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康百科 >子女教育 >子女能力培养

孩子注意力需循序渐进培养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能否集中注意力很关注,因为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将来的学习、工作都是很不利的。教育专家建议,先找到影响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要怎么做?接下来,一起看。

目录 独生子女教育中要注意四项 如何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怎样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孩子注意力需循序渐进培养 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

1 独生子女教育中要注意四项

  (1)克服重养轻教的倾向。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目前,在独生子女的培养上,存在转重养轻教的倾向。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注意从生活等各方面给孩子以无限的关心和爱,而对孩子的德育却很少提出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少加以限制,只注意取得孩子的欢喜,而对孩子的过失却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这是独生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必须坚决克服。

  (2)不可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盼子成才,这是每个作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不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顾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一味过高地要求,把小小的孩子成天关在家里,进行“私塾”或“棍棒”式的教育,规定每天要写多少个字,算多少道数学题,练几小时琴。这样做,得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对智力开发极为不利。这个急于求成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3)要大胆放手。人们对独生子女议论和担心最多的,是缺乏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而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要靠孩子通过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接触、游戏来逐渐培养。因此,不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走出家门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道玩耍、学习,不要担心他们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来自不同父母、不同家庭中的同龄人,有不同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各自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是独生于女在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4)要爱而不娇。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爱对每个儿童都是需要的,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爱有利于孩于的智力发育。但是,对独生子女来说,要防止过分溺爱。要爱而不娇,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限制,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不失父母的权威性,对孩子要爱,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界限,尤其要防止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

2如何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

  一、晓之以理,加强认识

  道德认识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是非、行为的善恶的评价。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才能使幼儿知道应该怎样行动,为什么要这样行动,从而自觉地做出相应的道德行为。

  通过调查了解到,我班80%的幼儿在家长过于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家长对他们悉心呵护关爱备至,而能关心家长、他人的幼儿又有多少呢?不是幼儿不会关心他人,而是我们疏于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于是我利用故事、歌曲、谈话等形式,加强幼儿在这方面的认识。通过故事《找朋友》、《孔融让梨》,歌曲《爷爷年纪大》、《滑滑梯》,看图讲述“关心奶奶”、“谁打扫的卫生”等内容,用故事、歌曲中的人物事例及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育感染幼儿,让他们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遇到同样的事时应该怎样行动。

  二、动之以情,培养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人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评定自己的或别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情绪体验,是人对事物的爱憎褒贬的态度。幼儿的道德情感是伴随他们的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

  幼儿往往以成人为榜样,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把正确的道德认识传授给孩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发展他们相应的道德情感,以自己的道德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幼儿,并利用具体的事例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一个下雨天,某位小朋友的爷爷送他来园,不小心摔倒,身上满是泥水,看到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马上给予关心的询问,并给爷爷准备了毛巾让他擦洗,爷爷走时我一再叮嘱他路上小心。我所做的一切,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事后,我组织孩子们针对这一事情进行讨论,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下雨天,不让爷爷送幼儿园,让爸爸妈妈送。”有的说:“爷爷摔倒了我把爷爷扶起来。”……我因势利导地教育幼儿应多关心老人,这件事引起了幼儿的情感共鸣。晚上离园时,爷爷来接孩子,很多孩子都关心地问候爷爷,有的还紧紧拉着自己爷爷、奶奶的手,不再乱跑,听话地回家。另外,我还以表扬奖励的方法,激发幼儿的情感,使幼儿渴望用自己的行动关心他人。例如我班有个小女孩喜欢画画,一天她将自己画的画送给了同桌好朋友,我表扬了她关心同伴、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的行为。小女孩很开心,其他幼儿也纷纷效仿,慢慢地我班幼儿送自己作品给同伴的多了起来,幼儿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了。

  三、练之以行,加强训练

  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指导、推动下,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对幼儿不能只听他说的怎样,更主要的是看他的行动。要将幼儿的认识、情感转化为行动,教师就要加以适当的指导、督促和检查,确保这些行为的落实。

  对幼儿进行学会关心的行为训练时,我注意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为他们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加以练习,从而激发他们“学会关心”的道德情感,养成“给予关心”的行为习惯。

3怎样教育孩子对成功的理解

  有的家长主张“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就是批评惩罚。有的家长主张“唯考试成绩论”,为了自己的孩子考个好的成绩,可以包揽、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您包揽不了孩子的一辈子。

