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生,外婆养,爸爸回家就上网,外公天天菜市场,爷爷奶奶来欣赏。”年轻父母往往在孩子和工作间难以兼顾,这时隔代教育就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这样的现象的坏处是什么呢?一起看看。
目录
1 借游戏做好亲子之间的沟通
她一踏上讲台就用气若游丝的声音跟学生说:“老师今天喉咙不舒服讲课声音会很小,所以同学上课要特别安静否则会听不清楚哟。”
原本吵吵嚷嚷的课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台下的学生们个个睁大眼睛竖直耳朵全神贯注的听她讲课;当她把讲课重点写在黑板上时,不需她催促提醒,学生们都自动自发的拿起笔记本来抄写,连平日上课总调皮捣蛋扰乱秩序或总是去“梦周公”的几个差生,听课的态度也都判若两人。
当天由于她无法如往日般,能站在讲台上大声向一些学生喊话:“××赶紧交作业!”“××去把教室后的纸箱拿去做资源回收!”“××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快点排放学伍!××不要讲话,××….”
而不得不由一些学生当“传声筒”去私下传达“师令”;或是用一些手势与眼神“无声胜有声”来传达意思…..竟也减少了许多她与学生直接对立的火爆场面与动怒的机会。
外甥女在三天后其实就已恢复了声音,但她却故意让自己的声音“没有好起来”,继续沿用失声期的“轻声细语”、“无声胜有声”的管教方式,因为她发现“不做大声婆”反倒更能达到武侠小说中“无影脚”的最高境界,更能掌控孩子的注意力,和提高孩子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能力。
曾读过一个太阳和风的故事
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男人脱掉身上的大衣。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不仅没将那男人的大衣给吹掉,反而让男人更加裹紧了自己衣服。太阳则是让自己热力十足的照射着那个人,结果不一会儿他就忍不住在太阳热情的照射下,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
你想要做一个如风般费大劲却无功的“大声婆”妈妈,还是愿意让自己去试试温柔和煦的太阳策略呢。建议全家一起来玩个“失声”游戏。
2避免长辈的5个错误教育方式
1.“弟弟妹妹喜欢这个你就给他嘛,都多大了还玩这个,大的毫无理由得让着小的”大孩子非得让着小孩子嘛?其实仔细想想,并非这样、小孩子之间经常出现矛盾。大让小,在我们大人看来是一种美德。但是一味的要求大孩子让小孩子,会让大孩子觉得委屈,也会让小孩子得寸进尺。这样是不公平的。久了之后,大孩子容易变得懦弱,二小孩子则会更加任性。建议是在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别做太多的干扰,让他们自己学会相处之道,大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懂得怎么爱护小孩子的。
2.“不经同意就把自家小孩的玩具送人”实话说,小编当年也是有过心爱的玩具被强迫送人的辛酸经历。大人们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小孩子对东西是很有自己的拥有感的,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是不能跟别的小朋友太亲近,因为那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而玩具也是如此。建议在要把小孩子心爱的东西送人之前一定要询问一下他的意见,培养他们“自己的东西自己做主”的意识。
3.“知道冤枉我了之后还不认错道歉”家长[微博]做错了事,即使知道自己错了,冤枉小孩子了,但是碍于面子,就是硬撑着。其实,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感,反而会构建起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其实这个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让孩子也学会承担错误。家长在认错时,要讲明这件事错误的原因,另外,还要注意道歉的态度,不可太过敷衍哦。
4.“跟他们说话,他们一忙就不理会我,之前看过一篇报告,家长对孩子的召唤超过七秒不理会,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并养成扭曲的人格”
这句话最后可能夸张了些,不过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特别是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流行,一些家长进家门也是抱着手机电脑在玩,从而忽略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不再依赖你,也会把心事藏在心里不跟你讲。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注重跟他们的互动交流,建立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在你忙但是孩子跟你说话的时候,不妨跟他说一声:“等妈妈(爸爸)忙完我们再说哦。”
5.“在亲戚面前说我的不好,让我丢脸”别说孩子,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有人在别人面前揭我们的短,也是非常害怕、极度厌恶的,因为任何人都有自尊心,在他人面前指责、侮辱孩子,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进行言语侮辱,都会极度伤害孩子的自尊,非常损伤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指责、批评对孩子而言,是私人的事情。有的孩子甚至把父母在别人跟前揭短责骂,视之为一种侮辱。孩子与你的事情,由当事者二人来解决,才是上上之策。对孩子来说,只面对一方的批评,会比较简单,而不用担心还要受到其他人的指责。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跟孩子针对事情做讨论,才是最佳状况。
3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
