小板凳、装玩具的容器,翻过来就是小铁鼓,在沙坑里还能运沙子。和孩子轮流说,然后再换一件物品。
提示:通过游戏,让孩子发现每件东西都有N种妙用,养成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鱼与熊掌:知道礼仪
游戏方式:和孩子一起想想哪些事情是可以同时做的,如一边拍手一边唱歌,一边跳跃一边点头等,又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同时做的,如坐的时候同时站,捏鼻子的同时用鼻子呼吸等,然后再一起亲身实践。
提示:通过游戏,可以让孩子知道,因为妈妈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关注他。当妈妈正在做一件事,如打电话、做饭的时候,他也要多一份耐心。为自己的事而经常影响别人是无礼的行为。
绘声绘色:告别赖皮
游戏方式:挑选一本孩子喜欢的故事书中的一句话,然后分别用开心、温柔,或是烦躁、哼哼唧唧的口气来读它。读之前告诉孩子,当他听到令人愉快的声音时,就把右手举得高高的,当他听到不好的声调时,就把嘴角撇一撇;当孩子完成任务后,可以改由他来用各种声调再读一遍。
提示:让孩子体会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声调下会给人不同的感受。让孩子明白,为什么那些耍赖皮、不讲理的口气,会让父母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