  家庭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关键是家长是不是掌握了教育孩子成才的关键点。下边我把成功教子的关键讲给大家,希望对您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有所帮助:

  1、 有惩罚变激励

  什么叫激励?怎么激励孩子?简单的讲,就是如何发挥孩子内心深处的东西和潜能,这是一个根本和主要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父母要做的就是激励孩子,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价值,给他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

  人像汽车一样,而激励就像汽车油箱的汽油。家长必须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挖掘自身的潜能,这就如同给他们的“油箱”里加油。并且家长在激励孩子的时候要有诚意的激励,才能打动孩子的心。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是孩子的家长,摆出冷面孔和家长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孩子就不会接受您的激励和建议,您的激励就失败了。

  有的家长老是用“你真棒”“了不起”“太好了”等简单而空洞的评价,孩子也不知道您为什么表扬他,这样就失去了您激励的用处。不如具体一些,譬如:“你自己穿衣服穿的很整齐,真不错。”“你能自己叠被子,把床铺收拾的很干净,你真棒!”具体而细致的指出孩子的值得夸奖的地方,这样孩子知道为什么值得夸奖,并能够继续努力,强化好的方面,逐步养成好的品德与习惯。家长一定注意,以精神鼓励为主,以物质鼓励为副。

  2、 和孩子的关系要平等和谐

  我为什么要强调平等呢?原因是中国有几千年文化传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以深入到了每个人的骨髓。很多的家长认为:和孩子平等是“天方夜谭”,因此许许多多的悲剧就不断发生。譬如: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子很愿意和隔壁的叔叔交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这位叔叔讲,而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讲。原因在于,这位叔叔跟她说话的时候都是蹲着,与他一样高,她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而和自己的爸爸妈妈说话时,是居高临下,不论爸爸妈妈是站着和坐着总是比自己高好多。且爸爸妈妈老是很严肃的板着脸,而不想在家里多说话。这样下去您的家庭和孩子之间就没有和谐平等的氛围,就谈不上引导教育,你们家庭的亲情、和孩子的感情就大大疏远了,孩子当面不反抗,可就是内心里不喜欢您。你们家庭的潜在矛盾、就这样默默的存在了。所以,家庭的和谐平等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

  3、 要给孩子留面子

  中国有这样的古话,叫做“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就是说孩子没有什么面子,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教,而妻子有面子,只能在枕头边隐秘的地方才能“教育”。可就是这句混帐话给不少的家庭带来了灾难,家长和孩子中间出现了很大的隔阂。在这里我反复的强调,家长一定注意在众人面前不要对孩子说三道四,你知道孩子怎么理解吗,孩子的理解是:您对着众人这样,就是对孩子的大批特批。虽然当面孩子不反抗,但是孩子的心灵是不接受的,而您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相反,孩子根本不愿意和你多说话了。我举一个例子:龙岗的一个孩子的爸爸,开小店,孩子初一辍学不读书了。爸爸于是就找到特区报,又找到我原来青少年家长培训中心,和约好时间,带着孩子的香港叔叔,爸爸、孩子一块到培训中心一坐下,爸爸就说:这孩子不听话,在学校老打架,现在又辍学,求老师帮帮我们的孩子。孩子一听大声说:今天是来批判我呀!我就赶快插话说:这样吧,孩子的问题我们两个单独谈,你们是不是说说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体会。要不你们先回去了,我和孩子单独的沟通好吗!两个小时的沟通,孩子知道了自己的不对,也反映了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所以我呼吁家长不要在众人面前当孩子的面说三道四,孩子也有自尊,孩子要面子。

4孩子注意力需循序渐进培养

  两个因素分散孩子注意力

  环境方面:如果孩子生活在吵闹的环境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此外,家里的物品如果摆放得很乱,比如孩子的书桌堆着很多零食、玩具,书桌旁边放的又是电脑,孩子的注意力肯定不能集中。

  家长方面:家长总希望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并没有配合孩子的成长脚步,让孩子参加很多兴趣班,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急于求成地把太多的知识塞给孩子,面对那些远远超出自己承受范围的知识,孩子或许最初会觉得新鲜,但时间一长,必然会丧失兴趣,注意力就会分散。