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2、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
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另外,宝宝从小就跟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习惯了接受他们的袒护与迁就,也可能养成一些父母看不惯的行为习惯,当父母在某个时间段内接管宝宝,或者从祖辈手里完全将宝宝接管过来时,他们可能就会急于去扭转宝宝的这些所谓的问题行为,父母和宝宝之间就极容易出现对立情绪。这种对立情绪会让宝宝更加疏远父母,退缩到祖辈的身边。于是祖辈和父辈之间就很容易因为宝宝的教育问题引发家庭矛盾。如果祖辈再出面阻扰父辈“教训”孙辈,这种矛盾就会进一步激发。
3、抱持老观念不放,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许多祖辈教育理念比较落后,对宝宝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们就可能限制宝宝的各种探索活动,给他提出一些与他的年龄不相适应的要求,无形中给他一些捆绑,导致他缺乏开创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识老化,思想相对比较僵化,看待事物比较死板,容易固守尘封,采取过于传统的方式来教育宝宝,那么,他们落后的教育模式就会影响宝宝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导致宝宝缺乏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意识。当然,也有不少祖辈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对比较陈旧,他们还可能在无意识间传递给宝宝一些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约束宝宝的思维,妨碍宝宝个性发展。
4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1、两代人统一思想认识
由于出生与成长的环境和时代有着显著的差异,两代人在教育宝宝的问题上自然也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年轻一代可能更注重宝宝智力培养、个性发展,他们往往会更多地向宝宝传递知识,给他更多自由,让他自由探索;而祖辈们则更看重道德教育,可能就会给宝宝更多的约束。在教育宝宝的事情上,两代人要尽量平心静气多一些沟通,只有统一认识,才能避免在宝宝面前暴露分歧,防止他利用这种分歧要挟父母或者祖辈,引发更多的问题。父母们最好尽量多向祖辈请教,多一些温和的沟通,而祖辈们最好利用各种渠道多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
2、寻找合适的平衡点
祖辈在养育宝宝时最好用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爱得适度。父辈也是如此,要权衡自由与规则之间的界限,不能给了自由而缺乏规则。否则,没有规则的环境并不能帮助宝宝获得更好的发展,相反,一个缺乏规则的环境反而会带给宝宝更多的不安全感。此外,祖辈和父辈之间很容易争抢宝宝的爱,出现亲子嫉妒的现象。宝宝本质上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因此,无论祖辈还是父辈都要冷静地看待宝宝,积极创造机会,让宝宝有更多的机会尽可能多接触家庭里其他的成员,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3、承担必要的责任
年轻父母不管多忙都要尽量多抽时间与宝宝在一起,不要以忙为借口,把对宝宝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如果父母长期忽视宝宝渴望跟父母在一起的这种心理需求,他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宝宝可能变得非常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和人群缺乏信任,并且,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他也可能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让父母头痛不已。
5隔代教育培养出的优秀孩子
6岁半的小姑娘,在外婆的抚养教育下,1岁多一点可以说完整的句子,4岁自己穿衣服叠被子; 在学校里,小姑娘成绩优异,文明礼貌,深得老师喜欢。昨日,58岁的退休干部马丽霞说:“隔代抚养不一定会产生问题,我的外孙女就是一个例证。”
马丽霞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的退休干部,外孙女李蔚桢2004年7月出生。 因为父母很忙,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外婆 “接管”抚养。
做财务出身的马丽霞十分心细,从女儿阵痛进医院第一天起,她就开始用一个大本子写外孙女的成长日记。几年里,孩子哪天学习到了什么新东西,说了什么有趣的话,她都以李蔚桢的口气一一记录下来。
记者看到,这本厚厚的日记本记了很多内容,如:“05年1月22日 ,我突然叫了一声妈妈。”“05年3月 22日,妈妈把我抱着,我一口一个妈妈 地叫着……”“05年3月23日,妈妈问我尿不尿,我摇摇头。”
马丽霞说,平时只要外孙女没有睡觉, 就不停和她说话。结果不到10个月,李蔚桢就会说话了,1岁多一点,就会说完整的句子。
马丽霞清楚记得,李蔚桢第一次走路是1岁一个月零18天的时候,当时她颤巍巍地走了几步就摔倒了。孩子看着外婆,希望被抱起来,不过马丽霞却拒绝了。她告诉外孙女:“自己爬起来,每个人都要靠自己。”
从4岁半起,马丽霞就有意识地训练李蔚桢自己穿衣服,自己叠被子,自己剪指甲。当时,有邻居看到李蔚桢自己剪指甲 ,赶紧阻止说:“要是剪到手了怎么办 ?”马丽霞说:“这次剪到手了,下次就不会剪到了。”
每天早上6点,马丽霞就起床带着李蔚桢在学校金鱼池附近背唐诗,背谜语。在她的影响下,李蔚桢一岁半多就会背诵一百多首唐诗和谜语等。
李蔚桢教育这个成功的案例,证实了早期教育、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个案不好模仿,但找到科学规律,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培养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