  还有,有些家长喜欢看着孩子做作业,这原本没有什么,但如果正好来电话了,家长自顾自在孩子旁边聊了起来,这样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

  循序渐进培养孩子注意力

  如果家长找到了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源头,就可以“对症下药”了。

  首先,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孩子在学习时,家长不要在孩子周围走来走去,打电话、看电视、聊天也要控制音量,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其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可以通过让孩子在一段时间内专心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如画画、练琴和做手工等,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从开始的10分钟,每次增加5分钟,慢慢地,孩子做事时就会集中注意力了。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家长要循序渐进,比如先让他学习10~20分钟,然后让他停下来活动一下身体,让孩子的大脑得以放松。之后慢慢延长学习的时间,切忌操之过急。

  此外,家长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家长可以耐心地陪着他,等到他完成后,表扬他“只要你专心,就一定可以做好任何事情的”,让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并把信心延伸到其他事情当中。

5婴幼儿社交能力的培养

  婴儿社会交往的阶段

  第一阶段(0-6个月):单纯社会反应阶段。

  婴儿通过自身发出的信号,如哭、笑、肢体动作、表情等对外界做出反应。其交往技巧主要是先天遗传的。两周的新生儿就能区别出母亲和别人的心跳不同;三个月左右就能发出声音、特殊的婴儿式的“迷人的微笑”,从而激发他人的好感。

  婴儿之间的交往很早就建立了,只是看起来有很强生物保护的本能。如,一个两个月以内的婴儿哭,另一个或者另一些婴儿也会一齐哭,这是一种声援、同情,或者叫响应。5-6个月以后,一个婴儿哭,另一个婴儿会注视甚至抚慰他。

  第二阶段(7-24个月):对抚养者依恋关系的建立。

  6个月时认生了,这时的婴儿明显地将熟悉的人与不熟悉的人区分开来。和母亲相处时很愉快,还会用哭闹来迫使母亲等被依恋对象回来。这时候,婴儿的爬行能力使他们有了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2岁的婴儿已经愿意到邻居家里,并且愿意亲近陌生人,不再象6个月时对陌生人充满了恐惧。

  第三阶段(24-36个月):发展伙伴关系阶段。

  两岁的婴儿身体动作能力越来越像个大人。能够自由地走或跑,大大扩展了婴儿活动的空间,他(她)开始有了自我表现的欲望,第一反抗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他(她)越来越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这也减轻了与母亲分离的痛苦。虽然他们还不能象大人那样去主动地打招呼,加入到其他小伙伴的游戏中,但他们自有办法。要注意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用说话来表达交往的需要,按照成人的标准,三岁前的婴儿之间的言语交往是很不成功的,他们几乎都在各说各话。这时候的婴儿主要用身体动作或行为来表示自己加入和他们进行的游戏中去。所以,有许多婴儿用身体撞、挤、拉别的婴儿,都可能是一种交往的手段。

  二、三岁的儿童也会产生最初的友谊,互相喜欢对方,但这并不长久,甚至在一个小时内就可能转换几个朋友。对婴儿来说,朋友就是一个与自己玩了一会儿的人。在幼儿园里可以维持较长时间,但肯定不能维持到上小学。有些儿童天然地受欢迎,总有孩子围绕在他的身边;而另一些儿童可能总没人找他玩,总是一个人呆在那儿。

  家长们当然希望自己的宝宝在交往能力方面有好的表现。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三岁儿童的交往能力好坏不能预测他长大后的社交能力,很多幼年很内向的人成人后在社交上没有任何问题。但婴儿有好的交往能力还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适应新的环境上较少遇到困难,也相应减少心理问题,当然更讨人喜欢。

  一些错误的做法要注意

  凡遇到孩子争抢玩具,都让自己孩子退让。这种做法显然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这样容易令自己的孩子伤心,他会认为父母并不站自己一边,而自己的权力受到严重损害,自尊心、自信心也受到打击,会使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的权力,也不知道如何去主动争取。

  一味地袒护自己的孩子。儿童的交往冲突是十分自然正确的,婴儿通过争夺玩具、相互追跑、扭打来了解其他的孩子或者是人,了解物我关系,使孩子能客观、独立地看问题。过于袒护会引起不良的后果,使孩子自我中心意识膨胀,以为自己什么行为都对,而别人什么行为都错。这样反而从客观上降低了儿童的交往能力。